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碗 大宋江山 风雨飘摇
“你很少这么安静。”王钰半个时辰没有说话,耶律南仙觉得有些奇怪。从她认识王钰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家伙。有的时候,他的嘴比他的脑袋更好使。
王钰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时起时伏,他一直望着窗外,眉头从来没有舒展开过。从他来到大宋,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偶尔出现一点波折,也总能化险为夷。可是这一次,为什么心里老觉得不踏实呢?
王钰最近发现,有些事情,他还是想得过于简单,比如说这次大撤退。满以为,南府军的战力,已经足够与金兵一拼,谁知道如日中天的金军,远非穷途末路的辽军可比。更让他郁闷的是,朝廷朝令夕改,摇摆不定。眼看金军就要撤兵,却被赵佶一道圣旨,拱手放弃二十三城。
“想做一点事情,怎么就这么难?”王钰很少叹气,因为那是束手无策的表现。
耶律南仙很明显感觉到了王钰的无奈,她想说些什么,可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因为王钰话里话外,对他自己的国家都表现出了很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同于那些道德君子,满口匡扶国家,救民于水火的大道理,王钰是只做不说。
“南仙啊。”王钰突然叫道。
“嗯?”
“我总感觉事情不太对,南府军的将来,我现在感觉有些渺茫。”王钰的神情让耶律南仙很吃惊,这已经不是几年前在辽国都城,嬉笑怒骂,毫无正经的大宋使节。
“你想听我的意见么?”耶律南仙问道。
王钰转过了头,看了耶律南仙半晌,忽然笑道:“听,为什么不听,我母亲曾经说过,怕老婆的人,会发达的。这或许就是我父亲为什么一直都不得志的原因。”耶律南仙也笑了,这种玩笑,她听过很多次,却不见王钰有所行动。起身坐到王钰身边,耶律南仙握着他的手,低声说道:“你必须为你的将来做两手打算了。不仅是为你自己,也为了你的十万南府军。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更是为了大宋的百姓。”
“你想说什么?”王钰的脸上,仍旧笑意吟吟,看不出来丝毫紧张。
耶律南仙迟疑了一下,望了望前面赶车的车夫,却听王钰笑道:“他是个聋子。”
“你应该学我父亲。”耶律南仙沉声说道。马车突然剧烈的震动了一下,耶律南仙身形不稳,扑入了王钰的怀里。王钰扶起她,仍然是那副神情,眼睛却又看向了外面。造反?拥兵自立?淡何容易啊,现在幽云十六州夹在金国与大宋之间,如果反叛,立刻就会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即便南府军再骁勇善战,也不可能同时跟两个大国交手。
见王钰沉吟不语,耶律南仙说道:“如果你认为不妥,就当我什么也没有说。”
王钰跟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同,他没有所谓的忠君思想,对赵佶,他从来没有把他当成高高在上的皇帝,或许是因为李师师的原故,赵佶在王钰眼里,更像是一个长辈,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长辈,一个随时能要自己性命的长辈。
大宋宣和七年,王钰在幽州过了一个不平静的新年。他就像唐朝时他家乡一个先辈陈子昂那样,登上幽州台,茫然的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一年,大宋风雨飘摇,皇帝赵佶,病势恶化,半年之久不理朝政,让太子赵桓监国。军国大事,多决于蔡京之手。王钰简直怀疑这位公相是金国的奸细,否则,一个汉人,怎么可能事事向着女真人?二十三城拱手送人不说,岁币居然照给,甚至比原来送给大辽的还要多。岁币是什么东西?岁币在王钰眼里,就是保护费,可笑的是,金国并没有保护大宋,反而在幽云十六州之前,集结重兵,随时可能挥师南下。而更让王钰担心的是,蔡京似乎对自己起了戒心,撺掇太子赵桓,将以河北制置使种师中部为代表的河北军队,调入幽云十六州驻防。就连蠢蠢欲动的西夏人也不顾了。
