第三十五章 订婚
  在田老汉看来,这片过于偏南的土地是古时候的流放之地,据说大多数都死于水土不服,更有说法,他在北方闯荡时候,听一个老掌柜说的,明朝时,有的地方官得罪了朝中的天官,天官指的是吏部的老大,这个职位不入内阁。
  田老汉可不知道什么是内阁,掌柜的也不懂,就说相当于清朝的军机处,能入阁的官,都是非常非常大的官,人称“阁老”。这吏部天官虽然不是阁老,但职位在朝中也是排的上号的,这位天官呢,并不贬地方官,而是一直升他的官,先去陕西,估摸着快到了,再发调令,升一级,去山海关任职,等地方官又快到了,再升一级,去岭南。
  那时候的交通不便,单单是上任就可能花费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车马劳顿,加上水土不服,很多的地方官就死在岭南甚至更南的地方。
  田老汉心想,这个地方太要命了,他当然是不想来。
  之前去石家庄,和张霞的父母相见,那个地方的气候,和陕西境界差不太多,他年轻的时候去过,并不抵触。
  田老汉是个心思精细的人,唯一的儿子并没有遗传这一点,反而是和老伴的大大咧咧劲头有些相像,还是女儿,遗传了他的性子。
  虽然是头一次来惠州,女儿把路上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什么时候该吃药喝水了,喝几个药片,记得比他本人还清楚哩。
  什么时候该倒车该买票了,一丝也不会耽误。
  想想这大半辈子,田老汉还是很满足。
  一儿一女,懂事诚朴,老伴也贤惠,自从取消了人民食堂,队里也很照顾他们家,不会安排太重的活。毕竟是军人家庭,儿子还是个团长哩,来的时候,听邻里说,明年村里好几个高考的,要再出几个大学生呢,人们都夸上头这事太好了。
  淳朴的农人们,不会说些漂亮词儿,只能乐呵呵的在农忙之后,谈论自己这几年的生计。
  家庭联产承包制推行以来,土地在人们的精耕细作之下,越来越高产,再加上自留地,很多家庭能吃饱饭,手头能见到钱,不再唉声叹气,为下个月的饭食发愁。
  有的肯吃苦的人家,居然盖起了新房。
  田老汉羡慕之余,也只能叹气,他儿子当了兵,去了深圳,回不来了。
  田宗生早早和许秀冰在惠州车站等着,两人一无例外的穿着崭新的军装,英姿勃勃。
  车站进出站的人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喷出去,人们提着或挑着花花绿绿的包裹,大包小包,熙熙攘攘,热闹得很。
  和前些年的景象不同的是,人们的装束,像是开了染坊,五颜六色的都有了,特别是年轻的少女,着靓丽的衣衫,脸上带着喜庆的笑容。
  人也比之前多了,有相当的一部分是从香港回来的,西装革履,顾盼生雄,看上去明显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了。
  接亲友的人也很多,人们互相叫嚷着,呼唤认识的人。
  大家都在一个县城里,城里的人口也不是很多,自然会出现一个人刚和这个打了招呼,又被另外的两个人捉过去,喷着热气,开始大聊特聊。
  有人聊得误了时辰,慌慌忙忙去走远的人潮中去寻找队伍,其中有一个跑起来像个向外撇腿的鸭子,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快过年了,再有十几天,就是除夕夜,田宗生想的是,既然许华想快点把婚事办了,安排在一个月后订婚,正好临近年根,一家人在惠州过年,也不错。
  至于住的地方吗,许秀冰早安排好了,就住在李敏仪家,李二海家里孩子多,但除了老四和老五李敏仪过年在家,其他的今年都回不来,正好够他们一家四口住,李老汉很欢迎,说是过年不就是图个热闹,挺好。
  他从妹子手里接过行李,然后向父母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未婚妻。
  田老汉看了一眼,没说啥,这丫头和之前的那个张霞差不多,挺漂亮的,不过眼前这个更健壮些。
  田宗生的母亲名叫范墨,她的爷爷是绥德当地有名的大财主,当年解放战争捐了家财,受到政府的表彰,爷爷受过几年私塾教育,她的名字就是爷爷起的,单名“墨”字。
