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霸好莱坞_分卷阅读_64
在最后一阵掌声中,首映场结束,观众逐渐散去,有些特立独行的影评家也率先离去——一般来说,在好莱坞,影评家和电影圈会保持一定的微妙界限,为了不影响评论的自由独立性,很多知名影评家都不会参与这些福利丰厚的After Party,又或者是收取片方的礼物。
不过,作为拥有自己电视节目的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和圈子的交叉要更加紧密一些,虽然从90年代末期开始,他的身体就不是很好,但今晚却是兴致十足,和他的搭档,《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理查德.罗佩,参加了首映派对。
像他这种江湖地位的影评人,当然会得到高层的另眼相看,就连哈维.韦恩斯坦都要端着酒来打招呼,毕竟《芝加哥》走的可是冲奖路线,影评口碑绝对至关重要。
“罗杰。”
“哈维。”
两个人拥抱了一下,哈维把嘴边叼着的雪茄拿到一边——罗杰一直饱受咽喉问题的困扰,今年年初刚刚经过手术,现在可能还闻不得烟味。“所以,你觉得怎么样?”
“我认为米拉麦克斯在这部电影上甚至可以实现票房盈利。”罗杰没有吝惜自己的夸奖,而哈维也顿时喜上眉梢。
为了赶上奥斯卡奖项报名的最后界限,《芝加哥》的上映时间直接选在了报名截止日的前两天,冲奖意图昭然若揭,米拉麦克斯最擅长运作的也就是这种冲奖片,他们并不追求在票房上就收回全部成本,而是走的长线版权路线。——和一般的商业大片不同,文艺片、传记片属于投入大、产出小的电影,虽然投资总规模不大,但产出票房一般是难以抵扣掉投资、宣发和公关费用的。
但这也不是说这种片就没人拍了,投拍这种片子的片商心态就是分散风险,比如米拉麦克斯,他更倾向于拿一亿美元去拍七八部文艺片,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选择好的人员配置,然后这七八部里只要有一部是佳作,可以冲到奖,那么就是赚的,别的片子呢,只要不是太烂,也不可能一分钱都收不回来。这样在五六年后,可能这一亿就完全被赚回来了,还带了很多后续盈利的尾巴。虽然到最后我拿一亿可能赚回来只有五六千万,但胜在稳,这样投资从概率上说几乎是没有赔本可能的,而拿一亿拍一部商业大制作呢?万一是烂片,这一亿基本上就得全亏完了。
除了家大业大的四大电影制作公司以外,更多的中小片商考虑的还是分散风险,更喜欢细水长流,所以市面上源源不断地还是可以看到《钢琴家》、《芝加哥》这样的片子,其实整个奥斯卡生态圈也就是由这样的片子们组成的,文艺片希望拿奥斯卡,以此赚钱,而奥斯卡也希望有更多的文艺片,这样保证奖项的艺术性。像米拉麦克斯,就是这个生态圈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这个圈子的规则把握非常老道,总是能拿走最新鲜的那块蛋糕。
不过,因为走的是这种路线,米拉麦克斯出品的电影,成本回笼就很慢,头两三年账面可能都还是亏损的,毕竟像是这种冲奖片,宣发和公关经费都要比商业片占比更重,《芝加哥》投资四千万,宣发加公关可能就要用到四千万,成本和2001年的同类型歌舞剧《红磨坊》是很接近的,《红磨坊》投资五千万,冲出了多项提名,但最后只拿了两个技术类奖项,北美票房五千万,全球一亿七,不能说亏,但没有奖项护身,后续版权销售难以叫价,盈利前景并不是非常明朗。现在罗杰直说看好《芝加哥》票房盈利,这等于是预测《芝加哥》国内票房过亿,比《红磨坊》要翻番,虽然他说了不算,但哈维听了肯定也开心。——如果票房能盈利的话,米拉麦克斯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也会有更多预算投来公关,只要奥斯卡上能冲到大奖,《芝加哥》项目就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如果是奥斯卡大奖影片,后续版权销售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多国电视台都会来买版权,在国内销路也会更好,而且DVD等音像制品销量都会大增。
“罗杰,你这句话可能价值上百万美元,”首映会反馈正面,哈维冲奖信心肯定更足,“今年米拉麦克斯应该会主做《芝加哥》这部片子,你这么说,我不追加点预算都不好意思了。”
罗杰哈哈大笑,“这是值得的,哈维,你知道我一直都很佩服你看人的眼光,《芝加哥》当然是个宝藏,这一点我们都承认,但把歌舞剧搬到大荧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知道,《红磨坊》毕竟是原创,你能找到罗伯才是整件事成功的要素。”
经典音乐剧因为珠玉在前的关系,改编难度很大。
“对于这一点,我也相当得意。”哈维毫不谦虚地一口认了下来,“罗伯是整个计划的keyman,当然,凯瑟琳和蕾妮也足够优秀,不过你知道,选用蕾妮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她的演技没有问题,但歌舞水平就令人担心,如果不是罗伯看好,我未必会点头用她。”
“看来艺术眼光都是一脉相承的,”罗杰呵呵笑,“你发掘了罗伯,罗伯则发掘了珍妮弗——珍妮弗.杰弗森,我看她的表现就相当亮眼,今晚她更像是全场的中心。”
“那是因为罗伯他们还在接受采访。”哈维的眼神也落到了会场一角,那里聚集了不少出席首映式的各界嘉宾,珍妮弗.杰弗森的金发在人群中闪闪发光,显得极为耀眼。“但不可否认,这是个很出色的女孩,遗憾的是她现在正在赶拍《加勒比海盗》,否则《芝加哥》的后续宣传安排我会很乐意带上她的。”
“啊,这么说,你打算带她出席奥斯卡?”罗杰冲哈维倾了倾酒杯,“说不定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能听到又一个韦恩斯坦女郎诞生的新闻了。不过,03年你手里预备的大项目难道还没分完吗?”
