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战将起
虽然高丽军多达十五万,然而唐军之中,上至李世民、李绩,下到普通士卒,对于自己的战斗力是相当有信心的。这倒也是,在唐初之时,征战不断,磨练出来的大唐军队战斗力十分强悍。后来随着军事改革的进行,这大唐军队趋于正规化、职业化,和以前半农半兵的府兵完全不一样。
面对这十五万高丽军,李世民甚至还笑道:“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简单点说,李世民认为高延寿有三策可用,上策是开到安市城外,与安市城互相呼应,派骑兵骚扰大唐后勤补给,并不出战。此策为守。中策是接应出安市城内的守军,与之一起离开安市城,避开唐军。此策为退。下策是直接冲过来与唐军决战。此策为战。同时还断言,这高延寿定会选择下策,来与唐军一战。
众大臣听了李世民这种带着明显不屑的话语,却也没有反驳,反而一个个点头称是。
至于唐军之中的普通士卒,闻高丽军至,拔刀结旆,喜形于色,恨不得立刻与高丽军大战一场。
李世民见军心可用,也亲自到各营各寨,抚慰了一下士卒,鼓舞了一下士气。
唐军这边厉兵秣马,准备一战,而高丽那边也是进行着周密的战前准备。这高延寿还真的如同李世民说的那样,准备与唐军一战。
高丽这边也不是没有能人,这些人一眼便看出了自己这方的兵力虽然比起唐军多上两倍不止,但是,唐军的野战能力之强,和高丽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之上。若是和唐军拉开阵势,在旷野上决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况且,唐军还有威力巨大的火器作为支援,那样算来,高丽军的负面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一个叫做高正义的对卢(对卢,高丽官名),向高延寿建言道:“吾闻中国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
这高正义还真是说对了。他的这个已经与李世民的上策不谋而合。不过嘛,高延寿并未采纳这条建议。
高延寿不采纳这条建议也是有道理的。如今高丽大军又十五万人,再加上安市城内的两万人,一共有十七万人。这十七万大军面对六万唐军都还避而不战,高垒深壑以求退敌的话,真是显得他高延寿无能了。况且十七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高延寿当时就否定了高正义的谏言。
由于李世民是急行军赶过来的,所以,那炮兵没有跟过来,而是留在了白岩城。而五千多宪兵又被分配到各个大小城池负责维护治安和监督军纪去了,所以现今张允文身边仅仅有一千多侦察兵。
在一路后撤的过程中,张允文也在思考着现今双方的战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还真让他想起一件事来。
据史书记载,当初唐军以三万人迎击高丽十五万大军的时候,李道宗倒是出了个主意,说是领五千精骑奔袭平壤。当时李世民考虑到己方本来兵力就少,若是再分出五千人去,那此战胜利的砝码便会大大减轻。所以他没有同意李道宗的意见。不过后来李靖却是肯定了李道宗的这个提议。渊盖苏文发举国之兵来与李世民一战,后方极其空虚,若是五千骑兵奔袭平壤成功,甚至生擒或是击杀了渊盖苏文,那么,高丽战事便会提前结束。
想到这里,张允文心头一阵激荡,要不然自己也向李世民说说,带兵奔袭平壤去?
当下,张允文便来到李世民是大帐之中,准备向李世民述说此事。
刚到大帐,只见帐内众将尽数在场。见到张允文,李世民不由笑道:“朕还准备令人去寻你,不料你却自己过来了!既然来了,便听听朕对此战的布置!”
李世民招呼张允文坐下之后,令领命亲兵缓缓摊开一张地图,就这样举着,方便众人观看。
“这里是我军大营,这便是高丽军大营!”李世民拿着一杆细长的指挥棒说道,“这边乃是一处山丘。昨日世勣派遣侦察兵将此山岭侦察了一遍,并且画出了山势图来。众爱卿且看,此处山岭,正是我军埋伏的绝好地点。我大军在此山岭中埋伏好后,朕将遣一将领兵马与高丽军战,并佯装败退,将高丽大军引至此处山岭之中。到时候,我军凭借地形杀出,定能一举击溃高丽大军!”
众将闻言,却是默默点头,没有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来。沉默片刻之后,李绩终于开口道:“陛下,臣有一问。若是那些高丽人不上当,或是进入山岭之后,严加防备,不给我军可乘之机,游荡如何?”
李世民闻言一笑:“此事说难也到不难,只是有些麻烦。我军可从今日起,不时派出将领领兵与之一战,每每交锋,皆佯败而回,如此下来,不消数日,定能助长高延寿之气焰,愈加轻视我军。这样一来,那高延寿定当中计!”
听了李世民的言辞,李绩点点头,恭声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不及!”
