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登基称帝
林哲之所以接二连三的拒绝劝进,搞这种掩耳盗铃之事,这不是林哲想要搞的这么矫情,而是自古以来要想称帝,都是这么一个流程,不先拒绝几次,做足了前戏,看戏的普通老百姓都不答应。
这不,三次劝进吸引了大量的外人观看,几个外国公使们甚至是专门观摩了好几天,也不知道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没有。
当然了,这种劝进、拒绝、再劝进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拜托,大家都那么忙,扔下一大堆事跑来上来劝进也不容易,林哲拒绝几次就好了,如果一直拒绝下去,大家也不用做事了。
二月三号,面对两百多群臣的第四次劝进,林哲终于是叹一口气后答应了下来,而根据事先安排好的剧本,旁边的徐言青、施清瑄、林安飞、毕余同等人把早就准备好的龙袍给拿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动手直接给林哲穿上了。
接下来,林哲就端坐在一把临时打造的龙椅上接受了朝臣的跪拜。
看着下头黑压压一片人齐声高呼自己为万岁,说实话这种感觉很奇怪,有一点点兴奋和激动,也一点点滑稽的感觉,好像自己是某出大戏里的木偶一样。
正所谓事不宜迟,余胜军诸多文臣武将也都忙得很,尤其是徐言青、林安飞等人,一个个都是外面大军的统帅将领,不可能长久的待在上海,如果离开的久了,一旦清军或者太平军打过来,前线大军没有了大将统帅,很有可能出现意外。
所以在二月三号林哲接受群臣劝进称帝后,仅仅是三天后就是举行了一场登基大典。
这个登基大典自然不是短短几天内就能够筹备完毕的,哪怕是再简单行事,但是该有的东西还是得有,所以实际上自从徐言青从杭州返回上海,并带回了已经攻克浙江全境的消息后,大元帅府内个一个厢房内,就是悄无声息的成立了一个大典筹备处。
林哲事先已经明确指示:霸业未成,一切从简!
然后又做出指示,依旧制尊古礼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创新立意!
所以筹备的登基大典算得上是融合了华夏古礼和近代风格!
首先是林哲的礼服以及群臣的礼服上,这点没有什么好说的,既然遵循华夏古礼,那自然以汉服为主,满清的那种什么马褂长袍之类的有多远滚多远。
登基时候的林哲大礼服,也就是龙袍和传统汉族的龙袍差不多。而群臣们的大礼服则是分为武官和文官,文官的则是汉服官袍,和明式官袍差不多。但是武官的大礼服则是依旧是余胜军的军服为基础,进行再设计,设计出了具有明显近代礼服的武将大礼服。
然后就是跪拜上,虽然林哲在之前就已经下令过,君臣相见免跪拜之礼,但是在登基大典上,依旧行跪拜之礼,这一点是筹备处的官员们强烈要求的,说没有了这跪拜之礼就不成大典。
反正这也是一次性的,也就只有登基大典的时候才跪那么一次,所以林哲也就没有坚持,让他们自己折腾去了。
二月六号,上海商贸区内一片沸腾,众多官员们穿着复古汉服官袍,武将们穿着军装大礼服,就连是执勤的普通士兵也都是换上了新军装。
从早上开始,林哲就是开始当起了木偶,然而在负责礼仪的官员陪同下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流程。
这些繁琐的仪式中,林哲颁布了登基诏书,这份诏书也是复古,用词都是和以往的开国皇帝登基诏书差不多的,比如说开头的那句就是:皇帝臣哲,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然后又是通篇晦涩难懂的词句,说的是满清皇帝已经不能代表天下,成为共主了,如今天下大乱,只有我林哲才能平定天下,让天下黎明百姓安居乐业云云。
有意思的是,这诏书里说了满清多么坏,咸丰帝失德无能之类的,但是惟独没提及洪秀全,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洪秀全这个天王是天子或者帝王,在余胜军的文武官员眼里,太平天国只是一群流民贼军而已,上不了台面。
