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地雷战
又是一个大队左右的兵力,鬼子还真是嚣狂,而且此次还算上伪军,真实实力比上一次要弱一些。尽管如此,孟有田也知道凭八路军的力量,想要聚歼这股鬼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上次打的也不是全歼,而是趁着鬼子粮弹匮乏,疲惫后退之时,消灭了鬼子的尾巴而已。如果没有地道的奇袭,退守十里村的鬼子很有可能坚持到天亮,那时候八路军也只能撤围后退了。
后世电影电视剧中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或是过分的意淫。一寸江山一寸血,才能真正诠释那场付出巨大牺牲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在战斗中往往是以一比三,一比五,一比十的比例与日本鬼子死磕,呈现在孟有田面前的只有悲壮和惨烈。
正因为如此,与鬼子面对面的pk,孟有田连想都没想过。以智取胜,以巧制敌,这才是他的优势所在。而对鬼子来说,倒在阴损毒辣的陷阱下,死在看不见的敌人手里,更会打击他们的士气,增加他们的恐惧吧?
一道烟柱从远方升了起来,狼烟报警,鬼子要来了。孟有田冷冷一笑,举起望远镜瞭望。收割后的田野寂静无声,一片凄凉。在这个充满肃杀之气的季节,这片熟悉而亲近的土地马上就会成为侵略者的坟墓。
大道上空空荡荡的,人、车辆、骡马都绝了迹,只有那道边的树木无奈地迎接着侵略者的到来。风中,枯枝残叶摇曳着,发出唏嘘的叹息。
如果从高空鸟瞰,可以看见黄色行军队伍象两条丑陋的毒蛇,蜿蜒着向前行进。日本鬼子穿着黄军服,戴着微微隆起的令人恶心的黄军帽,背着赤红色的牛皮背包,扛着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咔嚓咔嚓地走着。
在行军的队列前面的伸翼,鬼子的侦骑来回侦察巡视。走在前面的侦骑和鬼子大队拉开了足有五百多米的距离,担任着尖兵的任务。
“啪勾!”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一个鬼子侦骑栽下了马背。
“敌袭!”随着示警,几个鬼子侦骑将身子压低,一边操纵着马匹,一边寻找着袭击者。
“啪勾!”又是一声清脆的枪响,一匹战马惨嘶着倒在了地上。
“那边的!”鬼子判断出了枪响的地方,远处的树林,只是这个距离实在是有些令人吃惊。鬼子侦骑将身体更紧地贴在马背上,催动马匹向着树林猛冲过去。
孟有田骑在黑骡子背上,半边身子隐在树后,不慌不忙地拉动枪栓,瞄准鬼子冷静击发,又一个鬼子连人带马倒了下去。
四百米、三百米……孟有田三发三中,带着冷笑望着越来越近的鬼子。
地上出现了薄薄的一层草,鬼子根本没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异样,继续高速奔驰。突然,一匹战马猛地前仆摔倒,将马背上的鬼子甩出老远。接着,又是一匹,相同的动作,相同的结果。
“啪勾!”枪声又悠闲地响了起来,一个刚从地上爬起来的鬼子如遭电击,仰面摔倒。
“扑通!”又一个鬼子骑兵被摔下马来,伸手在地上一拔拉,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在草层下面竟是碗口粗、尺来深的陷马坑。
“啪勾!”孟有田再发一枪,将最后一个鬼子打落下马,然后催动黑骡子出了树林,拐进道沟扬长而去。
道沟曲折,孟有田骑着骡子在能行大车的道沟里也是忽左忽右的前进,速度不敢跑快。因为道沟里陷阱密布,有陷马坑,有地雷,还有子弹雷。这就是他敢胆大的原因,即便鬼子的侦骑人数多,他也可以见机打两枪便在道沟里逃之夭夭,让追兵在道沟里人仰马翻。
战斗短暂,收获是次要的,激怒鬼子才是孟有田的主要目的。
鬼子的大队赶了上来。损失了尖兵,袭击者已经逃之夭夭,留给他们的是恶毒的陷马坑,以及几匹拗折腿哀嘶的战马。
“太君,您看。”一个汉奸凑过来,对着面色阴沉的鬼子军官说道:“这就是他们挖的道沟,多阴险,皇军的汽车、坦克根本没法通过。”显然,刺探本地情况的特务并不是一个两个,总会有漏网之鱼。