珍妮之前争取的《加勒比海盗》,虽然是A级制作,但女主角一直到开拍前都空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项目都是在开拍初期就确定了导演和男女主角人选,甚至可以说,很多项目都是在这样的晚宴上,随着当家人的一个转念、三言两语而产生苗头的。对于一个新演员来说,很多时候不是她挑片子主演,而是她能找到什么没有主演的片子。
哈维摇了摇头,笑而不语,罗杰反而来了兴致,“《冷山》、《杀死比尔》、《BJ单身日记2》、《泽西女孩》、《谈谈情、跳跳舞》……唔,我猜,不是《泽西女孩》,就是《谈谈情、跳跳舞》?那女孩很有潜力,不论是《泽西女孩》还是《谈谈情、跳跳舞》都足以胜任。”
哈维只是哈哈笑着,但并未多加回应,直到发现罗杰大有不依不饶的意味,这才高深莫测地回答,“你对于电影营销手法还是太漠不关心了,老伙计,我当然想带她出席奥斯卡,那对《芝加哥》的票房有好处。”
罗杰当然听得出言下之意:但哈维并没有邀请珍妮弗.杰弗森担正主演的意思。
他有些困惑了——目光老辣如罗杰,即使只是几分钟的戏份,也足够他看出珍妮弗的实力,再结合在派对中珍妮弗给他的印象,罗杰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这是个演技高超的年轻演员,外貌条件非常好,能够驾驭和自身气质几乎完全相反的角色,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有一种虽然难以言传,但却是巨星不可或缺的统治感。
罗杰相信演艺圈是对天分要求极高的行业,即使起.点、外貌、演技和资源都近似,但就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巨星气质的存在,很可能两个人在演艺生涯初期看着似乎不相上下,但到最后,被观众记住的只会是拥有巨星气质的那个,至于另一个人,你也很难说她输在哪里。就像是《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一样是大牛,甚至于说在音乐剧领域比罗伯.马歇尔更有成就,《红磨坊》和《芝加哥》比似乎也难分高下,都是一时之选,但罗杰有种感觉,《芝加哥》就是要比《红磨坊》经得住时光的大浪淘沙,在歌舞片经典殿堂中取得比《红磨坊》更高的地位。
你说这是因为谁?毫无疑问,是因为Keyman罗伯.马歇尔。很多时候电影就是得Keyman得天下,而罗杰就认为珍妮弗.杰弗森在电影里表现出了Keyman的气质。他还以为一贯看人很准的哈维.韦恩斯坦绝对不会放过往自己怀里搂人的机会,但没想到哈维的反响居然可以用冷淡来形容。
一个是影评人,一个是大制作人,职业就决定了这两人只能是君子之交,罗杰虽然疑惑,但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冲哈维举了举酒杯,转过身继续在业界人群中交际了起来。
直到派对结束,他和老拍档一起登车回酒店时,罗杰才从理查德口中得到了一些业界的八卦消息。
“珍妮弗团队的宣传策略已经惹怒了蕾妮团队,”理查德一语道破了哈维选择的内.幕,“固然,珍妮弗是个很有天分的演员,但蕾妮和米拉麦克斯的关系还在蜜月期,《冷山》、《BJ单身日记》的合作都很愉快,《芝加哥》本来是打算给她冲奖的,但因为珍妮弗团队的宣传,蕾妮在《芝加哥》里的表现显然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恐怕很难获得这一届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哈维作为制作人,当然要利益最大化,反正‘Roxie’之争已经被炒热,他肯定要用它来带动票房,但要说哈维对珍妮弗观感多好就未必了。《冷山》、《BJ单身日记2》都是米拉麦克斯之后的大项目,如果蕾妮这一次能够冲影后成功,两部片的票房更有保障,但现在蕾妮很可能只能指望《冷山》了。”
“哦?”罗杰也是在电影圈浸淫多年的影评人,对于这种利益风波不可能还一惊一乍,听到理查德解释以后,他没有惊呼什么,反而是饶有兴致地问,“这么说来,在‘Roxie之争’中,你是站在珍妮弗这边的喽?”
“我不会说现在就下结论,但我会在我的影评中承认珍妮弗.杰弗森在她的出场时间里统治了整个电影院。”理查德说,“正式的态度我想在看过珍妮弗的Roxie之后再给出结论,但我知道很多百老汇的同行都已经站在珍妮弗这边了。罗杰,你的看法呢?”