一切的迹象都在显示,王钰被逼上绝路了。这个从两千零七年穿越过去的足球小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进退不得。
宣和七年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最后一天,上雄城的金兵出城十余里,名为军事演练,实为试探南府军,朝廷严令不得妄动。
二月初八,王钰派出来的小股部队在当年苦战的隐空山一线,遭遇金兵数千骑兵,两军发生冲突,各有死伤。朝廷仍旧严令不得妄动,事后,两军主帅均称是误会。
二月十三,金兵派入幽云的探子被南府军杨效祖所部抓获。按律当斩,金兵竟然派人来讨要,而朝廷这次下的命令,却是交还被捕探子,不得抵抗。王钰感觉自己,有些像后世那位东北军张少帅。
零星的冲突仍在持续,宋金两国表面友好的烟幕下,暗藏着杀机。王钰预感到了危险,加速了在南府军中清除异己的行动,武卫军承宣使胡禁,被王钰以违抗军令,蔑视上峰的罪名,上奏朝廷,建议削去军职。蔡京从中作梗,坚决不准。太子赵桓,担心前线有变,做出了妥协,同意王钰的任命,将徐宁提拔为武卫军观察使。王钰听从吴用建议,施展手腕,使林冲实际上架空了胡禁的权力。胡禁是个明白人,不久便称病请辞,要求告老还乡。
汴京城,新年刚过,京城百姓似乎还没有从过年的喜庆气氛中清醒过来。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是王钰领着十万铁骑镇守幽云,按历史的进程,此刻,他们已经做了亡国奴。而他们的皇帝和太子,早已经被俘虏到了金国,受尽屈辱。历史,似乎真的被改变了。
资政殿,早朝的文武大臣,已经列作两班,等候太子驾到。许久不过问政事的八贤王,此时也手持金锏,站在玉阶中央。这是赵佶闭关修炼前的特旨,请他这位叔叔出来主持朝政,辅佐太子,暗中掣肘蔡京,就如耶律南仙所说,历代君主与大臣间,信任总是相对的。赵桓临朝,坐于龙椅之下,百官三呼千岁。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殿头官话音方落,文官班中转出枢密副使高俅,上前奏道:“太子殿下,下官有本要奏。”
赵桓似乎还不太习惯坐在金殿上与群臣商议国事,不自在的动着身子:“有本速速奏来。”
高俅略一停顿,随即语出惊人:“下官弹劾太尉王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请朝廷削去王钰兵权,严加防范。”今天的第一个奏章,就让所有人大惊失色。王钰统兵十万,镇守幽云,朝廷倚若长城,要削他的兵权,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赵桓听罢,也是惊疑不定,遂问道:“高大人,你说王太尉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可有真凭实据?”
高俅面不改色,继续说道:“王钰图谋不轨,虽无真凭实据,但民间早有传闻,事情,总是莫须有吧。”
赵桓尚未答话,忽听一人怒喝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王太尉精忠报国,累立战功,朝廷倚若长城!你身为重臣,捕风捉影,诬陷太尉,良心安在!”群臣骇然,寻声望去,又是参知政事,尚同良。这位三不知宰相,近来频频发声,所陈意见,多切中时弊,可谓朝中一道特别的景致。
高俅被尚同良一顿抢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便把目光投向列位第一的公相蔡京。
“太子殿下,老臣认为,高大人所言,虽无真凭实据,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朝廷还是要早作防备的好。王钰带甲十万,骁勇善战,连辽军都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他一旦发难,局面不可收拾。”蔡京身为群臣首辅,他的话,有一锤定音的效果。
“胡言乱语!如今金人屯兵幽云十六州之前,意图非常明显。此时弹劾大臣,是何居心?蔡大人,你位列三公,当为百官表率。如此轻信谗言,有负陛下重托。”尚同良卯足了劲,誓要跟蔡京对抗到底。朝中残存不多的有志之士,见尚相领头,纷纷出班上奏,痛陈利害。他们之所以不惧蔡京,除尚同良的忠义之外,非常的关键的一点,就是玉阶上那位持锏的八贤王。
蔡京气得胡须直抖,咬牙切齿的喝道:“朝堂庄严之地,你等如市井泼皮一般胡搅蛮缠,成何体统!莫不是收了那王钰的好处,专门替他辩解!”
