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的教书匠_分卷阅读_21
但京畿之外的地方怎么办?就像六安,全县人口才一万左右,甚至比不上现代人口稍多的大学,一个县城不过两千口人,能消耗多少东西?更别提没有足够的粮食产出,从事手工业的人口就不能多,否则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太容易被饿死了。
四个人关于女婴的看法简单形成了一稿文字,送到了柴宗训的案头。不过几日,便听到政事堂里传出政令:免十岁以下女童口赋,女子因缺少嫁妆而无法出嫁的,官媒为之婚配。
这一次调查同样影响了政事堂的意见,但柴永岱却闷闷不乐,不光他不开心,崔瑛他们三人都高兴不起来,这条政令的效果他们心知肚明。
“不说这个了,以后咱们再想办法,”柴永岱消沉了一会儿又振奋精神道:“还有妇人产后风的原因没调查清楚呢。”他转向崔瑛问道:“修明问到了点实事儿,被坑了三个丫头进府,回去还被他爹训了一通;神工被揍成了乌眼青,却啥也没问着;你怎么能安然无恙地问到这么多消息的?”
“这个么,当然是有技巧的。”崔瑛神秘地笑笑,决定传授他们一些沟通技巧和微表情心理学的小知识,这些被包装成成功学的畅销书他当年可没少看。
第20章 平静
崔瑛要和柴永岱他们讲的沟通小技巧刚开了一个头,便被正好当值的陈彭年严厉地制止了,用他的话说,这些都是苏秦张仪的舌辩之道,君子不取。
崔瑛愣了好一阵子才明白陈彭年的意思,在现代滥大街的话术技巧,在古代是纵横家的秘籍,是被正统儒士所排斥的。随后,陈彭年私下里又告诫他,他们这一科的神童试应试者不论是在世宦世禄的大家族,还是在朝中清流眼中,都还是一群幸进的娃娃,如果年纪稍长,少不得还得被冠以“佞幸”之名。
就是前面两次调查,虽然政事堂确实照此颁布了政令,但并不是没有御史弹劾的,只不过皇帝陛下留中不发了而已。但说皇孙殿下关心带下之事、心系妇人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传闻也没少在朝堂大臣的嘴里翻滚。
崔瑛沉默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他与这个世界其实还隔了一层,他教人识字,他想让这个时代的人过的更好,但他确实是将自己摆在了领航者的位置上了,他内心里的优越感是非常强的。
但陈彭年将他与世界摩擦时弄皱的轻纱团到了他的面前,让他感受到他的莽撞与不成熟,他自认为自己已经谨言慎行了,但他其实只要抓住机会就像愣头青一样东扯西撞。
看清了这一点,崔瑛足足沉默了三天,他只安静地听、安静地看,不再参言,也不去利用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去解决问题。他不确定,自己带给这个世界的,究竟是福泽还是噩梦。
大周朝不像北宋那样丢了幽州,没有长城的庇护,生成一副柔弱才子的样子。它的疆域虽然不如汉唐时广阔,但比之后的明朝也不差什么。如今的君主柴荣,年轻时贩过茶,中年之后勤奋好学、知人善任,虽然也有重文轻武的迹象,但不像宋代那么过分,同时也重视工商。而且大周至少两代帝王至少是相对英明的,看起来就知道这个大周朝会发展成比历史上的宋朝更富庶、更强大的样子。
华夏文明直到明代中期都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存在即合理,古人的思维方式一定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保证着这个文明的延续。在没弄清楚之前,贸贸然将在西方希腊罗马文明引导下发育出的现代性传播到东方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崔瑛觉得他拿捏不住。
“世叔,如果不想被上佞幸之名,应当如何行事呢?”崔瑛沉默了几天后,认真地请教陈彭年。
“以清流晋身,或以循吏扬名。”陈彭年给出了答案。清流主要是以御史、不慕功名的名士们组成,只有不在意那些阿堵物又学问精深、品行高洁的人才可以被称一句清流。而循吏则是那些治理地方卓有成效的官员才能得到的名声。
对崔瑛来说,做一个风流才子实在有点困难,毕竟让一个现代人写诗作词是有点难为人了,但做一名循吏,他还是挺有把握的。