鬼子军官没说话,冷着脸望着出现在面前的、绵延伸向远方的道沟。尽管事先获得了些情报,但亲眼看见的时候依然感到头痛不已。头痛归头痛,还是要继续前进,命令更要坚决的执行。
“开路!”鬼子军官摆了摆手,下达了命令。
鬼子的两列纵队沿着道沟沿行走,拉着辎重的驮子在道沟里前进,道路的状况再差,也挡不住皇军的脚步。鬼子军官举着望远镜向前瞭望,对支那人的狡猾感到厌恶,但却并不认为这样的小伎俩会对既定的军事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轰!”道沟沿上腾起了一股黑烟,然后是次第的延伸爆炸,一组连环雷在鬼子的行军队列中炸响,伤兵和尸体在烟雾中纷纷摔下道沟。而最毒辣的还是最后一颗雷,孟有田设计的“非常八加一”,八颗手榴弹飞到空中左一颗,右一颗地炸开来,金属碎片在空中飞舞,横扫着猝不及防的鬼子兵。
鬼了军官狼狈地趴在地上,一块弹片击飞了他的帽子,在他的头上划了一道沟,血流了下来,进了他的眼睛,看东西象是蒙了块红玻璃。
土造地雷的杀伤力有限,虽然也能使狗日的挂花流血,但致伤的比率高;可手榴弹的凌空爆炸所造成的伤亡却是惨重的,爆炸结束了,听到耳中的便是不断的惨叫和哀嚎。
“八嗄,你的情报——”鬼子军官抹了把脸上的血,愤怒地要找那个汉奸算账,但那个汉奸已经倒在地上,没法让他发泄怒火了。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脑袋,红的血、白的脑浆正混杂着流淌。
“啪勾!”一声枪响,鬼子军官的胸前迸出一朵血花,瞪着不甘的眼睛,颓然扑到在地,激起了一片尘土。
曲折的道沟是现在的战壕,孟有田悄悄地从道沟里爬上来,远远的又给了鬼子一个打击。然后,他滑进道沟,骑着骡子再次和鬼子拉开了距离。还是骡子好啊,既骑熟了,又跑得不是那么快。要换成马,速度一起来,没准一步走错,就要自食其果了。
枪声大作,鬼子猛烈的射击着,这种发泄式的报复,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敌人太狡猾了,太恶毒了,太那个什么了,贫乏的岛国语言已经无法表达鬼子的愤恨和咒骂。
其实地雷对于日军来说并不算太陌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热河战役中便领教过中国守军布设的地雷。但鬼子显然没有预料到会在扫荡中品尝地雷的滋味,而且还是这么有创意的地雷。
遭到意外打击的日军变得小心翼翼,工兵上场了,手里拿着“高科技”探雷器材——地雷探知棒。嗯,这东西听着挺玄乎,挺厉害,其实就是一根长木柄前部装上金属探针。使用时士兵躬身将地雷探棒以斜四十五度插入地面,通过接触找寻地雷。这种探雷方式的优点是较为简单,士兵一学就会。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队形扫过雷场,也不能保证找到所有地雷。
那么日本鬼子有没有更高技术的探雷装置呢?回答是肯定的,有!金属探测扫雷器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日本在一九三五年便研制出了九八式地雷探知机。可这东西质量奇差,可靠性很低,而且个头太大。虽然号称单人可背负,但是参与测试的官兵认为这东西马驮着都嫌太重,“皇军”士兵那小体格还真承受不了。所以,那个大家伙此时还在研究所里进行“减肥减负”呢!
作为一种简易探雷装备,地雷探知棒看着简单易行,用起来却不容易。理想状态下,只要插点足够密集,地雷探棒完整的覆盖扫过的区域,雷区便会变为坦途。但实战中人总有失手,尤其是非专业的普通士兵,使用不够熟练,心里还有对地雷的恐惧,手一抖就可能会漏过去几颗,这些漏网之雷对之后放心通行的日军总会造成不少的伤害。
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孟有田带着民兵埋雷的路数根本不是正规的陆军地雷阵。东一颗西一颗,你在地下戳戳捅捅一两个钟头也不见得能找到几颗雷,但你要是敢大步前进,没准地雷还会找上他们。
结果,扫荡的鬼子便陷入了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不扫雷吧,会被地雷炸;慢吞吞的扫雷,一米米的前进,乌龟爬的速度还想合击谁,还能抓到谁呢?