哗啦刷拉六多百字后,结尾又是历朝开国诏书的老套路,以‘永保于我有中华。惟明灵是飨’。收尾。
其中的‘中华’二字就是这个新立王朝的国号了,如果是在外交文书上,尤其是和西方诸国的外交文书上,那么这个国号就是“大中华帝国”,而外交文书上对林哲的尊称应为‘大中华帝国大皇帝’。
尽管一系列的仪式都是慢慢的复古味道,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而已,根据林哲事先制定的一些规划,这个新成立的中华王朝骨子里和古制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内宫制度,林哲虽然册封了妻子陈静为皇后,但是却又拒绝了属下们建议制定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制度,同时不采用阉人为内侍,而该用宫内女官制度。
而更重要的自然是体现在官制上,林哲没有仿效上古设置丞相、六部尚书之类的,而是力排众议,依旧把原来的大元帅府的各部直接套用。
设立了‘总理内阁制’,内阁下属设民政部;外务部;财务部;教育部;司法部;工商部;农林部;巡警部;组织部。
内阁设‘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两人,各部大臣各一人,各部协办大臣两人。
各部下设各司、各处、各科等。
在内阁外,又设立单独的‘都察院’,‘大法院’。又都察院掌管监察事务,大法院负责审判事务。
施行最基本的行政权、监督权、司法权的相互独立。
在军事上,林哲设立‘最高统帅部’,由皇帝亲自担任最高军事统帅,统帅部下设:联合参谋部、军政部、军训部、军械部、军需部、后勤部、海军部、铨叙司、军医司、总务司等机构。
其中的联合参谋部负责海陆两军作战、演习指挥事宜。
军政部负责陆军日常行政事务。
军训部负责陆军募兵、训练、军校等事务。
军械部负责装备研发,采购等事务。
军需部负责陆军粮食、被服等军需物品采购、营房建设等事务。
后勤部负责陆军后勤运输事务。
上述诸多机构里,相当多部门都是只负责陆军事务,至于海军方面,除了作战指挥权被联合参谋部掌控、将领任免权被铨叙司掌控外,其余权力都归属海军部管辖。
之所以没有简单设立陆军部、海军部,这是因为目前余胜军的主体就是陆军,海军只有几千人而已,相当弱小。
为了避免某个大将掌控陆军大权,林哲干脆是把陆军的诸多部门直接分拆,然后置于统帅部直辖,这样虽然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和防止某个陆军将领坐大一比,不值一提。
上述中央各机构和古制有极大差别外,地方政府机构也是变动极大,随着唯一的一个省级官员,也就是浙江巡抚毕余同被重新委任为总理大臣后,导致中华帝国里已经没有省级官员。
同时考虑到目前中华帝国的控制区还很小,所以虽然有巡抚这个级别,但是暂时不设江苏巡抚和浙江巡抚,而是临时采用中央直辖分巡道的模式。
至于各道则是沿用前清的各兵备道、分巡道,统一称为某某道,比如杭嘉湖道、苏松太道、常州、镇江和江宁三府合为常镇江道。
道以下依旧设各府,州,县等。
但是这表面官职虽然变动不大,但是林哲却是要求各地地方官府重新制定各部门,要求效仿中央设立各机构,以最基本的县来说,要求设立各科,比如民政科、工商科、教育科等。
同时为了巩固中央财权,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权力,命令所有厘金、征税、海关等税收统一由中央财政部征收、拨用,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义私下征税。
由于王朝草创,所以很多制度暂时只能算是一个纸面计划,而整个王朝政权的运行,实际上依旧按照之前的大元帅府时期的模式在进行,要整个改变,则是不少的时间。
称帝建制后,林哲大肆封赏群臣,封出去的爵位普遍偏低,这是因为王朝初立,后期肯定还有在此封赏有功文臣武将的,所以得给以后的封赏留下余地,不然的话现在就封出几个王去,以后还怎么封啊,难不成要把皇帝头衔封出去?