做一名循吏,以进士科入仕,造福一方百姓,在施政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所学,然后培养学生,形成学派甚至党派,最终产生能左右朝政的力量。这才是一名传统文人心中的正途。
崔瑛打定主意要重新考科举,这在大周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也没什么特别。官员可以和普通考生同场考会试,然后分别录取,共同参与殿试,殿试上除了官员科考不许得甲等的潜在要求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当崔瑛打定主义开始准备科举的时候,他发现科举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难,也并不是原来历史课本里说的那么僵硬。大周朝从显德九年往后,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进士科从唐代的十几人逐渐增加至四五十人,据柴永岱说,柴荣和柴宗训有计划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将录取人数稳定在进士科百人,明经、明法、明算诸科每科百五十人的规模。
而崔瑛打算考的进士科,现在按重要顺序是五篇策、一篇论、十条墨义和一首诗、一篇赋。诗赋的重要性是最低的,策论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策有些像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官提出一个历史上或现实中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考生提出应对方法;论则是议论文,考官给一段文字材料,考生给出观点就行,这两个占了考试的大头,这与原先唐宋时的进士科考试首重诗赋不太一样。
崔瑛平时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会被读书人斥为歪门斜道,但在策论里,什么奇怪的观点和方法都会出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有可能被选中。
倒是墨义对崔瑛来说有一点点困难,大周朝的墨义是在基础注疏之上,允许自己发挥的,大约就是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意思了,特别像以一句话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什么的。他又不敢引朱熹的理学,要花脑筋去思考一些《关雎》扬后妃之德的联想,真是苦不堪言。
“为什么五音会和五行有关?为什么五行还和五脏有关?为什么五脏还和五色有关?他们除了都有‘五’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吗?”崔瑛快要疯了,他这小半年总算将经义吃透下来,策论也写得有点模样了,最近开始专攻诗赋了。
“怎么?五音调不好了?”王偃笑道。
“我明明只像学习一下用韵的技巧而已。”崔瑛觉得自己真可怜。他学习诗赋,王偃以写诗而举为神童,是极好的请教对象。然后王偃从喉舌齿牙唇五音开始,讲配合诗词曲调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这还能理解,毕竟这门学问就叫音韵学,诗词又都是可以吟唱的,所以顺便学习一下音乐他就忍了。
但接下来,王偃和陈彭年开始和他讲五音和五行有关,五行又对应五脏,五脏还对应五官,所以应该如何如何用韵的时候,崔瑛就彻底疯了,他感觉自己不是穿越到了中国古代,而是穿越到了一本修仙小说里。
“好的,我接受这个世界设定,”崔瑛默默地对自己说:“也许就是这种联想能力让中华文明永远不会消亡,就这联想水平,高考阅读理解算什么?眼睛里诡异的光代表幸福算什么啊,小儿科啦。”
吐槽归吐槽,崔瑛还是接受了情诗是颂扬后妃之德、不同的声韵会影响人体健康这些奇特的想法。然后他发现,只要接受了这个设定,作起诗赋来好像也没那么难。当然最主要原因是他习惯他此时的语音语调,就像现代人如果有着不错的文学和音乐功底,为曲子填个词并不难。当崔瑛掌握了大周的官话后,作诗填词也顺利了起来,甚至因为他掌握了许多后人总结出来的修辞方法,他的诗词也变得非常华丽。
