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混在三国当谋士_分卷阅读_119
  纵荀攸再学贯古今、精于藏拙,也不可能猜得出,光燕清读过的那本《荀攸传》就把他费力掩饰多年的老底,给揭露了个一干二净。
  将荀攸这事定下后,燕清与郭嘉皆没料到的是,袁绍之所以迟迟不动,并不只是他拖延症再次发作,或是重要谋士皆都忙于吵架,或是寄希望于公孙瓒的援军上头的原因。
  而是除了千里奔袭的曹操、寄人篱下的刘备、诈降假投的周瑜、刚愎自用的田楷、赴任不久的袁谭外,还有一人,也默默地盯上了青州这块地。
  第128章 袁绍袁术
  且说自初平四年中,吕布依燕清之计,“好心”将被抢光家当的袁术送到了河北袁家后,被迫接下这颗烫手山芋的袁绍的日子,就没那么悠闲好过了。
  袁术虽是嫡子,可对他这早被过继去的庶兄而言,根本谈不上亲密,自没丝毫手足之情可叙。更别说近些年来,袁术自诩嫡系血脉高贵,丝毫不感念他的照拂之意,不但背地里大肆贬低他的所作所为,还联合公孙瓒与孙坚找了不少麻烦,给他添了不少堵。
  袁绍既恨他本事不大,刚愎自用,不分亲疏;又乐他才识浅薄,鼠目寸光,众叛亲离。
  如今虽对他落得如此被吕布一锅端,遭五花大绑,遣送到邺城来的下场感到幸灾乐祸,可到底是骨肉至亲,袁术既已是垂头丧气、任人宰割的模样,又在这世间有几分薄名,要是趁血亲之危,做这赶尽杀绝之举,未免叫远近之人生出惧意,诟病不仁。
  便有了杀不合适,放也不合适,用着不放心,供着又不甘心的尴尬局面。
  郭图看他为难,便建议不如将袁术好吃好喝地养着,就当供个闲人,以向天下人展示袁绍的宽广心胸。
  外人要是知晓,袁绍连一向与他针锋相对的袁术遭逢大难来求庇护,都能忍得,不就更能消除降将心中顾虑了吗?
  袁绍却摇头不愿。
  他家大业大,哪怕近年来交战不断,粮草略有短缺,也不至于连袁术一个人的衣食无忧都养不起。可如此一来,他的心气就始终难平。
  这也太便宜了袁术了。
  袁术眼光极差,识人不清,可论起对自家兄长那优柔寡断性情的认知,倒是颇为深刻的。在忐忑非常,坐立不安地候了一会儿后,仍没等来一杯可怖的毒酒,他就心里有数:性命定是保住了。
  他起初在狱中破口大骂,是怕极了被关在阴冷的地牢之中,始终不见天日,干脆骂个痛快,求个有尊荣的速死。
  不料吕布不知为何,竟没对他痛下毒手,却也不安好心,迫使他把最落魄的一面,呈现于惯来被他瞧不起的庶兄袁绍面前。
  现人为刀俎,他为鱼肉,他再心高气傲,也老老实实地在这关键时刻收敛了颐指气使、趾高气昂的气派。然而要他为求苟活,就对袁绍摇尾乞怜,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袁绍认认真真地与幕僚商榷了好一会儿,才召他前去。
  他穿着朴素的布袍,难得表现出谦逊木讷的一面,倒真让看惯嚣张跋扈模样的袁绍动了一点恻隐之心了。
  袁绍先是安抚几句,旋即表示要封他个高官做做。而袁术深知这不过是客气几句,真去做了,就坐实了有再起之志的猜忌,命也早晚得没,于是一边心中暗恨,一边明智地以自己是为败军之将,无德无能,不配受此重职。
  袁绍顺水推舟,借着假惺惺地表达一番对袁术乐才欣赏,不由分说地赋了他一个鼓乐的闲职,再暗中吩咐人好好盯着,就算是将他给彻底打发了。
  从接收袁术,到决定让他担任鼓史,一切尘埃落定,虽看着折腾了许久,可唯一称得上纠结的,也就袁家这尊贵的两兄弟了。
  其实在平头百姓眼里,作为鼓史,自然是个既清闲又体面,食俸还称得上优渥的上好职务——尤其近来战事频频,哪儿有大宴宾客的闲工夫?
  可对养尊处优的袁术而言,这粗衣陋袍,行俭食少的日子,只稍微比身陷牢狱、朝不保夕的那段时日,要强上一些。
  无论是这形同羞辱的卑贱职务,还是进进出出都有负责监视的人亦步亦趋,或是知他身份后的外人那夹杂着怜悯与嘲讽的视线……
  为了身家性命,他只得忍气吞声,就是那工作的地方,他去了几回,就不堪侮辱,不肯再迈出房门一步了。
  终日躺在床上长吁短叹,怀着满腹愁肠,恨这世道不公,道吕布卑鄙无耻,陈璃无能废物,误他大事。
  袁绍听了传信后,起初还很是紧张,疑心袁术是要闹出甚么幺蛾子来,命人加强坚视,密切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结果听了许久汇报后,都只听袁术天天抱着盛满劣酒的坛子,醉生梦死,自哀自怨,袁绍也就回过味来了:别人不知道,他还不清楚这个自命不凡的弟弟是怎样的人吗?