这话让李世民脸上露出笑容来,他环视了一下帐内诸人:“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意见?”
这时候,张允文便出列道:“回禀陛下,臣有话要说!”
“你说!”
“如今渊盖苏文举全国之兵,来与陛下一战,其后方定然空虚。臣请领精骑一支,奔袭平壤,生擒那渊盖苏文!”
此言一出,帐内诸人目光同时一亮。
李世民沉吟片刻之后,又将目光望向了帐内其余将领:“允文此言,诸爱卿以为如何?”
李道宗第一个跳出来支持:“臣赞同张将军之言!此时高丽后方空虚,乃是奔袭之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便只有大军慢慢推进,攻下平壤,那样一来,战事进程将会大大减慢!”
李绩沉吟一下,也说道:“若是好好计划一下,也倒是十分可行!”
接着,又有一些将领表示赞同。
“好,允文,只要你能说出如何行军,如何攻取平壤,朕便同意你的意见!”李世民见部分将领表示赞同,当下说道。
张允文沉默了一下:“这行军之事,臣以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领骑兵,走陆路,昼伏夜出,派出大量侦察兵,凡是发现我军踪迹者,皆加以灭口。这样可保密到达平壤城下。二是走水路。五千兵马,大概需要五六十艘船,只要请张亮张总管帮忙运送一下,可通过浿水(大同江),直达平壤城外。至于如何攻破这平壤城,呵呵,陛下,微臣带一千多侦察兵去,难道还怕破不了一个平壤城么?”
听到张允文这般说,李世民也不在说什么,默默的点点头:“既然允文如此有自信,那朕便准你领兵奔袭平壤城吧!至于行军,还是走水路吧!朕刚好收到张亮水军的军报,他们在攻下卑沙城之后,正往建安城杀去,而水军舰船如今正在往辽东湾驶来。最多三日便可到达。到时候你领军直往辽河口而去,搭载水军的舰船,前往平壤吧!呃,允文,除了带你的本部人马之外,军中将士只要你看上眼,人家愿意去,那就随你挑吧!”
张允文得到李世民允诺,心头大喜,当下抱拳道:“喏!”
于是张允文便没有参与即将开始的大战,而是在大营内转悠,挑选人马。首先,张允文找的当然是那些从军事学院毕业的人,像段云松、程务挺、裴行俭之类的,这些人的素质极高,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当他给这些人一说,这些家伙二话不说,立刻应允了。另外,他还挑选了一些会说高丽话的士卒以及精锐骑兵,凑足五千人之后,便往辽水口而去,准备在那里登船。
面对这十五万高丽军,李世民甚至还笑道:“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简单点说,李世民认为高延寿有三策可用,上策是开到安市城外,与安市城互相呼应,派骑兵骚扰大唐后勤补给,并不出战。此策为守。中策是接应出安市城内的守军,与之一起离开安市城,避开唐军。此策为退。下策是直接冲过来与唐军决战。此策为战。同时还断言,这高延寿定会选择下策,来与唐军一战。
众大臣听了李世民这种带着明显不屑的话语,却也没有反驳,反而一个个点头称是。
至于唐军之中的普通士卒,闻高丽军至,拔刀结旆,喜形于色,恨不得立刻与高丽军大战一场。
李世民见军心可用,也亲自到各营各寨,抚慰了一下士卒,鼓舞了一下士气。
唐军这边厉兵秣马,准备一战,而高丽那边也是进行着周密的战前准备。这高延寿还真的如同李世民说的那样,准备与唐军一战。
高丽这边也不是没有能人,这些人一眼便看出了自己这方的兵力虽然比起唐军多上两倍不止,但是,唐军的野战能力之强,和高丽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之上。若是和唐军拉开阵势,在旷野上决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况且,唐军还有威力巨大的火器作为支援,那样算来,高丽军的负面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一个叫做高正义的对卢(对卢,高丽官名),向高延寿建言道:“吾闻中国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
这高正义还真是说对了。他的这个已经与李世民的上策不谋而合。不过嘛,高延寿并未采纳这条建议。
高延寿不采纳这条建议也是有道理的。如今高丽大军又十五万人,再加上安市城内的两万人,一共有十七万人。这十七万大军面对六万唐军都还避而不战,高垒深壑以求退敌的话,真是显得他高延寿无能了。况且十七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高延寿当时就否定了高正义的谏言。
由于李世民是急行军赶过来的,所以,那炮兵没有跟过来,而是留在了白岩城。而五千多宪兵又被分配到各个大小城池负责维护治安和监督军纪去了,所以现今张允文身边仅仅有一千多侦察兵。
在一路后撤的过程中,张允文也在思考着现今双方的战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还真让他想起一件事来。
据史书记载,当初唐军以三万人迎击高丽十五万大军的时候,李道宗倒是出了个主意,说是领五千精骑奔袭平壤。当时李世民考虑到己方本来兵力就少,若是再分出五千人去,那此战胜利的砝码便会大大减轻。所以他没有同意李道宗的意见。不过后来李靖却是肯定了李道宗的这个提议。渊盖苏文发举国之兵来与李世民一战,后方极其空虚,若是五千骑兵奔袭平壤成功,甚至生擒或是击杀了渊盖苏文,那么,高丽战事便会提前结束。
想到这里,张允文心头一阵激荡,要不然自己也向李世民说说,带兵奔袭平壤去?