尚同良毫不畏惧,索性走到蔡京身边,指着他的鼻子,大声骂道:“若说收取好处!满朝文武,谁能比得过你!你当年在江南替陛下征集花石纲时,*,鱼肉百姓,所得赃款,何止千万!拜相之后,买官卖官,玩弄权术,天下之人,恨不得扒你的皮,吃你的肉!我若是你,早就一头撞死在金殿之上,还有何面目大言不惭,妄议天下!”
一顿痛骂,大快人心!偏偏朝廷有制度,不因言降罪,哪怕是捕风捉影,也没有关系。蔡京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浑身颤抖指着尚同良,几乎说不出话来。
“罢了!好端端有廷议,搞得乌烟瘴气!王钰之事,就此打住,不得再议!”赵桓感觉到自己似乎成了局外人,十分不满。
散朝之后,蔡京惊怒交加,回到太师府,急召同党商议对策。那尚同良最近像是换了一个人,隐隐成为一党之首,好些无足轻重的言官跟在他身后,兴风作浪。看来,又到整顿的时候了。
可他怎么说也是参知政事,为宰执之一,身份显贵,要动他,没有圣旨,可不好办。偏偏天子身染重疾,不能理事。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他咆哮朝堂?
“公相!他一个闲官,怕他作甚?随便罗织一个罪名,上报太子,将他下狱就是了!”梁师成是个浑人,可笑他还自称为苏轼的儿子。
“不可,他身为宰执之一,不能轻动。况且,八贤王今日廷议,一言不发,有些蹊跷,我等要小心行事了。再则,媪相童贯近年来与我等越行越远,他掌全国军务,不得不防。”宿元景见机说道。
蔡京沉默,如今朝廷的态势,已经有些不对头了。从前那种自己搞的一言堂,不管用了。到底是谁在背后谋划?这个人好大的本事,竟能串联如此众多的大臣跟自己对立,难道是远在幽云的王钰?不会,这小鬼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在千里之外遥控朝廷。或者是八贤王?
“诸位大人,老夫近来心惊肉跳,朝廷恐怕会出大事。大家都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能让人抓住把柄,老夫估计,有人想对付我们。”
百官之首的公相都这么说了,梁师成,宿元景等人也是诚惶诚恐。在朝廷兴风作浪这么多年,从来只有咱们整治别人,这让别人整治的滋味儿,可真不好受。
众官辞去后,管家突然来报,孝文侯柴进堂求见。柴进堂虽是前朝皇帝后裔,身份尊贵,但在这赵家天下,也不得不小心行事。蔡京等权臣,历年来都受过他不少好处,此时听得他求见,蔡京虽然正在烦恼,却也不便推辞。
不多时,下人领着柴进堂步入大厅,一见蔡京,他就要行大礼。蔡京上前扶住,连称不敢。全宾主坐定,用过茶水,蔡京问道:“孝文侯自江南监军归来,深得陛下信任,如今掌管着梁山旧部,老夫有一言相劝。”
柴进堂放下茶杯,拱手说道:“请公相赐教。”
“那梁山贼寇,原本都是些杀人放火,无法无天之人,难以管束。孝文侯如今身为翊卫军承宣使,千万多加小心,不要生出事端。如今朝廷局势动荡,你可以把眼睛放亮一些。”蔡京这话,意有所指,柴进堂岂能不知?
当即起身跪拜道:“下官愿惟公相马首是瞻,但有吩咐,万死不辞。那梁山旧部,往日虽犯王法,但如今既已受了招安,又为朝廷剿贼立功,自当一视同仁。下官此次到府上拜望,就是代表翊卫军上上下下,恳求公相收容!”