况且,你想消消停停地扫雷前进,可有人就是要来烦你。孟有田多坏呀,他在曲折的道沟里时而潜行,时而悄悄露头出枪,狙杀个把鬼子工兵,给鬼子添着堵,折磨着鬼子的神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后世电影电视剧中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或是过分的意淫。一寸江山一寸血,才能真正诠释那场付出巨大牺牲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在战斗中往往是以一比三,一比五,一比十的比例与日本鬼子死磕,呈现在孟有田面前的只有悲壮和惨烈。
正因为如此,与鬼子面对面的pk,孟有田连想都没想过。以智取胜,以巧制敌,这才是他的优势所在。而对鬼子来说,倒在阴损毒辣的陷阱下,死在看不见的敌人手里,更会打击他们的士气,增加他们的恐惧吧?
一道烟柱从远方升了起来,狼烟报警,鬼子要来了。孟有田冷冷一笑,举起望远镜瞭望。收割后的田野寂静无声,一片凄凉。在这个充满肃杀之气的季节,这片熟悉而亲近的土地马上就会成为侵略者的坟墓。
大道上空空荡荡的,人、车辆、骡马都绝了迹,只有那道边的树木无奈地迎接着侵略者的到来。风中,枯枝残叶摇曳着,发出唏嘘的叹息。
如果从高空鸟瞰,可以看见黄色行军队伍象两条丑陋的毒蛇,蜿蜒着向前行进。日本鬼子穿着黄军服,戴着微微隆起的令人恶心的黄军帽,背着赤红色的牛皮背包,扛着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咔嚓咔嚓地走着。
在行军的队列前面的伸翼,鬼子的侦骑来回侦察巡视。走在前面的侦骑和鬼子大队拉开了足有五百多米的距离,担任着尖兵的任务。
“啪勾!”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一个鬼子侦骑栽下了马背。
“敌袭!”随着示警,几个鬼子侦骑将身子压低,一边操纵着马匹,一边寻找着袭击者。
“啪勾!”又是一声清脆的枪响,一匹战马惨嘶着倒在了地上。
“那边的!”鬼子判断出了枪响的地方,远处的树林,只是这个距离实在是有些令人吃惊。鬼子侦骑将身体更紧地贴在马背上,催动马匹向着树林猛冲过去。
孟有田骑在黑骡子背上,半边身子隐在树后,不慌不忙地拉动枪栓,瞄准鬼子冷静击发,又一个鬼子连人带马倒了下去。
四百米、三百米……孟有田三发三中,带着冷笑望着越来越近的鬼子。
地上出现了薄薄的一层草,鬼子根本没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异样,继续高速奔驰。突然,一匹战马猛地前仆摔倒,将马背上的鬼子甩出老远。接着,又是一匹,相同的动作,相同的结果。
“啪勾!”枪声又悠闲地响了起来,一个刚从地上爬起来的鬼子如遭电击,仰面摔倒。
“扑通!”又一个鬼子骑兵被摔下马来,伸手在地上一拔拉,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在草层下面竟是碗口粗、尺来深的陷马坑。
“啪勾!”孟有田再发一枪,将最后一个鬼子打落下马,然后催动黑骡子出了树林,拐进道沟扬长而去。
道沟曲折,孟有田骑着骡子在能行大车的道沟里也是忽左忽右的前进,速度不敢跑快。因为道沟里陷阱密布,有陷马坑,有地雷,还有子弹雷。这就是他敢胆大的原因,即便鬼子的侦骑人数多,他也可以见机打两枪便在道沟里逃之夭夭,让追兵在道沟里人仰马翻。
战斗短暂,收获是次要的,激怒鬼子才是孟有田的主要目的。
鬼子的大队赶了上来。损失了尖兵,袭击者已经逃之夭夭,留给他们的是恶毒的陷马坑,以及几匹拗折腿哀嘶的战马。
“太君,您看。”一个汉奸凑过来,对着面色阴沉的鬼子军官说道:“这就是他们挖的道沟,多阴险,皇军的汽车、坦克根本没法通过。”显然,刺探本地情况的特务并不是一个两个,总会有漏网之鱼。
鬼子军官没说话,冷着脸望着出现在面前的、绵延伸向远方的道沟。尽管事先获得了些情报,但亲眼看见的时候依然感到头痛不已。头痛归头痛,还是要继续前进,命令更要坚决的执行。
“开路!”鬼子军官摆了摆手,下达了命令。