所以首批只封了伯爵三人,分别为徐言青,林安飞,施清瑄。另外又封子爵七人,包括毕余同、沈驰云、石琅翼等人。又封男爵二十三人。
上述爵位皆可减等世袭,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封为伯爵,等你死了后,嫡长子可以袭次为子爵,儿子死了,后嫡长孙再承袭男爵,男爵最为最低等的爵位,减无可减所以男爵死后嫡长子不可承袭爵位,而是直接削除爵位。
当然,这说的只是最坏的情况,如果家族后代有立功的话,也有可能再晋升爵位。
同时受封的王侯贵族是没有封地的,只能每年领取固定的年薪,除了礼仪上的一些优待外,没有其他的任何政治特权。
除了这些功臣外,按照王朝管理,林哲还得赐予自己的家人、亲戚之类的一些头衔。
比如说他给去年九月才出生,现在连不会走路说话的长女赐予‘淑纯公主’,又给其他乱七八糟的亲戚封了几个贵族,以男爵、子爵居多,而且都是非世袭的头衔。
至于儿子,林哲还没呢,去年的时候陈静怀孕生产,只生了个女儿,当时还没人觉得有什么,因为那时候还没举旗造反呢,没几个人关心林哲的后代问题。
但是等到了现在,一大堆人就是关心起林哲的后代问题来,甚至很多人都是打起了给林哲塞进几十几百个女人的主意。
林哲倒是没有坚持反对,叫嚷着什么一夫一妻制,如果遇上瞧对眼的,他也不介意收为妃嫔,但是他可不愿意随便接受别人送过来的女人。
登基大典,改官职,大肆封赏等,上海这边热闹沸腾!
不过在这种热闹的背后,余胜军的诸多已经受封的高级将领却是悄然离开了上海,奔赴各自的防区。
而随同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大量的军火物资等!
就连刚登基为帝的林哲也没和当年的洪秀全一样,称帝后就待在皇宫里享乐,林哲在登基半月后,就是再一次匆匆踏上征途,带着第一步兵师以及尚未完全成军,只编成了七千余人的第五步兵师奔赴前线。
而这些都表明,余胜军的下一波大规模军事行动即将展开!
这不,三次劝进吸引了大量的外人观看,几个外国公使们甚至是专门观摩了好几天,也不知道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没有。
当然了,这种劝进、拒绝、再劝进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拜托,大家都那么忙,扔下一大堆事跑来上来劝进也不容易,林哲拒绝几次就好了,如果一直拒绝下去,大家也不用做事了。
二月三号,面对两百多群臣的第四次劝进,林哲终于是叹一口气后答应了下来,而根据事先安排好的剧本,旁边的徐言青、施清瑄、林安飞、毕余同等人把早就准备好的龙袍给拿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动手直接给林哲穿上了。
接下来,林哲就端坐在一把临时打造的龙椅上接受了朝臣的跪拜。
看着下头黑压压一片人齐声高呼自己为万岁,说实话这种感觉很奇怪,有一点点兴奋和激动,也一点点滑稽的感觉,好像自己是某出大戏里的木偶一样。
正所谓事不宜迟,余胜军诸多文臣武将也都忙得很,尤其是徐言青、林安飞等人,一个个都是外面大军的统帅将领,不可能长久的待在上海,如果离开的久了,一旦清军或者太平军打过来,前线大军没有了大将统帅,很有可能出现意外。
所以在二月三号林哲接受群臣劝进称帝后,仅仅是三天后就是举行了一场登基大典。
这个登基大典自然不是短短几天内就能够筹备完毕的,哪怕是再简单行事,但是该有的东西还是得有,所以实际上自从徐言青从杭州返回上海,并带回了已经攻克浙江全境的消息后,大元帅府内个一个厢房内,就是悄无声息的成立了一个大典筹备处。
林哲事先已经明确指示:霸业未成,一切从简!
然后又做出指示,依旧制尊古礼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创新立意!
所以筹备的登基大典算得上是融合了华夏古礼和近代风格!