眼下局势动荡,有一支兵马在手里的好处,蔡京非常明白。只是太祖皇帝当年立下铁律,军政要分开。是以,自己虽然位列三公,为群臣首辅,手里却也没有一兵一卒。若是这柴进堂真能相助,若日后有变,也可互相扶持。再说,军政分开的惯例,在王钰身上,已经打破了。他在幽云,总督军务政务,让自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一念至此,蔡京起身,上前扶起柴进堂,好言宽慰道:“先前之方,故意相戏,孝文侯勿怪。我素知你有忠君报国之心,只是身份特殊,不得重用。如今天子染病,不能理事,由在太子监国,说句不敬的话,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你我精诚团结……”
话未说完,柴进堂已经趁势从袖中掏出一叠厚厚的交铰,塞进蔡京的衣袖。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宣和七年三月初,宫内太医告急,天子病势急剧恶化,恐怕撑不到春暖花开。群臣闻讯,朝政大乱。蔡京等人,暗中安排,将由原梁山所部改编的翊卫军调入京师驻防。朝中大臣,争议颇大。只因翊卫军出身草莽,调入京师,岂不是养虎为患?蔡京力排众议,蛊惑太子,将上奏反对自己的两名御史关入大理寺问罪。
尚同良闻讯后,大闹朝堂,当着文武大臣及太子的面,斥责蔡京有不臣之心。让蔡京恨入骨髓,欲杀之而后快。
三月中旬,金国突然撕毁盟约,派出使臣入宋,讨要幽云十六州。金国认为,灭辽乃大金之力,大宋只不过是沾了大金的光,才zhan有了二十三城。大辽原有的全部领土,理所当然应该归大金所有,这其中,自然包括幽云十六州。
太子赵桓束手无策,问计于蔡京。蔡京虽然专权,却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玮,割让幽云十六州。于是建议赵桓,将幽云十六州的租金,转交于大金,承认幽云十六州为金国领土,但由大宋暂时租借。赵桓无奈,只得从蔡京所言。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朝中有志之士,更是痛骂蔡京丧权辱国,屈膝求和。而尚同良,更是正式上表,弹劾蔡京,列举其十大罪状,要求朝廷斩蔡京之首,以平天下民愤。并放权于王钰,命驻防幽云的南府军出击,攻打大金。
尚同良的建议,得到了朝野内外许多人的赞同,但赵桓深惧金兵势大,按下尚同良的奏章,不予批示。
消息传到幽云,南府军上上下下,悲愤交加,数年战功,毁于一旦。王钰更是怒不可遏,在都管衙门,当堂痛骂蔡京一干奸臣误国,并于幽州城内,用缴获的金军兵器熔化,铸蔡京等人跪像,任由百姓唾弃。蔡京闻讯后,对王钰怀恨在心,发誓扳倒王钰,遣散南府军。
王钰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时起时伏,他一直望着窗外,眉头从来没有舒展开过。从他来到大宋,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偶尔出现一点波折,也总能化险为夷。可是这一次,为什么心里老觉得不踏实呢?
王钰最近发现,有些事情,他还是想得过于简单,比如说这次大撤退。满以为,南府军的战力,已经足够与金兵一拼,谁知道如日中天的金军,远非穷途末路的辽军可比。更让他郁闷的是,朝廷朝令夕改,摇摆不定。眼看金军就要撤兵,却被赵佶一道圣旨,拱手放弃二十三城。
“想做一点事情,怎么就这么难?”王钰很少叹气,因为那是束手无策的表现。
耶律南仙很明显感觉到了王钰的无奈,她想说些什么,可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因为王钰话里话外,对他自己的国家都表现出了很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同于那些道德君子,满口匡扶国家,救民于水火的大道理,王钰是只做不说。
“南仙啊。”王钰突然叫道。
“嗯?”