当下,张允文便来到李世民是大帐之中,准备向李世民述说此事。
刚到大帐,只见帐内众将尽数在场。见到张允文,李世民不由笑道:“朕还准备令人去寻你,不料你却自己过来了!既然来了,便听听朕对此战的布置!”
李世民招呼张允文坐下之后,令领命亲兵缓缓摊开一张地图,就这样举着,方便众人观看。
“这里是我军大营,这便是高丽军大营!”李世民拿着一杆细长的指挥棒说道,“这边乃是一处山丘。昨日世勣派遣侦察兵将此山岭侦察了一遍,并且画出了山势图来。众爱卿且看,此处山岭,正是我军埋伏的绝好地点。我大军在此山岭中埋伏好后,朕将遣一将领兵马与高丽军战,并佯装败退,将高丽大军引至此处山岭之中。到时候,我军凭借地形杀出,定能一举击溃高丽大军!”
众将闻言,却是默默点头,没有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来。沉默片刻之后,李绩终于开口道:“陛下,臣有一问。若是那些高丽人不上当,或是进入山岭之后,严加防备,不给我军可乘之机,游荡如何?”
李世民闻言一笑:“此事说难也到不难,只是有些麻烦。我军可从今日起,不时派出将领领兵与之一战,每每交锋,皆佯败而回,如此下来,不消数日,定能助长高延寿之气焰,愈加轻视我军。这样一来,那高延寿定当中计!”
听了李世民的言辞,李绩点点头,恭声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不及!”
这话让李世民脸上露出笑容来,他环视了一下帐内诸人:“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意见?”
这时候,张允文便出列道:“回禀陛下,臣有话要说!”
“你说!”
“如今渊盖苏文举全国之兵,来与陛下一战,其后方定然空虚。臣请领精骑一支,奔袭平壤,生擒那渊盖苏文!”
此言一出,帐内诸人目光同时一亮。
李世民沉吟片刻之后,又将目光望向了帐内其余将领:“允文此言,诸爱卿以为如何?”
李道宗第一个跳出来支持:“臣赞同张将军之言!此时高丽后方空虚,乃是奔袭之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便只有大军慢慢推进,攻下平壤,那样一来,战事进程将会大大减慢!”
李绩沉吟一下,也说道:“若是好好计划一下,也倒是十分可行!”
接着,又有一些将领表示赞同。
“好,允文,只要你能说出如何行军,如何攻取平壤,朕便同意你的意见!”李世民见部分将领表示赞同,当下说道。
张允文沉默了一下:“这行军之事,臣以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领骑兵,走陆路,昼伏夜出,派出大量侦察兵,凡是发现我军踪迹者,皆加以灭口。这样可保密到达平壤城下。二是走水路。五千兵马,大概需要五六十艘船,只要请张亮张总管帮忙运送一下,可通过浿水(大同江),直达平壤城外。至于如何攻破这平壤城,呵呵,陛下,微臣带一千多侦察兵去,难道还怕破不了一个平壤城么?”
听到张允文这般说,李世民也不在说什么,默默的点点头:“既然允文如此有自信,那朕便准你领兵奔袭平壤城吧!至于行军,还是走水路吧!朕刚好收到张亮水军的军报,他们在攻下卑沙城之后,正往建安城杀去,而水军舰船如今正在往辽东湾驶来。最多三日便可到达。到时候你领军直往辽河口而去,搭载水军的舰船,前往平壤吧!呃,允文,除了带你的本部人马之外,军中将士只要你看上眼,人家愿意去,那就随你挑吧!”
张允文得到李世民允诺,心头大喜,当下抱拳道:“喏!”
于是张允文便没有参与即将开始的大战,而是在大营内转悠,挑选人马。首先,张允文找的当然是那些从军事学院毕业的人,像段云松、程务挺、裴行俭之类的,这些人的素质极高,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当他给这些人一说,这些家伙二话不说,立刻应允了。另外,他还挑选了一些会说高丽话的士卒以及精锐骑兵,凑足五千人之后,便往辽水口而去,准备在那里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