“阿瑛,你又在练字啊。”柴永岱刚刚起床就看见崔瑛已经立在崇仁殿的粉墙之下,拎着笔蘸水练字了。
“殿下早!”崔瑛笑着向柴永岱微一欠身,又凝神专注于墙上的水迹了。
柴永岱特别佩服崔瑛的一点就在这里,虽然在陈彭年的劝告下收敛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但却并没有动摇他立身的根基。和之前一样,每天不到寅正就起床,先练他那套据说是家传的,杀伐之气极重的拳法,再用一些奇怪的动作锻炼身体。等到太阳稍稍漏出一丝光亮,他就端上一碗水,站在西墙面前,一笔一划地练习书法,一直到将一碗水都耗尽了,才算一天开始。而此时往往才到柴永岱刚刚起床的时辰。
柴永岱站在他身后,看着崔瑛的字迹从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慢慢过渡到灵动活泼然后龙飞凤舞起来,等崔瑛收起笔才感叹道:“阿瑛你这字真是圆融多了,再无半点生涩之气。”
“殿下谬赞,今天怎么起得这么早?”崔瑛此时已经不像神童试之前那样没有定力了,他不受柴永岱影响地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蘸水的字迹才转头问道。
“到秋收了嘛,之前几年我都只能在后面捡捡稻穗,今年爷爷说我也可以跟着一起收粮食了,有点兴奋。”柴永岱不太好意思地说。
之前因为调查女性生育的事情,不仅崔瑛给清流留下了歪门斜道比较多的不良印象,就是柴永岱也让几位老大人说了几句不稳重。为了挽回名声,柴永岱这几个月非常老实地呆在东宫里学习经典,只在跟他爷爷和他爹提问时才显得古灵精怪一些。在东宫里待了两个多月,实在有些憋得慌了,如今可以趁秋收亲农出宫去玩一玩,他还是非常开心的。
崔瑛作为侍读自然也要跟着皇孙一起亲农的,皇家那块地并不大,就在内城右边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坛内,与铺满五色土的祭坛遥遥相对。
五色土的祭坛自周时流传下来,青红白黑黄五色土按东南西北中的方位铺在祭坛之上,这当然又与五行、五色有关。崔瑛自觉自己已经完全接受这个设定,没有任何吐槽的欲望了。
祭祀过社稷之后就是开镰礼,柴荣念了祷词,焚了祭文,便带着一儿一孙和诸位臣工收割稻谷。
崔瑛去年在六安的时候参与过秋季的抢收抢种,再加上原身的记忆,此时动作虽然不如老农熟练,但却要比那些纯粹的读书人要强很多。
“不错,那小子没忘了本。”柴荣看到崔瑛熟练的动作,冲柴宗训笑道:“一看就是农家出身,最近住入东宫也没落下锻炼吧。”
“是,崔瑛每天早上都没断了练拳和练字,其余也就只剩埋头读书了。”柴宗训直起腰,轻轻捶了两下说,有些抱怨地说。
“你看你年纪轻轻,怎么身子骨还不如我呢?”柴荣眉头一皱,有点心疼又有点嫌弃地说:“收完这一陇你就上去打稻穗吧。”
柴宗训嘻嘻一笑,“爹你跟我一起上去呗,永岱头一次挥镰,怕是吃不消。”
柴荣最疼这孙子,听了这话也无奈地摇了摇头,顺了儿子的意。
打稻穗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一个成年的汉子握着一束稻穗对着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木桶来回摔,直到将稻谷全部摔离稻穗才能停手。
柴永岱年纪还小,细胳膊细腿的没什么力气,摔了一束便得歇歇,他不好意思冲父亲和爷爷撒娇,便对在一旁摔稻穗的崔瑛说道:“我摔上一束就累得不行,那乡民一家子种上五六十亩地的,便是摔稻子怕也要摔上十天,晒谷子还得十来天,若中间下雨可就麻烦大了。”
“殿下心系百姓。”崔瑛说着,在心底转了一转弯,悄声问了在另一个桶上摔稻的柳方一些问题。
“怎么,阿瑛你又想到什么好主意了?”柳方兴奋道。
四个人关于女婴的看法简单形成了一稿文字,送到了柴宗训的案头。不过几日,便听到政事堂里传出政令:免十岁以下女童口赋,女子因缺少嫁妆而无法出嫁的,官媒为之婚配。
这一次调查同样影响了政事堂的意见,但柴永岱却闷闷不乐,不光他不开心,崔瑛他们三人都高兴不起来,这条政令的效果他们心知肚明。
“不说这个了,以后咱们再想办法,”柴永岱消沉了一会儿又振奋精神道:“还有妇人产后风的原因没调查清楚呢。”他转向崔瑛问道:“修明问到了点实事儿,被坑了三个丫头进府,回去还被他爹训了一通;神工被揍成了乌眼青,却啥也没问着;你怎么能安然无恙地问到这么多消息的?”
