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司州不设练兵大将,近八万迁徙而至的晋阳将士全部转入高澄的老部队京畿军,同时并入京畿军的还有可朱浑元麾下三千人。
而原司州牧可朱浑元,高澄准备让他转为洛阳京畿大将的一员,一如彭乐、薛孤延、贺拔仁等原晋阳大将。
没有永恒不变的政策,如今还只是权臣身份,高澄自然要把军队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等将来真正明确了君臣名分,再做调整也不迟。
送走了吏部侍郎崔暹,高澄又急忙招来兵部尚书封子绘,说是赋闲在家,可国事决策地只不过是从中书省转移到了高澄的会客厢房。
与封绘之主要讨论的是降卒问题,抓了十六万人的俘虏,其中包括了一万余人的武川鲜卑。
沙苑之战,宇文泰俘虏大量东魏士卒,整编其中部分人加入军中,其余尽数放归,就因为他养又养不起,杀也不敢杀,也不能奴役乡人。
但对于高澄来说,并非烫手山芋,将这一万人收编就是。
东魏降卒之所以叛乱,既有东强西弱的原因,更在于他们的家属都在晋阳。
宇文泰仓皇而走,顾及的只有随他逃出来的将士家眷,其余自发尾随的大多被高澄驱赶回来,高澄计划将这一万武川鲜卑连同其家眷送往徐州,交由高岳统率,镇守东南边境。
剩余其余十五万人中有近十万州郡兵,高澄准备将他们重新整编,与其家眷分往河东、河南、河北等地继续作为州郡兵,再从三河地区抽调等量州郡兵,迁其家属往关陇地区。
当然,必须是先由元善见抽调三河地区州郡兵,再是高澄重新掌权,开赦关西俘虏,放往关东各地戍卫,小高王属实是老不粘锅了,好名声他还得占着。
但这样的事,多少傀儡天子还盼不着,毕竟高澄只是让背锅,不要人性命。
背得再多,也不用担心他事后一刀杀了,为民除害。
脸皮再厚,到底还是有点底线的,哪怕不怎么高。
至于五万蜀兵,高澄也不敢用,便决定分散去北疆恒、朔、云、燕、显、蔚六州开垦,为了防止逃散,高澄也愿意与他们约定开垦所得,缴纳正常赋税以后,尽归他们自有,至于婚嫁则不做限制,能在北方安家自然最好。
送走了封子绘,高澄又唤来可朱浑元,自然是要做对方的思想工作,毕竟司州牧可是刺史第一。
可朱浑元倒是好沟通,他东出以前,高欢以并州刺史诱惑,等到了关东,贺六浑却耍起了无赖,是高澄出面调和,才让可朱浑元临时当上并州刺史,随后又转任司州牧,进入高澄麾下。
更何况司州牧这个位置,它难坐。
俗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可朱浑元是没听过这句俗语,但若有人提起,必定会引发他的共鸣,司州即京畿地区,无论军政事宜,都有大将军府插手。
虽然高澄对可朱浑元甚为礼遇,过得也不算憋屈,但他一个武夫坐在这位子上,就是很闲,除非小高王出征,自己留守还能干点事,其余时候,就是悠闲度日。
如今转为京畿大将的同时,高澄还给他加以显赫虚衔,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见可朱浑元欣然同意,高澄也长舒一口气。
第三百三十七章 高公不出,奈苍生何
一项项政令由赋闲在家的高澄主导制定,通过被高党所把持的三省六部向各地传达。
而高欢身死的消息也早已被各方官员知晓。
荆州刺史侯景在谋主王伟的主动请缨下,决定派遣他为使,往洛阳吊唁高欢,顺便观察高澄的态度,若是他要对自己动手,则立即竖起反旗,向南梁献城,若高澄能容他,侯景也愿意继续给高家卖命。
高氏明显处于上升势头,实力本就不如人的南梁却江河日下,瞎子都明白哪方前景更好,况且侯景自身也属于怀朔集团中的一员,在朝中多有旧交,如司马子如、孙腾等人,那都是微末时的好友。
原时空中,也是在原主打击贪腐的过程中挨了整,才与司马子如说出气话‘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吓得同病相怜的司马子如赶紧遮住他的嘴。
但说出来的话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面对原主诱招,走投无路他才选择叛乱。
如今侯景与小高王之间,也只是当年高澄初出茅庐时,侯景抱有轻视之心,不听调令。
只不过高澄这人比较记仇,侯景在另一时空的作为也不敢让他全然相信,才有了诸多防备,但其实这种矛盾是可以被调和的,高澄南巡的时候就曾在襄阳与侯景把酒言欢,作势一笑泯而恩仇。
当然,高家父子演戏也是出了名的,这让侯景也不敢全然相信高澄真的与自己消怨,才有了王伟这趟洛阳之行,只不过他不知道王伟早就在暗地里姓了高。
武则天在看到骆宾王的檄文时曾有名言:‘有如此才不用,宰相之过也。’
但其实在她说这句话以前,原主就曾与侯景通信时,得知是王伟代笔后,感叹道:‘伟才如此,何因不使我知?’