他们都是常年居住在芝加哥,不过因为有自己的电视节目,而且也都是专栏作家,收入丰厚,专程飞去纽约看秀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珍妮弗的Roxie?”罗杰反问,“你知道,话题也是有时效性的,理查德。如果是半年以后,我可不想为了没有人继续关心的争论千里迢迢地飞去纽约。”
“我问了珍妮弗,她说她和百老汇的合同还没有履行完毕,结束拍摄后就会回百老汇继续登台。”理查德盘算了一下,“应该会在12月10日之前就回到百老汇。”
12月10日是《芝加哥》上档的日期,距离现在还有一个多月,这期间影评人会陆陆续续地放出自己的观影评价,一般来说,会被邀请参加首映礼的影评人和制作方关系都比较不错,不太会出现看了电影却迟迟不出影评的情况。
“那么先为《芝加哥》出一篇报纸影评吧,如果看过音乐剧觉得有必要再说些什么,可以出剧评,并且我们也可以在节目中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罗杰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不过我记得《芝加哥》音乐剧的票房极为火爆,理查德,我们最好现在就给百老汇那边的朋友打几个电话。”
“看来你也对珍妮弗.杰弗森感到十足期待了。”理查德笑着掏出了手机,“没问题,现在的纽约已经是后半夜了,明天一起来我就联系老朋友,但愿我们不会成为这一次热潮中的IE浏览器。”
他和罗杰都是互联网风浪的弄潮儿,别看罗杰年纪大,对这些事的兴趣却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和网站,所以对理查德的这个笑话并不会有理解障碍。
“观点的快慢并不要紧,决定因素还是文章本身的质量。”罗杰并不担心这个,他轻笑了一声,沉稳地说,“比起纽约人,我们注定已经慢了一步,甚至和那些时尚博客比,我们都会太慢。很可能最早的文章明天就会出来,但谁来决定谁是最好的Roxie?理查德,上帝知道,只有我们能。”
理查德也笑了,“罗杰,你太客气了,不必带上我,应该说只有你能。”
身为影评人中唯一一个获得普利策奖,拥有长寿电视节目以及注册商标的重量级前辈,罗杰的确有这个底气,甚至可以说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能够主导业界的舆论风向。也是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观点非常慎重,没有看过珍妮弗的表演,那就宁可不表态,也不会趁这个热闹。
#
罗杰预料得也没有错,仅仅是首映礼后的第二天,《纽约客》、《纽约邮报》、《纽约时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就刊载了他们专栏作家的影评。和《综艺》、《好莱坞生活》、《好莱坞报道者》不同的是,这些剧评家、影评家纷纷把影评的中心对准了‘Roxie之争’,而且几乎是清一色地采用了‘Our Roxie is better’类型的标题。
“毫无疑问,蕾妮.齐薇格是个出色的演员,她看来似乎正主宰着这个时代,但我们不能不客观地说,珍妮弗.杰弗森拥有比她更出众的天赋……”本.布兰特雷在自己的专栏中说,他的专栏标题是《Indeed,Our Roxie is better》。
珍妮弗铁粉帕特里更为狂热,直接宣称,“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干得好,罗伯!但唯一的遗憾是你没有选取珍妮弗.杰弗森演洛克希的胆量,只给了她吉蒂。所以,洛杉矶输,纽约赢,百老汇多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洛克希。”
他的影评标题也是很有火药味的,《Hollywood lose,Broadway win》。
其余的纽约影评人观点各有不同,对于《芝加哥》的改变也是褒贬不一,但他们在Roxie问题上的观点倒是几乎都比较统一,一致认为,蕾妮表现得很不错,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珍妮弗.杰弗森的Roxie更好,更激动人心,而且最难得的是她是现场表演,而蕾妮的表现经过后期的修饰。
“如果让珍妮弗去演电影的Roxie,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她的表演会大获成功,她的吉蒂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但把蕾妮放到百老汇呢?我不知道,也许,蕾妮需要一部不错的百老汇音乐剧来证明自己。”
“在电影艺术和音乐剧的较量中,我,一个纯正的百老汇人当然会有些偏心,但今晚我认为我的评论是非常公正的,珍妮弗的Roxie的确胜过一筹。”
当所有人都发出一个声音的时候,这个观点就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了。许多影评人还没有做出表态,但八卦杂志已经迅速跟上,率先揭露了他们反映迟钝的原因:影评人纷纷向舒伯特剧院提出要求,想要弄到珍妮弗出演Roxie的演出门票,舒伯特剧院因此而应接不暇。
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暗示影评人的倾向了——如果蕾妮的表演足够好,珍妮弗的表现让人失望,他们早就做出表态了,不是吗?