  要是袁术真有那卧薪尝胆,装疯卖傻,忍辱负重数月不变的本事,早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假使能让袁术因承受不住这份落差而自寻短见,无需他亲自动手去逼,倒也是好事一桩。
  恰逢袁绍听取了曹操的意见,终于决议要起兵南下,讨伐仗势凌人的吕贼的关键时候,他将家底都掏得快要一干二净了,也自然将原先看守袁术的那些精兵撤走大半,只意思意思地留下一人。
  袁绍的猜测,其实并没有错。
  袁术的确没那强大的意志,在彻底失势、前程黯淡无光,只靠庶兄虚情假意的施舍来苟延残喘的情况下,还能做到一边麻痹对方的警惕之心,一边伺机起复。
  袁绍满怀雄心壮志,轰轰烈烈地带走了十万大军,独留下审配看守邺城,坐镇后方。
  大军开拔之后,身负重任的审配也没闲着。在打理内政、督促粮草输送的同时,也没忘了趁此大好良机,大肆扫除异己。
  而他的苦心,也的确没有白费:这不就逮住素来与他不和的许攸的家人贪污受贿,胆大包天至连军粮都不放过的天大把柄吗?
  反复核查,知道确有此事后,直叫审配喜上眉梢,将他们一个不漏地抓了起来,全叫锒铛入狱,接着火速去信前线,要告知袁绍此事,也好表他公正无私,无意包庇同僚家眷所犯大罪的意思。
  前方坚持不动,后方内斗正酣,袁术这头的动静,却始终如一潭死水般半点不动。
  要不是他还有吃喝拉撒,光瞧那每日紧闭不开,现都积了层灰的门扉,都要怀疑他已经成了死人。
  见他始终是这副颓然等死的模样,被留下来监视他的兵士也开始了消极怠工,只将院门一锁,就开溜去自己找乐子了。
  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被所有人忽略了过去,却没逃过心细如发的周瑜的眼睛。
  因他正在田楷手下担任别驾、且颇受重用,便借用职权之便,探得了盟军之中的动态,其中就没漏过袁绍对袁术的处置。
  他何其敏锐,轻易推测出后续发展后,很快就有了主意,立即修书一封,通过信鸽暗中送去在许城待命的挚友孙策处。
  孙策与周瑜向来心有灵犀,这回亦然。光凭只言片语,就把他的意思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孙策半点质疑周瑜计谋的意思都没有,挠着脑袋琢磨片刻,决定让袁术最为眼熟的父亲旧部、极得他信重的老将黄盖去了。
  黄盖得令后,即刻前往邺城。在圈禁袁术的民宅周围,他在当初曾协助马忠绑架了沮授的酒馆老板的帮助下,轻轻松松地当了个早食摊贩。
  等摸清楚周边情况,黄盖就趁着看守完全懈怠下来的时刻,悄无声息地翻过后墙,潜入了袁术屋中。
  黄盖长了副叫袁术颇为熟悉的老实人的面孔,又正是最稳重可靠的岁数,还在袁术绝望不堪、又没彻底丧失斗志的时刻出现,一下就让袁术相信了他说的话。
  只是这一番恳切长谈之后,他在起初的狂喜过后,对黄盖所提出的建议,依然有些犹豫。
  黄盖道孙策现之所以仍屈从于暴徒吕布,就是为了想方设法营救于他。只恨袁绍对他看守严密,显要蓄意将他逼死,他们纵心急如焚,也是无能为力。
  现袁绍倾巢而出,只为攻打吕布,无暇顾及后方动静,城内空虚,正是袁术东山再起的大好时机。
  要知道袁绍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将有学之士纳入麾下,不就是仗着他是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的家主身份。可论起名正言顺,现还有谁能比得过是真正嫡系的袁术?
  这也正是袁绍分明容不得他,又不好明面杀他的原因。
  只要袁术不想被幽紧至死,就当抓住这翻身的良机:先向公孙瓒借兵几千,待至城外后由他去杀了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审配,城中留守兵卒群龙无首,自得听从他的号令。
  袁术届时即可去往青州,顶替侄儿袁谭之位,与公孙瓒共享青州一地。
  在受了这一年多的折磨后,袁术已不复当日意气风发的风流模样,形容枯槁得很,他对这心知肚明,也无法忍受自己容貌渐陋,已久未曾揽镜自照。
  听黄盖一说,不免又勾起他心中积蓄已久的郁气。
  可事关紧要,袁术也没立即答应:他虽然蠢,但也没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在经历了兵败逃亡,寄人篱下后,他万分清楚,自己与袁绍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虽然袁绍已不把虎落平阳的他放在眼里了),而真正近在眼前的大敌,是那雄踞三州,势不可挡的吕布才对。
  而据黄盖所说,公孙瓒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对袁谭倨傲无礼的行径早已不满,愿出兵扶持他这个比袁绍的血统还来得高贵的弟弟坐那位置,倒是十足可信。
  只是这样一来,忙于前线作战的袁绍就如后背遭人结结实实地捅了一刀,更有甚者,倘若公孙瓒那打着救援他旗号进冀来的人马,半途起了歹心把粮仓给焚了……
  那被釜底抽薪的袁绍,在腹背受敌之下,就真得彻底完蛋。
  要是袁绍完蛋了,公孙瓒定也会翻脸无情,撤回要与他共据青州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