“我总感觉事情不太对,南府军的将来,我现在感觉有些渺茫。”王钰的神情让耶律南仙很吃惊,这已经不是几年前在辽国都城,嬉笑怒骂,毫无正经的大宋使节。
“你想听我的意见么?”耶律南仙问道。
王钰转过了头,看了耶律南仙半晌,忽然笑道:“听,为什么不听,我母亲曾经说过,怕老婆的人,会发达的。这或许就是我父亲为什么一直都不得志的原因。”耶律南仙也笑了,这种玩笑,她听过很多次,却不见王钰有所行动。起身坐到王钰身边,耶律南仙握着他的手,低声说道:“你必须为你的将来做两手打算了。不仅是为你自己,也为了你的十万南府军。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更是为了大宋的百姓。”
“你想说什么?”王钰的脸上,仍旧笑意吟吟,看不出来丝毫紧张。
耶律南仙迟疑了一下,望了望前面赶车的车夫,却听王钰笑道:“他是个聋子。”
“你应该学我父亲。”耶律南仙沉声说道。马车突然剧烈的震动了一下,耶律南仙身形不稳,扑入了王钰的怀里。王钰扶起她,仍然是那副神情,眼睛却又看向了外面。造反?拥兵自立?淡何容易啊,现在幽云十六州夹在金国与大宋之间,如果反叛,立刻就会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即便南府军再骁勇善战,也不可能同时跟两个大国交手。
见王钰沉吟不语,耶律南仙说道:“如果你认为不妥,就当我什么也没有说。”
王钰跟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同,他没有所谓的忠君思想,对赵佶,他从来没有把他当成高高在上的皇帝,或许是因为李师师的原故,赵佶在王钰眼里,更像是一个长辈,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长辈,一个随时能要自己性命的长辈。
大宋宣和七年,王钰在幽州过了一个不平静的新年。他就像唐朝时他家乡一个先辈陈子昂那样,登上幽州台,茫然的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一年,大宋风雨飘摇,皇帝赵佶,病势恶化,半年之久不理朝政,让太子赵桓监国。军国大事,多决于蔡京之手。王钰简直怀疑这位公相是金国的奸细,否则,一个汉人,怎么可能事事向着女真人?二十三城拱手送人不说,岁币居然照给,甚至比原来送给大辽的还要多。岁币是什么东西?岁币在王钰眼里,就是保护费,可笑的是,金国并没有保护大宋,反而在幽云十六州之前,集结重兵,随时可能挥师南下。而更让王钰担心的是,蔡京似乎对自己起了戒心,撺掇太子赵桓,将以河北制置使种师中部为代表的河北军队,调入幽云十六州驻防。就连蠢蠢欲动的西夏人也不顾了。
一切的迹象都在显示,王钰被逼上绝路了。这个从两千零七年穿越过去的足球小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进退不得。
宣和七年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最后一天,上雄城的金兵出城十余里,名为军事演练,实为试探南府军,朝廷严令不得妄动。
二月初八,王钰派出来的小股部队在当年苦战的隐空山一线,遭遇金兵数千骑兵,两军发生冲突,各有死伤。朝廷仍旧严令不得妄动,事后,两军主帅均称是误会。
二月十三,金兵派入幽云的探子被南府军杨效祖所部抓获。按律当斩,金兵竟然派人来讨要,而朝廷这次下的命令,却是交还被捕探子,不得抵抗。王钰感觉自己,有些像后世那位东北军张少帅。
零星的冲突仍在持续,宋金两国表面友好的烟幕下,暗藏着杀机。王钰预感到了危险,加速了在南府军中清除异己的行动,武卫军承宣使胡禁,被王钰以违抗军令,蔑视上峰的罪名,上奏朝廷,建议削去军职。蔡京从中作梗,坚决不准。太子赵桓,担心前线有变,做出了妥协,同意王钰的任命,将徐宁提拔为武卫军观察使。王钰听从吴用建议,施展手腕,使林冲实际上架空了胡禁的权力。胡禁是个明白人,不久便称病请辞,要求告老还乡。
汴京城,新年刚过,京城百姓似乎还没有从过年的喜庆气氛中清醒过来。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是王钰领着十万铁骑镇守幽云,按历史的进程,此刻,他们已经做了亡国奴。而他们的皇帝和太子,早已经被俘虏到了金国,受尽屈辱。历史,似乎真的被改变了。
资政殿,早朝的文武大臣,已经列作两班,等候太子驾到。许久不过问政事的八贤王,此时也手持金锏,站在玉阶中央。这是赵佶闭关修炼前的特旨,请他这位叔叔出来主持朝政,辅佐太子,暗中掣肘蔡京,就如耶律南仙所说,历代君主与大臣间,信任总是相对的。赵桓临朝,坐于龙椅之下,百官三呼千岁。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殿头官话音方落,文官班中转出枢密副使高俅,上前奏道:“太子殿下,下官有本要奏。”
赵桓似乎还不太习惯坐在金殿上与群臣商议国事,不自在的动着身子:“有本速速奏来。”
高俅略一停顿,随即语出惊人:“下官弹劾太尉王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请朝廷削去王钰兵权,严加防范。”今天的第一个奏章,就让所有人大惊失色。王钰统兵十万,镇守幽云,朝廷倚若长城,要削他的兵权,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赵桓听罢,也是惊疑不定,遂问道:“高大人,你说王太尉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可有真凭实据?”