“这个么,当然是有技巧的。”崔瑛神秘地笑笑,决定传授他们一些沟通技巧和微表情心理学的小知识,这些被包装成成功学的畅销书他当年可没少看。
第20章 平静
崔瑛要和柴永岱他们讲的沟通小技巧刚开了一个头,便被正好当值的陈彭年严厉地制止了,用他的话说,这些都是苏秦张仪的舌辩之道,君子不取。
崔瑛愣了好一阵子才明白陈彭年的意思,在现代滥大街的话术技巧,在古代是纵横家的秘籍,是被正统儒士所排斥的。随后,陈彭年私下里又告诫他,他们这一科的神童试应试者不论是在世宦世禄的大家族,还是在朝中清流眼中,都还是一群幸进的娃娃,如果年纪稍长,少不得还得被冠以“佞幸”之名。
就是前面两次调查,虽然政事堂确实照此颁布了政令,但并不是没有御史弹劾的,只不过皇帝陛下留中不发了而已。但说皇孙殿下关心带下之事、心系妇人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传闻也没少在朝堂大臣的嘴里翻滚。
崔瑛沉默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他与这个世界其实还隔了一层,他教人识字,他想让这个时代的人过的更好,但他确实是将自己摆在了领航者的位置上了,他内心里的优越感是非常强的。
但陈彭年将他与世界摩擦时弄皱的轻纱团到了他的面前,让他感受到他的莽撞与不成熟,他自认为自己已经谨言慎行了,但他其实只要抓住机会就像愣头青一样东扯西撞。
看清了这一点,崔瑛足足沉默了三天,他只安静地听、安静地看,不再参言,也不去利用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去解决问题。他不确定,自己带给这个世界的,究竟是福泽还是噩梦。
大周朝不像北宋那样丢了幽州,没有长城的庇护,生成一副柔弱才子的样子。它的疆域虽然不如汉唐时广阔,但比之后的明朝也不差什么。如今的君主柴荣,年轻时贩过茶,中年之后勤奋好学、知人善任,虽然也有重文轻武的迹象,但不像宋代那么过分,同时也重视工商。而且大周至少两代帝王至少是相对英明的,看起来就知道这个大周朝会发展成比历史上的宋朝更富庶、更强大的样子。
华夏文明直到明代中期都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存在即合理,古人的思维方式一定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保证着这个文明的延续。在没弄清楚之前,贸贸然将在西方希腊罗马文明引导下发育出的现代性传播到东方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崔瑛觉得他拿捏不住。
“世叔,如果不想被上佞幸之名,应当如何行事呢?”崔瑛沉默了几天后,认真地请教陈彭年。
“以清流晋身,或以循吏扬名。”陈彭年给出了答案。清流主要是以御史、不慕功名的名士们组成,只有不在意那些阿堵物又学问精深、品行高洁的人才可以被称一句清流。而循吏则是那些治理地方卓有成效的官员才能得到的名声。
对崔瑛来说,做一个风流才子实在有点困难,毕竟让一个现代人写诗作词是有点难为人了,但做一名循吏,他还是挺有把握的。
做一名循吏,以进士科入仕,造福一方百姓,在施政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所学,然后培养学生,形成学派甚至党派,最终产生能左右朝政的力量。这才是一名传统文人心中的正途。
崔瑛打定主意要重新考科举,这在大周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也没什么特别。官员可以和普通考生同场考会试,然后分别录取,共同参与殿试,殿试上除了官员科考不许得甲等的潜在要求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当崔瑛打定主义开始准备科举的时候,他发现科举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难,也并不是原来历史课本里说的那么僵硬。大周朝从显德九年往后,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进士科从唐代的十几人逐渐增加至四五十人,据柴永岱说,柴荣和柴宗训有计划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将录取人数稳定在进士科百人,明经、明法、明算诸科每科百五十人的规模。
而崔瑛打算考的进士科,现在按重要顺序是五篇策、一篇论、十条墨义和一首诗、一篇赋。诗赋的重要性是最低的,策论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策有些像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官提出一个历史上或现实中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考生提出应对方法;论则是议论文,考官给一段文字材料,考生给出观点就行,这两个占了考试的大头,这与原先唐宋时的进士科考试首重诗赋不太一样。
崔瑛平时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会被读书人斥为歪门斜道,但在策论里,什么奇怪的观点和方法都会出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有可能被选中。