没有人不喜欢看八卦,当时尚博客都来搅一腿的时候,这个话题已经开始成为国民——或者说是娱乐敏感人群关注的焦点了:正在迅速上位的新星珍妮弗.杰弗森自信狂傲,挑战演技派红星蕾妮.齐薇格,虽然没有抢到《芝加哥》电影版的角色,但却另辟山头,在百老汇找到了击败蕾妮的捷径。据说两人在剧组就已经结下仇恨,蕾妮和珍妮弗之间发生过无数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所以珍妮弗才会如此针对蕾妮……
刚刚完成摄制的《加勒比海盗》,出现在越来越多路人民众的口中,琼恩的同学首次开始和她讨论《芝加哥》音乐剧的门票购买,当然还有即将上映的电影版预售,在纽约这个大票仓城市,《芝加哥》的关注度要比洛杉矶更高,不论是电影还是音乐剧都瞬间走红,毕竟,不是每个普通民众都能判断谁的摄影技术更好,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很有信心,也很有热情地觉得自己能够判断出到底谁的Roxie更强。
而随着这一波八卦话题的蒸蒸日上,珍妮的人气,也迎来了第一次爆发。
作者有话要说:注:1 罗杰.艾伯特也是真人,基本是每个21世纪初期的美娱文都会提到的影评人,因为他的影响的确是太大了。不过很可惜的是他已经去世有一段时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他。
2 《冷山》、《杀死比尔》、《BJ单身日记2》、《泽西女孩》、《谈谈情、跳跳舞》——这些片子都是米拉麦克斯2003、04年出品的,可见米拉麦克斯的水平。
☆、第六十六章 入不敷出的超新星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娱乐圈的众明星不论演技高深还是肤浅,江湖地位又是高是低,其实都是他们茶余饭后消遣的途径之一,在经过几十年日益发达的传媒轰击以后,大部分人对待娱乐圈事件的心态都相当娱乐化。除非是骇人听闻的伦理案件,否则没有人会在八卦中太认真地站队——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对蕾妮和珍妮弗之间的八卦没有兴趣,大众对于明星的私人化事件一直都是保持高度关注,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狗仔队出现,这就像是办公室八卦,你虽然不会站队为谁发声,但却很想知道事情的进展。
蕾妮.齐薇格在这几年之间风头正盛,有很多单身女性都蛮喜欢《BJ单身日记》,《护士贝蒂》、《甜心先生》也都给当年的观众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虽然不是大红大紫的影后级别人物,但大家也都认可她的中坚实力派地位。现在忽然出现一个无名新秀,一出道就高调地打着“Our Roxie is better”的旗号,等于就是宣告了她要踩着蕾妮上位,可以说大部分人的感情在一开始听说此事时,都是倾向在蕾妮这边的,毕竟看了这么多部她的片子,总是有个眼熟的情分在。
当然,对于籍籍无名的另一方,民众也有加深了解的兴趣——这时候,最为敏感的八卦杂志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新兴的新闻点,如果说报刊杂志上的消息有一半是引导型的,也就是民众未必感兴趣,由媒体引导关注的,那么剩下一半无疑就是推动型的,也就是民众的兴趣推动报刊杂志进行报道。——如果说引导型的消息还能被PR公关改变的话,那么在推动型报道上,任何媒体都不会讲究情面,他们的生路就由能否满足民众兴趣决定,只要编辑判定这个点是现在的大众所关注的点,那么不论用什么手段,她们都会满足迎合读者的需求。
在这样的判定下,即使片方、PR团队一方围追堵截,报刊杂志也不会搁下报道的计划,更何况现在并没有人阻碍他们的调查脚步,片方反而隐隐有推波助澜的意思,当然,韦恩斯坦和导演罗伯都并不会掺和到这个层次的八卦纠纷中,但有一些资源,如果不是他们首肯的话,杂志也是无法得到的。
几乎是一夜之间,蕾妮和珍妮弗的消息就席卷了全国各大八卦杂志。对蕾妮,大众都是比较熟悉的了,在介绍人物的时候,除了简历以外,编辑更多谈及的还是情史,当然也少不了配发一些蕾妮和男友离开各个场合的街拍,对于她的表情大肆点评。对珍妮弗,杂志则更多的是品头论足的态度,他们当然很快地从《人物》杂志简短的专访上找到了她的身世,而对于这种励志的经历,宽容的杂志是以‘这是一个非常有天赋,从原本的底层阶级一步步走上来的新女强人’为口吻来报道,而刻薄一些的报道口吻就是‘So,她就是个只读过高中的金发尤物喽?对了,听说她还和希尔顿的继承人约过会,看来这个掘金女郎心机不浅’。
不过,不论是哪种口吻的杂志报道,他们除了珍妮弗的大头照以外,能拿到的就只有数量非常稀少的街拍,这个珍妮弗.杰弗森过的似乎是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即使是从百老汇时期就开始跟拍她的记者,也很难拿到她出入于夜店、餐厅的照片,这些狗仔手里只有一些非常普通的出街照,可以说除了衣着不一样以外,背景、人物表情都是大同小异。珍妮弗的宣传策略非常高调,但在私下却给人以气质安静的感觉,在街拍照里她几乎从来没有不快的表情,当然也不是总甜笑,基本上都是表情平淡,无法吸引眼球。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一组渠道不明的流出照片,就获得了大部分媒体的青睐:这是珍妮弗.杰弗森乘坐私人飞机前往洛杉矶参加《芝加哥》首映时拍摄的照片,摄影师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内部人士,清晰度高、取景角度好,看来几乎不像是狗仔队的偷拍,更像是正大光明的拍摄。
在照片里,珍妮弗身穿巴宝莉的短款驼色风衣,没有系带,所以可以清楚看到她内搭的白色衬衫、灰色阔腿裤以及红色平底鞋,以及手上拿着的宝缇嘉小手包。她的妆容并不是很浓,充其量只能说是薄施脂粉,身后簇拥着一群随扈,本人则面容平静地从舷梯上走下,钻进了在停机坪上等候的礼车。
不过,作为拥有自己电视节目的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和圈子的交叉要更加紧密一些,虽然从90年代末期开始,他的身体就不是很好,但今晚却是兴致十足,和他的搭档,《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理查德.罗佩,参加了首映派对。
像他这种江湖地位的影评人,当然会得到高层的另眼相看,就连哈维.韦恩斯坦都要端着酒来打招呼,毕竟《芝加哥》走的可是冲奖路线,影评口碑绝对至关重要。
“罗杰。”
“哈维。”
两个人拥抱了一下,哈维把嘴边叼着的雪茄拿到一边——罗杰一直饱受咽喉问题的困扰,今年年初刚刚经过手术,现在可能还闻不得烟味。“所以,你觉得怎么样?”