首先是林哲的礼服以及群臣的礼服上,这点没有什么好说的,既然遵循华夏古礼,那自然以汉服为主,满清的那种什么马褂长袍之类的有多远滚多远。
登基时候的林哲大礼服,也就是龙袍和传统汉族的龙袍差不多。而群臣们的大礼服则是分为武官和文官,文官的则是汉服官袍,和明式官袍差不多。但是武官的大礼服则是依旧是余胜军的军服为基础,进行再设计,设计出了具有明显近代礼服的武将大礼服。
然后就是跪拜上,虽然林哲在之前就已经下令过,君臣相见免跪拜之礼,但是在登基大典上,依旧行跪拜之礼,这一点是筹备处的官员们强烈要求的,说没有了这跪拜之礼就不成大典。
反正这也是一次性的,也就只有登基大典的时候才跪那么一次,所以林哲也就没有坚持,让他们自己折腾去了。
二月六号,上海商贸区内一片沸腾,众多官员们穿着复古汉服官袍,武将们穿着军装大礼服,就连是执勤的普通士兵也都是换上了新军装。
从早上开始,林哲就是开始当起了木偶,然而在负责礼仪的官员陪同下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流程。
这些繁琐的仪式中,林哲颁布了登基诏书,这份诏书也是复古,用词都是和以往的开国皇帝登基诏书差不多的,比如说开头的那句就是:皇帝臣哲,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然后又是通篇晦涩难懂的词句,说的是满清皇帝已经不能代表天下,成为共主了,如今天下大乱,只有我林哲才能平定天下,让天下黎明百姓安居乐业云云。
有意思的是,这诏书里说了满清多么坏,咸丰帝失德无能之类的,但是惟独没提及洪秀全,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洪秀全这个天王是天子或者帝王,在余胜军的文武官员眼里,太平天国只是一群流民贼军而已,上不了台面。
哗啦刷拉六多百字后,结尾又是历朝开国诏书的老套路,以‘永保于我有中华。惟明灵是飨’。收尾。
其中的‘中华’二字就是这个新立王朝的国号了,如果是在外交文书上,尤其是和西方诸国的外交文书上,那么这个国号就是“大中华帝国”,而外交文书上对林哲的尊称应为‘大中华帝国大皇帝’。
尽管一系列的仪式都是慢慢的复古味道,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而已,根据林哲事先制定的一些规划,这个新成立的中华王朝骨子里和古制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内宫制度,林哲虽然册封了妻子陈静为皇后,但是却又拒绝了属下们建议制定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制度,同时不采用阉人为内侍,而该用宫内女官制度。
而更重要的自然是体现在官制上,林哲没有仿效上古设置丞相、六部尚书之类的,而是力排众议,依旧把原来的大元帅府的各部直接套用。
设立了‘总理内阁制’,内阁下属设民政部;外务部;财务部;教育部;司法部;工商部;农林部;巡警部;组织部。
内阁设‘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两人,各部大臣各一人,各部协办大臣两人。
各部下设各司、各处、各科等。
在内阁外,又设立单独的‘都察院’,‘大法院’。又都察院掌管监察事务,大法院负责审判事务。
施行最基本的行政权、监督权、司法权的相互独立。
在军事上,林哲设立‘最高统帅部’,由皇帝亲自担任最高军事统帅,统帅部下设:联合参谋部、军政部、军训部、军械部、军需部、后勤部、海军部、铨叙司、军医司、总务司等机构。
其中的联合参谋部负责海陆两军作战、演习指挥事宜。
军政部负责陆军日常行政事务。
军训部负责陆军募兵、训练、军校等事务。
军械部负责装备研发,采购等事务。
军需部负责陆军粮食、被服等军需物品采购、营房建设等事务。
后勤部负责陆军后勤运输事务。
上述诸多机构里,相当多部门都是只负责陆军事务,至于海军方面,除了作战指挥权被联合参谋部掌控、将领任免权被铨叙司掌控外,其余权力都归属海军部管辖。