  她的父亲却因为地主成分,在生产队的时候没什么地位。
  田正德当时正是村里生产队最年轻能干的后生,长的潇洒漂亮,庄稼里那些营活事,里里外外都是好手。
  她父亲很快相中了田正德。
  那年头,地主成分的家庭和贫农家庭接合,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好在,田正德家里穷,付不起彩礼,她父亲抓住这一点,向老田家提出不要彩礼的要求。
  那会儿四里八方给田正德说亲的可不少,有的家境殷实的,也有姑娘说不要彩礼,只要能跟了田正德就千肯万肯。
  范墨也在心里嘀咕,她当然很看上田正德,但是竞争对手也不差,成分也比她家好。
  关键还是得落在田正德本人身上。
  范墨上了心思,劳动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凑上去给田正德说话,时间久了,两人聊天多了,关系也处的好。
  她更加发现田正德的优点,这人很踏实,又肯干,对人对事没那么多弯弯道道的心思,早年还在外头闯荡过,谁也糊弄不了他。
  这是个精强的人,长的又是相貌堂堂,拿起锄头在地里,强魄的身体,干起活来,像头牛。
  一个队里的人都很喜欢他,更依赖他。
  有一天放工,她穿了件新衣裳,脸红的抬不起头,羞答答说:“正德,能晚上来一趟我家吗,我父亲有些事跟你说。”
  到了傍晚,田正德果然来了,父亲和他说了会儿生产队的话,就把想法挑明了。
  没想到的是,田正德一口答应下。
  范墨在新婚之夜问丈夫,怎么答应的那么痛快。
  田正德嘿嘿笑着,四里八方,数你最漂亮。
  范墨见到许秀冰,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这姑娘,里里外外透着大胆直爽的气质,她第一眼就喜欢上了。
  留着女儿、丈夫和儿子叙话,她把许秀冰拉到一旁,家长里短的开始问。
  许秀冰其时是很惊讶的,原以为从山西北部农村来的婆婆和公公应该是那种大老土,没什么见识的那种,没想到,公公一看就是不是个寻常的地里刨食汉,这婆婆说起话来更是大大方方,左右透着熨帖劲,比她的母亲也差不离多少。
  许秀冰不知道,范墨在小时候就跟着爷爷,整天耳濡目染,也知晓很多道理,对外面的世界,也多少知道些。
  结婚了,丈夫也讲过他当年闯荡时遇到的事情。
  所以,范墨可不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养,让许秀冰大吃了一惊。
  车站离着李敏仪家不远,索性就不坐车了,这时候的人们远不像后来的,能走过去,就不坐车。
  一是省钱,二来也习惯。
  原本范墨的腰不适宜这样走过去,但不知为何,她见到未来的儿媳妇,一下精神多了,连说走回去,不坐车。
  几人拗不过她的意思,只能作罢。
  实际上,田老汉自从结了婚,就被范墨给管的死死,多年来形成了唯命是从的习惯。
  他这媳妇,文化程度高着呢,不然为何两个子女都能考上大学,小时候就开始教育了,村里的其他人家,差得远呢。
  想起这事,看着一左一右的儿女,田老汉心中很是得意。
  路上的人很多,多数离着近的旅者选择了步行回家,也许,脚踏在匆忙乡土气息的泥里,更能慰藉漂流的心。
  不论混的好还是不好,家,永远是温馨的港湾。
  但有些标榜的,却不尽然。
  李敏仪的家里,老四正在听从老大家来的侄子李端念叨,李端的母校,某大学,前些日子校庆,只是隆重欢迎了那些个功成名就的校友,对他这种事业刚刚起步的不值一哂。
  有人说,学校也是家,更是个大家庭。
  毕业生回母校,不论成功与失败,都应该得到同等尊严的招待。
  显然,事实并不一样。
  李端说,当初他在高中拿毕业证书的时候,负责的老师对他的态度和对考入更好学校的同学的态度截然不同。
  到了大学,没想到更是一个作态。
  看着大侄子气愤的样子,李敏仪笑着说:“就是在家里,出息的和不出息的,也不一样。李端,有没有兴趣来深圳闯一闯?”
  李端拿起茶杯,失笑道:“算了吧,你们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的,我才不去。”
  “不去拉倒,哼,你不知道有的清华毕业生都来蛇口了吗?”