“我认为米拉麦克斯在这部电影上甚至可以实现票房盈利。”罗杰没有吝惜自己的夸奖,而哈维也顿时喜上眉梢。
为了赶上奥斯卡奖项报名的最后界限,《芝加哥》的上映时间直接选在了报名截止日的前两天,冲奖意图昭然若揭,米拉麦克斯最擅长运作的也就是这种冲奖片,他们并不追求在票房上就收回全部成本,而是走的长线版权路线。——和一般的商业大片不同,文艺片、传记片属于投入大、产出小的电影,虽然投资总规模不大,但产出票房一般是难以抵扣掉投资、宣发和公关费用的。
但这也不是说这种片就没人拍了,投拍这种片子的片商心态就是分散风险,比如米拉麦克斯,他更倾向于拿一亿美元去拍七八部文艺片,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选择好的人员配置,然后这七八部里只要有一部是佳作,可以冲到奖,那么就是赚的,别的片子呢,只要不是太烂,也不可能一分钱都收不回来。这样在五六年后,可能这一亿就完全被赚回来了,还带了很多后续盈利的尾巴。虽然到最后我拿一亿可能赚回来只有五六千万,但胜在稳,这样投资从概率上说几乎是没有赔本可能的,而拿一亿拍一部商业大制作呢?万一是烂片,这一亿基本上就得全亏完了。
除了家大业大的四大电影制作公司以外,更多的中小片商考虑的还是分散风险,更喜欢细水长流,所以市面上源源不断地还是可以看到《钢琴家》、《芝加哥》这样的片子,其实整个奥斯卡生态圈也就是由这样的片子们组成的,文艺片希望拿奥斯卡,以此赚钱,而奥斯卡也希望有更多的文艺片,这样保证奖项的艺术性。像米拉麦克斯,就是这个生态圈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这个圈子的规则把握非常老道,总是能拿走最新鲜的那块蛋糕。
不过,因为走的是这种路线,米拉麦克斯出品的电影,成本回笼就很慢,头两三年账面可能都还是亏损的,毕竟像是这种冲奖片,宣发和公关经费都要比商业片占比更重,《芝加哥》投资四千万,宣发加公关可能就要用到四千万,成本和2001年的同类型歌舞剧《红磨坊》是很接近的,《红磨坊》投资五千万,冲出了多项提名,但最后只拿了两个技术类奖项,北美票房五千万,全球一亿七,不能说亏,但没有奖项护身,后续版权销售难以叫价,盈利前景并不是非常明朗。现在罗杰直说看好《芝加哥》票房盈利,这等于是预测《芝加哥》国内票房过亿,比《红磨坊》要翻番,虽然他说了不算,但哈维听了肯定也开心。——如果票房能盈利的话,米拉麦克斯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也会有更多预算投来公关,只要奥斯卡上能冲到大奖,《芝加哥》项目就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如果是奥斯卡大奖影片,后续版权销售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多国电视台都会来买版权,在国内销路也会更好,而且DVD等音像制品销量都会大增。
“罗杰,你这句话可能价值上百万美元,”首映会反馈正面,哈维冲奖信心肯定更足,“今年米拉麦克斯应该会主做《芝加哥》这部片子,你这么说,我不追加点预算都不好意思了。”
罗杰哈哈大笑,“这是值得的,哈维,你知道我一直都很佩服你看人的眼光,《芝加哥》当然是个宝藏,这一点我们都承认,但把歌舞剧搬到大荧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知道,《红磨坊》毕竟是原创,你能找到罗伯才是整件事成功的要素。”
经典音乐剧因为珠玉在前的关系,改编难度很大。
“对于这一点,我也相当得意。”哈维毫不谦虚地一口认了下来,“罗伯是整个计划的keyman,当然,凯瑟琳和蕾妮也足够优秀,不过你知道,选用蕾妮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她的演技没有问题,但歌舞水平就令人担心,如果不是罗伯看好,我未必会点头用她。”
“看来艺术眼光都是一脉相承的,”罗杰呵呵笑,“你发掘了罗伯,罗伯则发掘了珍妮弗——珍妮弗.杰弗森,我看她的表现就相当亮眼,今晚她更像是全场的中心。”
“那是因为罗伯他们还在接受采访。”哈维的眼神也落到了会场一角,那里聚集了不少出席首映式的各界嘉宾,珍妮弗.杰弗森的金发在人群中闪闪发光,显得极为耀眼。“但不可否认,这是个很出色的女孩,遗憾的是她现在正在赶拍《加勒比海盗》,否则《芝加哥》的后续宣传安排我会很乐意带上她的。”
“啊,这么说,你打算带她出席奥斯卡?”罗杰冲哈维倾了倾酒杯,“说不定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能听到又一个韦恩斯坦女郎诞生的新闻了。不过,03年你手里预备的大项目难道还没分完吗?”