倒是墨义对崔瑛来说有一点点困难,大周朝的墨义是在基础注疏之上,允许自己发挥的,大约就是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意思了,特别像以一句话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什么的。他又不敢引朱熹的理学,要花脑筋去思考一些《关雎》扬后妃之德的联想,真是苦不堪言。
“为什么五音会和五行有关?为什么五行还和五脏有关?为什么五脏还和五色有关?他们除了都有‘五’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吗?”崔瑛快要疯了,他这小半年总算将经义吃透下来,策论也写得有点模样了,最近开始专攻诗赋了。
“怎么?五音调不好了?”王偃笑道。
“我明明只像学习一下用韵的技巧而已。”崔瑛觉得自己真可怜。他学习诗赋,王偃以写诗而举为神童,是极好的请教对象。然后王偃从喉舌齿牙唇五音开始,讲配合诗词曲调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这还能理解,毕竟这门学问就叫音韵学,诗词又都是可以吟唱的,所以顺便学习一下音乐他就忍了。
但接下来,王偃和陈彭年开始和他讲五音和五行有关,五行又对应五脏,五脏还对应五官,所以应该如何如何用韵的时候,崔瑛就彻底疯了,他感觉自己不是穿越到了中国古代,而是穿越到了一本修仙小说里。
“好的,我接受这个世界设定,”崔瑛默默地对自己说:“也许就是这种联想能力让中华文明永远不会消亡,就这联想水平,高考阅读理解算什么?眼睛里诡异的光代表幸福算什么啊,小儿科啦。”
吐槽归吐槽,崔瑛还是接受了情诗是颂扬后妃之德、不同的声韵会影响人体健康这些奇特的想法。然后他发现,只要接受了这个设定,作起诗赋来好像也没那么难。当然最主要原因是他习惯他此时的语音语调,就像现代人如果有着不错的文学和音乐功底,为曲子填个词并不难。当崔瑛掌握了大周的官话后,作诗填词也顺利了起来,甚至因为他掌握了许多后人总结出来的修辞方法,他的诗词也变得非常华丽。
“阿瑛,你又在练字啊。”柴永岱刚刚起床就看见崔瑛已经立在崇仁殿的粉墙之下,拎着笔蘸水练字了。
“殿下早!”崔瑛笑着向柴永岱微一欠身,又凝神专注于墙上的水迹了。
柴永岱特别佩服崔瑛的一点就在这里,虽然在陈彭年的劝告下收敛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但却并没有动摇他立身的根基。和之前一样,每天不到寅正就起床,先练他那套据说是家传的,杀伐之气极重的拳法,再用一些奇怪的动作锻炼身体。等到太阳稍稍漏出一丝光亮,他就端上一碗水,站在西墙面前,一笔一划地练习书法,一直到将一碗水都耗尽了,才算一天开始。而此时往往才到柴永岱刚刚起床的时辰。
柴永岱站在他身后,看着崔瑛的字迹从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慢慢过渡到灵动活泼然后龙飞凤舞起来,等崔瑛收起笔才感叹道:“阿瑛你这字真是圆融多了,再无半点生涩之气。”
“殿下谬赞,今天怎么起得这么早?”崔瑛此时已经不像神童试之前那样没有定力了,他不受柴永岱影响地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蘸水的字迹才转头问道。
“到秋收了嘛,之前几年我都只能在后面捡捡稻穗,今年爷爷说我也可以跟着一起收粮食了,有点兴奋。”柴永岱不太好意思地说。
之前因为调查女性生育的事情,不仅崔瑛给清流留下了歪门斜道比较多的不良印象,就是柴永岱也让几位老大人说了几句不稳重。为了挽回名声,柴永岱这几个月非常老实地呆在东宫里学习经典,只在跟他爷爷和他爹提问时才显得古灵精怪一些。在东宫里待了两个多月,实在有些憋得慌了,如今可以趁秋收亲农出宫去玩一玩,他还是非常开心的。
崔瑛作为侍读自然也要跟着皇孙一起亲农的,皇家那块地并不大,就在内城右边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坛内,与铺满五色土的祭坛遥遥相对。
五色土的祭坛自周时流传下来,青红白黑黄五色土按东南西北中的方位铺在祭坛之上,这当然又与五行、五色有关。崔瑛自觉自己已经完全接受这个设定,没有任何吐槽的欲望了。
祭祀过社稷之后就是开镰礼,柴荣念了祷词,焚了祭文,便带着一儿一孙和诸位臣工收割稻谷。
崔瑛去年在六安的时候参与过秋季的抢收抢种,再加上原身的记忆,此时动作虽然不如老农熟练,但却要比那些纯粹的读书人要强很多。
“不错,那小子没忘了本。”柴荣看到崔瑛熟练的动作,冲柴宗训笑道:“一看就是农家出身,最近住入东宫也没落下锻炼吧。”
“是,崔瑛每天早上都没断了练拳和练字,其余也就只剩埋头读书了。”柴宗训直起腰,轻轻捶了两下说,有些抱怨地说。
“你看你年纪轻轻,怎么身子骨还不如我呢?”柴荣眉头一皱,有点心疼又有点嫌弃地说:“收完这一陇你就上去打稻穗吧。”
柴宗训嘻嘻一笑,“爹你跟我一起上去呗,永岱头一次挥镰,怕是吃不消。”
柴荣最疼这孙子,听了这话也无奈地摇了摇头,顺了儿子的意。
打稻穗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一个成年的汉子握着一束稻穗对着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木桶来回摔,直到将稻谷全部摔离稻穗才能停手。
柴永岱年纪还小,细胳膊细腿的没什么力气,摔了一束便得歇歇,他不好意思冲父亲和爷爷撒娇,便对在一旁摔稻穗的崔瑛说道:“我摔上一束就累得不行,那乡民一家子种上五六十亩地的,便是摔稻子怕也要摔上十天,晒谷子还得十来天,若中间下雨可就麻烦大了。”
“殿下心系百姓。”崔瑛说着,在心底转了一转弯,悄声问了在另一个桶上摔稻的柳方一些问题。
“怎么,阿瑛你又想到什么好主意了?”柳方兴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