高俅面不改色,继续说道:“王钰图谋不轨,虽无真凭实据,但民间早有传闻,事情,总是莫须有吧。”
赵桓尚未答话,忽听一人怒喝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王太尉精忠报国,累立战功,朝廷倚若长城!你身为重臣,捕风捉影,诬陷太尉,良心安在!”群臣骇然,寻声望去,又是参知政事,尚同良。这位三不知宰相,近来频频发声,所陈意见,多切中时弊,可谓朝中一道特别的景致。
高俅被尚同良一顿抢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便把目光投向列位第一的公相蔡京。
“太子殿下,老臣认为,高大人所言,虽无真凭实据,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朝廷还是要早作防备的好。王钰带甲十万,骁勇善战,连辽军都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他一旦发难,局面不可收拾。”蔡京身为群臣首辅,他的话,有一锤定音的效果。
“胡言乱语!如今金人屯兵幽云十六州之前,意图非常明显。此时弹劾大臣,是何居心?蔡大人,你位列三公,当为百官表率。如此轻信谗言,有负陛下重托。”尚同良卯足了劲,誓要跟蔡京对抗到底。朝中残存不多的有志之士,见尚相领头,纷纷出班上奏,痛陈利害。他们之所以不惧蔡京,除尚同良的忠义之外,非常的关键的一点,就是玉阶上那位持锏的八贤王。
蔡京气得胡须直抖,咬牙切齿的喝道:“朝堂庄严之地,你等如市井泼皮一般胡搅蛮缠,成何体统!莫不是收了那王钰的好处,专门替他辩解!”
尚同良毫不畏惧,索性走到蔡京身边,指着他的鼻子,大声骂道:“若说收取好处!满朝文武,谁能比得过你!你当年在江南替陛下征集花石纲时,*,鱼肉百姓,所得赃款,何止千万!拜相之后,买官卖官,玩弄权术,天下之人,恨不得扒你的皮,吃你的肉!我若是你,早就一头撞死在金殿之上,还有何面目大言不惭,妄议天下!”
一顿痛骂,大快人心!偏偏朝廷有制度,不因言降罪,哪怕是捕风捉影,也没有关系。蔡京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浑身颤抖指着尚同良,几乎说不出话来。
“罢了!好端端有廷议,搞得乌烟瘴气!王钰之事,就此打住,不得再议!”赵桓感觉到自己似乎成了局外人,十分不满。
散朝之后,蔡京惊怒交加,回到太师府,急召同党商议对策。那尚同良最近像是换了一个人,隐隐成为一党之首,好些无足轻重的言官跟在他身后,兴风作浪。看来,又到整顿的时候了。
可他怎么说也是参知政事,为宰执之一,身份显贵,要动他,没有圣旨,可不好办。偏偏天子身染重疾,不能理事。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他咆哮朝堂?
“公相!他一个闲官,怕他作甚?随便罗织一个罪名,上报太子,将他下狱就是了!”梁师成是个浑人,可笑他还自称为苏轼的儿子。
“不可,他身为宰执之一,不能轻动。况且,八贤王今日廷议,一言不发,有些蹊跷,我等要小心行事了。再则,媪相童贯近年来与我等越行越远,他掌全国军务,不得不防。”宿元景见机说道。
蔡京沉默,如今朝廷的态势,已经有些不对头了。从前那种自己搞的一言堂,不管用了。到底是谁在背后谋划?这个人好大的本事,竟能串联如此众多的大臣跟自己对立,难道是远在幽云的王钰?不会,这小鬼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在千里之外遥控朝廷。或者是八贤王?