珍妮之前争取的《加勒比海盗》,虽然是A级制作,但女主角一直到开拍前都空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项目都是在开拍初期就确定了导演和男女主角人选,甚至可以说,很多项目都是在这样的晚宴上,随着当家人的一个转念、三言两语而产生苗头的。对于一个新演员来说,很多时候不是她挑片子主演,而是她能找到什么没有主演的片子。
哈维摇了摇头,笑而不语,罗杰反而来了兴致,“《冷山》、《杀死比尔》、《BJ单身日记2》、《泽西女孩》、《谈谈情、跳跳舞》……唔,我猜,不是《泽西女孩》,就是《谈谈情、跳跳舞》?那女孩很有潜力,不论是《泽西女孩》还是《谈谈情、跳跳舞》都足以胜任。”
哈维只是哈哈笑着,但并未多加回应,直到发现罗杰大有不依不饶的意味,这才高深莫测地回答,“你对于电影营销手法还是太漠不关心了,老伙计,我当然想带她出席奥斯卡,那对《芝加哥》的票房有好处。”
罗杰当然听得出言下之意:但哈维并没有邀请珍妮弗.杰弗森担正主演的意思。
他有些困惑了——目光老辣如罗杰,即使只是几分钟的戏份,也足够他看出珍妮弗的实力,再结合在派对中珍妮弗给他的印象,罗杰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这是个演技高超的年轻演员,外貌条件非常好,能够驾驭和自身气质几乎完全相反的角色,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有一种虽然难以言传,但却是巨星不可或缺的统治感。
罗杰相信演艺圈是对天分要求极高的行业,即使起.点、外貌、演技和资源都近似,但就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巨星气质的存在,很可能两个人在演艺生涯初期看着似乎不相上下,但到最后,被观众记住的只会是拥有巨星气质的那个,至于另一个人,你也很难说她输在哪里。就像是《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一样是大牛,甚至于说在音乐剧领域比罗伯.马歇尔更有成就,《红磨坊》和《芝加哥》比似乎也难分高下,都是一时之选,但罗杰有种感觉,《芝加哥》就是要比《红磨坊》经得住时光的大浪淘沙,在歌舞片经典殿堂中取得比《红磨坊》更高的地位。
你说这是因为谁?毫无疑问,是因为Keyman罗伯.马歇尔。很多时候电影就是得Keyman得天下,而罗杰就认为珍妮弗.杰弗森在电影里表现出了Keyman的气质。他还以为一贯看人很准的哈维.韦恩斯坦绝对不会放过往自己怀里搂人的机会,但没想到哈维的反响居然可以用冷淡来形容。
一个是影评人,一个是大制作人,职业就决定了这两人只能是君子之交,罗杰虽然疑惑,但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冲哈维举了举酒杯,转过身继续在业界人群中交际了起来。
直到派对结束,他和老拍档一起登车回酒店时,罗杰才从理查德口中得到了一些业界的八卦消息。
“珍妮弗团队的宣传策略已经惹怒了蕾妮团队,”理查德一语道破了哈维选择的内.幕,“固然,珍妮弗是个很有天分的演员,但蕾妮和米拉麦克斯的关系还在蜜月期,《冷山》、《BJ单身日记》的合作都很愉快,《芝加哥》本来是打算给她冲奖的,但因为珍妮弗团队的宣传,蕾妮在《芝加哥》里的表现显然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恐怕很难获得这一届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哈维作为制作人,当然要利益最大化,反正‘Roxie’之争已经被炒热,他肯定要用它来带动票房,但要说哈维对珍妮弗观感多好就未必了。《冷山》、《BJ单身日记2》都是米拉麦克斯之后的大项目,如果蕾妮这一次能够冲影后成功,两部片的票房更有保障,但现在蕾妮很可能只能指望《冷山》了。”
“哦?”罗杰也是在电影圈浸淫多年的影评人,对于这种利益风波不可能还一惊一乍,听到理查德解释以后,他没有惊呼什么,反而是饶有兴致地问,“这么说来,在‘Roxie之争’中,你是站在珍妮弗这边的喽?”
“我不会说现在就下结论,但我会在我的影评中承认珍妮弗.杰弗森在她的出场时间里统治了整个电影院。”理查德说,“正式的态度我想在看过珍妮弗的Roxie之后再给出结论,但我知道很多百老汇的同行都已经站在珍妮弗这边了。罗杰,你的看法呢?”