之所以没有简单设立陆军部、海军部,这是因为目前余胜军的主体就是陆军,海军只有几千人而已,相当弱小。
为了避免某个大将掌控陆军大权,林哲干脆是把陆军的诸多部门直接分拆,然后置于统帅部直辖,这样虽然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和防止某个陆军将领坐大一比,不值一提。
上述中央各机构和古制有极大差别外,地方政府机构也是变动极大,随着唯一的一个省级官员,也就是浙江巡抚毕余同被重新委任为总理大臣后,导致中华帝国里已经没有省级官员。
同时考虑到目前中华帝国的控制区还很小,所以虽然有巡抚这个级别,但是暂时不设江苏巡抚和浙江巡抚,而是临时采用中央直辖分巡道的模式。
至于各道则是沿用前清的各兵备道、分巡道,统一称为某某道,比如杭嘉湖道、苏松太道、常州、镇江和江宁三府合为常镇江道。
道以下依旧设各府,州,县等。
但是这表面官职虽然变动不大,但是林哲却是要求各地地方官府重新制定各部门,要求效仿中央设立各机构,以最基本的县来说,要求设立各科,比如民政科、工商科、教育科等。
同时为了巩固中央财权,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权力,命令所有厘金、征税、海关等税收统一由中央财政部征收、拨用,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义私下征税。
由于王朝草创,所以很多制度暂时只能算是一个纸面计划,而整个王朝政权的运行,实际上依旧按照之前的大元帅府时期的模式在进行,要整个改变,则是不少的时间。
称帝建制后,林哲大肆封赏群臣,封出去的爵位普遍偏低,这是因为王朝初立,后期肯定还有在此封赏有功文臣武将的,所以得给以后的封赏留下余地,不然的话现在就封出几个王去,以后还怎么封啊,难不成要把皇帝头衔封出去?
所以首批只封了伯爵三人,分别为徐言青,林安飞,施清瑄。另外又封子爵七人,包括毕余同、沈驰云、石琅翼等人。又封男爵二十三人。
上述爵位皆可减等世袭,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封为伯爵,等你死了后,嫡长子可以袭次为子爵,儿子死了,后嫡长孙再承袭男爵,男爵最为最低等的爵位,减无可减所以男爵死后嫡长子不可承袭爵位,而是直接削除爵位。
当然,这说的只是最坏的情况,如果家族后代有立功的话,也有可能再晋升爵位。
同时受封的王侯贵族是没有封地的,只能每年领取固定的年薪,除了礼仪上的一些优待外,没有其他的任何政治特权。
除了这些功臣外,按照王朝管理,林哲还得赐予自己的家人、亲戚之类的一些头衔。
比如说他给去年九月才出生,现在连不会走路说话的长女赐予‘淑纯公主’,又给其他乱七八糟的亲戚封了几个贵族,以男爵、子爵居多,而且都是非世袭的头衔。
至于儿子,林哲还没呢,去年的时候陈静怀孕生产,只生了个女儿,当时还没人觉得有什么,因为那时候还没举旗造反呢,没几个人关心林哲的后代问题。
但是等到了现在,一大堆人就是关心起林哲的后代问题来,甚至很多人都是打起了给林哲塞进几十几百个女人的主意。
林哲倒是没有坚持反对,叫嚷着什么一夫一妻制,如果遇上瞧对眼的,他也不介意收为妃嫔,但是他可不愿意随便接受别人送过来的女人。
登基大典,改官职,大肆封赏等,上海这边热闹沸腾!
不过在这种热闹的背后,余胜军的诸多已经受封的高级将领却是悄然离开了上海,奔赴各自的防区。
而随同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大量的军火物资等!
就连刚登基为帝的林哲也没和当年的洪秀全一样,称帝后就待在皇宫里享乐,林哲在登基半月后,就是再一次匆匆踏上征途,带着第一步兵师以及尚未完全成军,只编成了七千余人的第五步兵师奔赴前线。
而这些都表明,余胜军的下一波大规模军事行动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