“诸位大人,老夫近来心惊肉跳,朝廷恐怕会出大事。大家都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能让人抓住把柄,老夫估计,有人想对付我们。”
百官之首的公相都这么说了,梁师成,宿元景等人也是诚惶诚恐。在朝廷兴风作浪这么多年,从来只有咱们整治别人,这让别人整治的滋味儿,可真不好受。
众官辞去后,管家突然来报,孝文侯柴进堂求见。柴进堂虽是前朝皇帝后裔,身份尊贵,但在这赵家天下,也不得不小心行事。蔡京等权臣,历年来都受过他不少好处,此时听得他求见,蔡京虽然正在烦恼,却也不便推辞。
不多时,下人领着柴进堂步入大厅,一见蔡京,他就要行大礼。蔡京上前扶住,连称不敢。全宾主坐定,用过茶水,蔡京问道:“孝文侯自江南监军归来,深得陛下信任,如今掌管着梁山旧部,老夫有一言相劝。”
柴进堂放下茶杯,拱手说道:“请公相赐教。”
“那梁山贼寇,原本都是些杀人放火,无法无天之人,难以管束。孝文侯如今身为翊卫军承宣使,千万多加小心,不要生出事端。如今朝廷局势动荡,你可以把眼睛放亮一些。”蔡京这话,意有所指,柴进堂岂能不知?
当即起身跪拜道:“下官愿惟公相马首是瞻,但有吩咐,万死不辞。那梁山旧部,往日虽犯王法,但如今既已受了招安,又为朝廷剿贼立功,自当一视同仁。下官此次到府上拜望,就是代表翊卫军上上下下,恳求公相收容!”
眼下局势动荡,有一支兵马在手里的好处,蔡京非常明白。只是太祖皇帝当年立下铁律,军政要分开。是以,自己虽然位列三公,为群臣首辅,手里却也没有一兵一卒。若是这柴进堂真能相助,若日后有变,也可互相扶持。再说,军政分开的惯例,在王钰身上,已经打破了。他在幽云,总督军务政务,让自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一念至此,蔡京起身,上前扶起柴进堂,好言宽慰道:“先前之方,故意相戏,孝文侯勿怪。我素知你有忠君报国之心,只是身份特殊,不得重用。如今天子染病,不能理事,由在太子监国,说句不敬的话,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你我精诚团结……”
话未说完,柴进堂已经趁势从袖中掏出一叠厚厚的交铰,塞进蔡京的衣袖。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宣和七年三月初,宫内太医告急,天子病势急剧恶化,恐怕撑不到春暖花开。群臣闻讯,朝政大乱。蔡京等人,暗中安排,将由原梁山所部改编的翊卫军调入京师驻防。朝中大臣,争议颇大。只因翊卫军出身草莽,调入京师,岂不是养虎为患?蔡京力排众议,蛊惑太子,将上奏反对自己的两名御史关入大理寺问罪。
尚同良闻讯后,大闹朝堂,当着文武大臣及太子的面,斥责蔡京有不臣之心。让蔡京恨入骨髓,欲杀之而后快。
三月中旬,金国突然撕毁盟约,派出使臣入宋,讨要幽云十六州。金国认为,灭辽乃大金之力,大宋只不过是沾了大金的光,才zhan有了二十三城。大辽原有的全部领土,理所当然应该归大金所有,这其中,自然包括幽云十六州。
太子赵桓束手无策,问计于蔡京。蔡京虽然专权,却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玮,割让幽云十六州。于是建议赵桓,将幽云十六州的租金,转交于大金,承认幽云十六州为金国领土,但由大宋暂时租借。赵桓无奈,只得从蔡京所言。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朝中有志之士,更是痛骂蔡京丧权辱国,屈膝求和。而尚同良,更是正式上表,弹劾蔡京,列举其十大罪状,要求朝廷斩蔡京之首,以平天下民愤。并放权于王钰,命驻防幽云的南府军出击,攻打大金。
尚同良的建议,得到了朝野内外许多人的赞同,但赵桓深惧金兵势大,按下尚同良的奏章,不予批示。
消息传到幽云,南府军上上下下,悲愤交加,数年战功,毁于一旦。王钰更是怒不可遏,在都管衙门,当堂痛骂蔡京一干奸臣误国,并于幽州城内,用缴获的金军兵器熔化,铸蔡京等人跪像,任由百姓唾弃。蔡京闻讯后,对王钰怀恨在心,发誓扳倒王钰,遣散南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