  “那我也不去。”
  “不去就不去。敏仪,明年你就24岁了,不能只忙着工作啊。”老四去父亲屋里,里边的壶开了,他拿着保温杯倒了水,过来说。
  “再说吧。”
  李端起身去了爷爷屋里,说了会话,又回来跟叔叔和姑姑告别,他今天得赶回去,广州那边工作很紧张。
  两人把侄子送到大门口,恰好看到田宗生一行人。
  李敏仪这次,可是帮了许秀冰一个大忙。
  姑姑李梅家里和父亲许华租住的房屋,并没有足够的地方,她要么安排田正德三人住宾馆,要么另寻他处。
  这时候,李敏仪主动提出,她家离着县城不远,还有几间空房,正好可以安排田伯伯几人。
  安顿了几天,寻摸了个周六,许华约田正德在许梅家见面。
  许华租住的这个地方,装饰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地板是水泥的,厨具也不齐全,屋子布置的很潦草,物理学的知识分子不讲究这个,他关注的是更高远的夜空,在这段时间里,他转了好些天的旧货市场,掏了一个黑漆的木架子,他用它装满了专业书籍,没事就翻开看看,也很快乐。
  但无疑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和亲家会面,是很不正式的,老田家估计不会说什么,许华和赵美芝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把这场订婚仪式放在许梅家。
  顺带着,让许梅当这个媒人。
  虽说是自由恋爱,但媒人这个不可少。
  许梅大清早就起身,同时拽起了请好了假的钟汉民,把他从热腾腾的被窝里赶出来,两人将茶几、沙发上的杂物归置归置,收拾垃圾,把厨房备好的肉炖上,然后将里里外外的地板擦干净,来回拖了五遍,整个家里,窗明几净,地板锃亮,老式木家具重新焕发了光彩。
  许梅系着围裙,她这几年胖了不少,老是抱怨远在他处的儿子,不让她看孙子,减肥都减不下去。早上许华夫妇过来敲门,想过来搭把手,许梅愣是没开门,说她和汉民就搞定了。
  话说回来,小黄医生她是很喜欢的,更何况王芸还是她的好闺蜜,但哥哥和嫂子做了决定,她很快从这种懊恼中回过神,全心全意开始张罗。
  她拉着丈夫又将屋里外检查了下,并无纰漏,茶几上摆满了她昨天从商场里买回来的各式瓜果,黄的红的绿的白的,还盛了三大盘瓜子、花生和核桃,灰的黄的棕的,白色的瓷杯盖着盖子,洗涮干净,闪着柔和的光泽,等待来人。
  到了上午10点钟时候,田正德和许华见了面。
  这是来自北方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来自陕北农村的老农民产生的交集。
  田正德面对城里的教授,没有丝毫畏缩的模样,他的腰杆,挺的依旧笔直。
  儿子昨天晚上跟家里说张霞退婚的事,老伴范墨和女儿田宗影都很失落,但他不,他相信自己的娃娃,张霞那丫头看不上宗生,错过了是她的问题,只能说她有眼无珠。
  现在又是一个漂亮的儿媳妇,自家的娃娃就有这个能耐。
  大学教授怎么了,老美术公职教师又怎么了。
  他们的女儿还不是追的自家的木犊娃娃。
  田正德不怯场,范墨更是应对自如。
  众人分序落座。
  一说就是一个小时。
  田宗生跟着父亲田正德,陪许华、钟汉民聊天。
  许秀冰跟着母亲赵美芝和姑姑许梅,陪着范墨聊天。
  话一唠长,许华就发现,他的亲家公可真是了不起。
  他想不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所知道的见闻,竟然不比他差,主要还是两个人都在北方大地转悠的缘故,说起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左右都能搭上话茬。
  这田老汉,还真不能看低了。
  原本他以为,这个土坑里刨食的农民,能有什么大见识,无非是麦子什么时候抽穗,玉米什么时候掐秧,黄豆什么时候该收获了,生产大队的活计累不累,这些。
  没想着,这腰杆硬气的老头,说起国家政策来也是头头是道。
  他可不知道,田正德的老伴范墨是受过私塾教育的,范墨没事除了在田正德身前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外,还关注着大队和广播的消息。
  比如,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这件大事,她知道后立刻要求两个孩子认真学,好好学,一定要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