他们都是常年居住在芝加哥,不过因为有自己的电视节目,而且也都是专栏作家,收入丰厚,专程飞去纽约看秀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珍妮弗的Roxie?”罗杰反问,“你知道,话题也是有时效性的,理查德。如果是半年以后,我可不想为了没有人继续关心的争论千里迢迢地飞去纽约。”
“我问了珍妮弗,她说她和百老汇的合同还没有履行完毕,结束拍摄后就会回百老汇继续登台。”理查德盘算了一下,“应该会在12月10日之前就回到百老汇。”
12月10日是《芝加哥》上档的日期,距离现在还有一个多月,这期间影评人会陆陆续续地放出自己的观影评价,一般来说,会被邀请参加首映礼的影评人和制作方关系都比较不错,不太会出现看了电影却迟迟不出影评的情况。
“那么先为《芝加哥》出一篇报纸影评吧,如果看过音乐剧觉得有必要再说些什么,可以出剧评,并且我们也可以在节目中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罗杰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不过我记得《芝加哥》音乐剧的票房极为火爆,理查德,我们最好现在就给百老汇那边的朋友打几个电话。”
“看来你也对珍妮弗.杰弗森感到十足期待了。”理查德笑着掏出了手机,“没问题,现在的纽约已经是后半夜了,明天一起来我就联系老朋友,但愿我们不会成为这一次热潮中的IE浏览器。”
他和罗杰都是互联网风浪的弄潮儿,别看罗杰年纪大,对这些事的兴趣却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和网站,所以对理查德的这个笑话并不会有理解障碍。
“观点的快慢并不要紧,决定因素还是文章本身的质量。”罗杰并不担心这个,他轻笑了一声,沉稳地说,“比起纽约人,我们注定已经慢了一步,甚至和那些时尚博客比,我们都会太慢。很可能最早的文章明天就会出来,但谁来决定谁是最好的Roxie?理查德,上帝知道,只有我们能。”
理查德也笑了,“罗杰,你太客气了,不必带上我,应该说只有你能。”
身为影评人中唯一一个获得普利策奖,拥有长寿电视节目以及注册商标的重量级前辈,罗杰的确有这个底气,甚至可以说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能够主导业界的舆论风向。也是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观点非常慎重,没有看过珍妮弗的表演,那就宁可不表态,也不会趁这个热闹。
#
罗杰预料得也没有错,仅仅是首映礼后的第二天,《纽约客》、《纽约邮报》、《纽约时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就刊载了他们专栏作家的影评。和《综艺》、《好莱坞生活》、《好莱坞报道者》不同的是,这些剧评家、影评家纷纷把影评的中心对准了‘Roxie之争’,而且几乎是清一色地采用了‘Our Roxie is better’类型的标题。
“毫无疑问,蕾妮.齐薇格是个出色的演员,她看来似乎正主宰着这个时代,但我们不能不客观地说,珍妮弗.杰弗森拥有比她更出众的天赋……”本.布兰特雷在自己的专栏中说,他的专栏标题是《Indeed,Our Roxie is better》。
珍妮弗铁粉帕特里更为狂热,直接宣称,“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干得好,罗伯!但唯一的遗憾是你没有选取珍妮弗.杰弗森演洛克希的胆量,只给了她吉蒂。所以,洛杉矶输,纽约赢,百老汇多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洛克希。”
他的影评标题也是很有火药味的,《Hollywood lose,Broadway win》。
其余的纽约影评人观点各有不同,对于《芝加哥》的改变也是褒贬不一,但他们在Roxie问题上的观点倒是几乎都比较统一,一致认为,蕾妮表现得很不错,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珍妮弗.杰弗森的Roxie更好,更激动人心,而且最难得的是她是现场表演,而蕾妮的表现经过后期的修饰。
“如果让珍妮弗去演电影的Roxie,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她的表演会大获成功,她的吉蒂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但把蕾妮放到百老汇呢?我不知道,也许,蕾妮需要一部不错的百老汇音乐剧来证明自己。”
“在电影艺术和音乐剧的较量中,我,一个纯正的百老汇人当然会有些偏心,但今晚我认为我的评论是非常公正的,珍妮弗的Roxie的确胜过一筹。”
当所有人都发出一个声音的时候,这个观点就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了。许多影评人还没有做出表态,但八卦杂志已经迅速跟上,率先揭露了他们反映迟钝的原因:影评人纷纷向舒伯特剧院提出要求,想要弄到珍妮弗出演Roxie的演出门票,舒伯特剧院因此而应接不暇。
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暗示影评人的倾向了——如果蕾妮的表演足够好,珍妮弗的表现让人失望,他们早就做出表态了,不是吗?