鬼子的两列纵队沿着道沟沿行走,拉着辎重的驮子在道沟里前进,道路的状况再差,也挡不住皇军的脚步。鬼子军官举着望远镜向前瞭望,对支那人的狡猾感到厌恶,但却并不认为这样的小伎俩会对既定的军事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轰!”道沟沿上腾起了一股黑烟,然后是次第的延伸爆炸,一组连环雷在鬼子的行军队列中炸响,伤兵和尸体在烟雾中纷纷摔下道沟。而最毒辣的还是最后一颗雷,孟有田设计的“非常八加一”,八颗手榴弹飞到空中左一颗,右一颗地炸开来,金属碎片在空中飞舞,横扫着猝不及防的鬼子兵。
鬼了军官狼狈地趴在地上,一块弹片击飞了他的帽子,在他的头上划了一道沟,血流了下来,进了他的眼睛,看东西象是蒙了块红玻璃。
土造地雷的杀伤力有限,虽然也能使狗日的挂花流血,但致伤的比率高;可手榴弹的凌空爆炸所造成的伤亡却是惨重的,爆炸结束了,听到耳中的便是不断的惨叫和哀嚎。
“八嗄,你的情报——”鬼子军官抹了把脸上的血,愤怒地要找那个汉奸算账,但那个汉奸已经倒在地上,没法让他发泄怒火了。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脑袋,红的血、白的脑浆正混杂着流淌。
“啪勾!”一声枪响,鬼子军官的胸前迸出一朵血花,瞪着不甘的眼睛,颓然扑到在地,激起了一片尘土。
曲折的道沟是现在的战壕,孟有田悄悄地从道沟里爬上来,远远的又给了鬼子一个打击。然后,他滑进道沟,骑着骡子再次和鬼子拉开了距离。还是骡子好啊,既骑熟了,又跑得不是那么快。要换成马,速度一起来,没准一步走错,就要自食其果了。
枪声大作,鬼子猛烈的射击着,这种发泄式的报复,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敌人太狡猾了,太恶毒了,太那个什么了,贫乏的岛国语言已经无法表达鬼子的愤恨和咒骂。
其实地雷对于日军来说并不算太陌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热河战役中便领教过中国守军布设的地雷。但鬼子显然没有预料到会在扫荡中品尝地雷的滋味,而且还是这么有创意的地雷。
遭到意外打击的日军变得小心翼翼,工兵上场了,手里拿着“高科技”探雷器材——地雷探知棒。嗯,这东西听着挺玄乎,挺厉害,其实就是一根长木柄前部装上金属探针。使用时士兵躬身将地雷探棒以斜四十五度插入地面,通过接触找寻地雷。这种探雷方式的优点是较为简单,士兵一学就会。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队形扫过雷场,也不能保证找到所有地雷。
那么日本鬼子有没有更高技术的探雷装置呢?回答是肯定的,有!金属探测扫雷器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日本在一九三五年便研制出了九八式地雷探知机。可这东西质量奇差,可靠性很低,而且个头太大。虽然号称单人可背负,但是参与测试的官兵认为这东西马驮着都嫌太重,“皇军”士兵那小体格还真承受不了。所以,那个大家伙此时还在研究所里进行“减肥减负”呢!
作为一种简易探雷装备,地雷探知棒看着简单易行,用起来却不容易。理想状态下,只要插点足够密集,地雷探棒完整的覆盖扫过的区域,雷区便会变为坦途。但实战中人总有失手,尤其是非专业的普通士兵,使用不够熟练,心里还有对地雷的恐惧,手一抖就可能会漏过去几颗,这些漏网之雷对之后放心通行的日军总会造成不少的伤害。
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孟有田带着民兵埋雷的路数根本不是正规的陆军地雷阵。东一颗西一颗,你在地下戳戳捅捅一两个钟头也不见得能找到几颗雷,但你要是敢大步前进,没准地雷还会找上他们。
结果,扫荡的鬼子便陷入了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不扫雷吧,会被地雷炸;慢吞吞的扫雷,一米米的前进,乌龟爬的速度还想合击谁,还能抓到谁呢?
况且,你想消消停停地扫雷前进,可有人就是要来烦你。孟有田多坏呀,他在曲折的道沟里时而潜行,时而悄悄露头出枪,狙杀个把鬼子工兵,给鬼子添着堵,折磨着鬼子的神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