原主的遗憾,自然由小高王代为弥补,他又怎么会对王伟视而不见。
与侯景遣使试探不同,豫州刺史尧雄、徐州刺史高岳则是真心实意派人吊丧,尤其是高岳,堂兄高欢的死让他整日以泪洗面,高澄听说后,也相信高岳的伤感并非作戏,毕竟他深知这对堂兄弟之间的情谊。(183章)
而原司州牧可朱浑元,高澄准备让他转为洛阳京畿大将的一员,一如彭乐、薛孤延、贺拔仁等原晋阳大将。
没有永恒不变的政策,如今还只是权臣身份,高澄自然要把军队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等将来真正明确了君臣名分,再做调整也不迟。
送走了吏部侍郎崔暹,高澄又急忙招来兵部尚书封子绘,说是赋闲在家,可国事决策地只不过是从中书省转移到了高澄的会客厢房。
与封绘之主要讨论的是降卒问题,抓了十六万人的俘虏,其中包括了一万余人的武川鲜卑。
沙苑之战,宇文泰俘虏大量东魏士卒,整编其中部分人加入军中,其余尽数放归,就因为他养又养不起,杀也不敢杀,也不能奴役乡人。
但对于高澄来说,并非烫手山芋,将这一万人收编就是。
东魏降卒之所以叛乱,既有东强西弱的原因,更在于他们的家属都在晋阳。
宇文泰仓皇而走,顾及的只有随他逃出来的将士家眷,其余自发尾随的大多被高澄驱赶回来,高澄计划将这一万武川鲜卑连同其家眷送往徐州,交由高岳统率,镇守东南边境。
剩余其余十五万人中有近十万州郡兵,高澄准备将他们重新整编,与其家眷分往河东、河南、河北等地继续作为州郡兵,再从三河地区抽调等量州郡兵,迁其家属往关陇地区。
当然,必须是先由元善见抽调三河地区州郡兵,再是高澄重新掌权,开赦关西俘虏,放往关东各地戍卫,小高王属实是老不粘锅了,好名声他还得占着。
但这样的事,多少傀儡天子还盼不着,毕竟高澄只是让背锅,不要人性命。
背得再多,也不用担心他事后一刀杀了,为民除害。
脸皮再厚,到底还是有点底线的,哪怕不怎么高。
至于五万蜀兵,高澄也不敢用,便决定分散去北疆恒、朔、云、燕、显、蔚六州开垦,为了防止逃散,高澄也愿意与他们约定开垦所得,缴纳正常赋税以后,尽归他们自有,至于婚嫁则不做限制,能在北方安家自然最好。
送走了封子绘,高澄又唤来可朱浑元,自然是要做对方的思想工作,毕竟司州牧可是刺史第一。
可朱浑元倒是好沟通,他东出以前,高欢以并州刺史诱惑,等到了关东,贺六浑却耍起了无赖,是高澄出面调和,才让可朱浑元临时当上并州刺史,随后又转任司州牧,进入高澄麾下。
更何况司州牧这个位置,它难坐。
俗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可朱浑元是没听过这句俗语,但若有人提起,必定会引发他的共鸣,司州即京畿地区,无论军政事宜,都有大将军府插手。
虽然高澄对可朱浑元甚为礼遇,过得也不算憋屈,但他一个武夫坐在这位子上,就是很闲,除非小高王出征,自己留守还能干点事,其余时候,就是悠闲度日。
如今转为京畿大将的同时,高澄还给他加以显赫虚衔,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见可朱浑元欣然同意,高澄也长舒一口气。
第三百三十七章 高公不出,奈苍生何
一项项政令由赋闲在家的高澄主导制定,通过被高党所把持的三省六部向各地传达。
而高欢身死的消息也早已被各方官员知晓。
荆州刺史侯景在谋主王伟的主动请缨下,决定派遣他为使,往洛阳吊唁高欢,顺便观察高澄的态度,若是他要对自己动手,则立即竖起反旗,向南梁献城,若高澄能容他,侯景也愿意继续给高家卖命。
高氏明显处于上升势头,实力本就不如人的南梁却江河日下,瞎子都明白哪方前景更好,况且侯景自身也属于怀朔集团中的一员,在朝中多有旧交,如司马子如、孙腾等人,那都是微末时的好友。
原时空中,也是在原主打击贪腐的过程中挨了整,才与司马子如说出气话‘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吓得同病相怜的司马子如赶紧遮住他的嘴。
但说出来的话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面对原主诱招,走投无路他才选择叛乱。
如今侯景与小高王之间,也只是当年高澄初出茅庐时,侯景抱有轻视之心,不听调令。
只不过高澄这人比较记仇,侯景在另一时空的作为也不敢让他全然相信,才有了诸多防备,但其实这种矛盾是可以被调和的,高澄南巡的时候就曾在襄阳与侯景把酒言欢,作势一笑泯而恩仇。
当然,高家父子演戏也是出了名的,这让侯景也不敢全然相信高澄真的与自己消怨,才有了王伟这趟洛阳之行,只不过他不知道王伟早就在暗地里姓了高。
武则天在看到骆宾王的檄文时曾有名言:‘有如此才不用,宰相之过也。’
但其实在她说这句话以前,原主就曾与侯景通信时,得知是王伟代笔后,感叹道:‘伟才如此,何因不使我知?’
原主的遗憾,自然由小高王代为弥补,他又怎么会对王伟视而不见。
与侯景遣使试探不同,豫州刺史尧雄、徐州刺史高岳则是真心实意派人吊丧,尤其是高岳,堂兄高欢的死让他整日以泪洗面,高澄听说后,也相信高岳的伤感并非作戏,毕竟他深知这对堂兄弟之间的情谊。(18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