没有人不喜欢看八卦,当时尚博客都来搅一腿的时候,这个话题已经开始成为国民——或者说是娱乐敏感人群关注的焦点了:正在迅速上位的新星珍妮弗.杰弗森自信狂傲,挑战演技派红星蕾妮.齐薇格,虽然没有抢到《芝加哥》电影版的角色,但却另辟山头,在百老汇找到了击败蕾妮的捷径。据说两人在剧组就已经结下仇恨,蕾妮和珍妮弗之间发生过无数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所以珍妮弗才会如此针对蕾妮……
刚刚完成摄制的《加勒比海盗》,出现在越来越多路人民众的口中,琼恩的同学首次开始和她讨论《芝加哥》音乐剧的门票购买,当然还有即将上映的电影版预售,在纽约这个大票仓城市,《芝加哥》的关注度要比洛杉矶更高,不论是电影还是音乐剧都瞬间走红,毕竟,不是每个普通民众都能判断谁的摄影技术更好,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很有信心,也很有热情地觉得自己能够判断出到底谁的Roxie更强。
而随着这一波八卦话题的蒸蒸日上,珍妮的人气,也迎来了第一次爆发。
作者有话要说:注:1 罗杰.艾伯特也是真人,基本是每个21世纪初期的美娱文都会提到的影评人,因为他的影响的确是太大了。不过很可惜的是他已经去世有一段时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他。
2 《冷山》、《杀死比尔》、《BJ单身日记2》、《泽西女孩》、《谈谈情、跳跳舞》——这些片子都是米拉麦克斯2003、04年出品的,可见米拉麦克斯的水平。
☆、第六十六章 入不敷出的超新星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娱乐圈的众明星不论演技高深还是肤浅,江湖地位又是高是低,其实都是他们茶余饭后消遣的途径之一,在经过几十年日益发达的传媒轰击以后,大部分人对待娱乐圈事件的心态都相当娱乐化。除非是骇人听闻的伦理案件,否则没有人会在八卦中太认真地站队——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对蕾妮和珍妮弗之间的八卦没有兴趣,大众对于明星的私人化事件一直都是保持高度关注,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狗仔队出现,这就像是办公室八卦,你虽然不会站队为谁发声,但却很想知道事情的进展。
蕾妮.齐薇格在这几年之间风头正盛,有很多单身女性都蛮喜欢《BJ单身日记》,《护士贝蒂》、《甜心先生》也都给当年的观众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虽然不是大红大紫的影后级别人物,但大家也都认可她的中坚实力派地位。现在忽然出现一个无名新秀,一出道就高调地打着“Our Roxie is better”的旗号,等于就是宣告了她要踩着蕾妮上位,可以说大部分人的感情在一开始听说此事时,都是倾向在蕾妮这边的,毕竟看了这么多部她的片子,总是有个眼熟的情分在。
当然,对于籍籍无名的另一方,民众也有加深了解的兴趣——这时候,最为敏感的八卦杂志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新兴的新闻点,如果说报刊杂志上的消息有一半是引导型的,也就是民众未必感兴趣,由媒体引导关注的,那么剩下一半无疑就是推动型的,也就是民众的兴趣推动报刊杂志进行报道。——如果说引导型的消息还能被PR公关改变的话,那么在推动型报道上,任何媒体都不会讲究情面,他们的生路就由能否满足民众兴趣决定,只要编辑判定这个点是现在的大众所关注的点,那么不论用什么手段,她们都会满足迎合读者的需求。
在这样的判定下,即使片方、PR团队一方围追堵截,报刊杂志也不会搁下报道的计划,更何况现在并没有人阻碍他们的调查脚步,片方反而隐隐有推波助澜的意思,当然,韦恩斯坦和导演罗伯都并不会掺和到这个层次的八卦纠纷中,但有一些资源,如果不是他们首肯的话,杂志也是无法得到的。
几乎是一夜之间,蕾妮和珍妮弗的消息就席卷了全国各大八卦杂志。对蕾妮,大众都是比较熟悉的了,在介绍人物的时候,除了简历以外,编辑更多谈及的还是情史,当然也少不了配发一些蕾妮和男友离开各个场合的街拍,对于她的表情大肆点评。对珍妮弗,杂志则更多的是品头论足的态度,他们当然很快地从《人物》杂志简短的专访上找到了她的身世,而对于这种励志的经历,宽容的杂志是以‘这是一个非常有天赋,从原本的底层阶级一步步走上来的新女强人’为口吻来报道,而刻薄一些的报道口吻就是‘So,她就是个只读过高中的金发尤物喽?对了,听说她还和希尔顿的继承人约过会,看来这个掘金女郎心机不浅’。
不过,不论是哪种口吻的杂志报道,他们除了珍妮弗的大头照以外,能拿到的就只有数量非常稀少的街拍,这个珍妮弗.杰弗森过的似乎是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即使是从百老汇时期就开始跟拍她的记者,也很难拿到她出入于夜店、餐厅的照片,这些狗仔手里只有一些非常普通的出街照,可以说除了衣着不一样以外,背景、人物表情都是大同小异。珍妮弗的宣传策略非常高调,但在私下却给人以气质安静的感觉,在街拍照里她几乎从来没有不快的表情,当然也不是总甜笑,基本上都是表情平淡,无法吸引眼球。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一组渠道不明的流出照片,就获得了大部分媒体的青睐:这是珍妮弗.杰弗森乘坐私人飞机前往洛杉矶参加《芝加哥》首映时拍摄的照片,摄影师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内部人士,清晰度高、取景角度好,看来几乎不像是狗仔队的偷拍,更像是正大光明的拍摄。
在照片里,珍妮弗身穿巴宝莉的短款驼色风衣,没有系带,所以可以清楚看到她内搭的白色衬衫、灰色阔腿裤以及红色平底鞋,以及手上拿着的宝缇嘉小手包。她的妆容并不是很浓,充其量只能说是薄施脂粉,身后簇拥着一群随扈,本人则面容平静地从舷梯上走下,钻进了在停机坪上等候的礼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