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解牛
八字尚没有一撇,牛骨还没剃完,屠夫们就被李孟羲已经给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按照之前数次的先例,军中之前抽调各类人才,以做备用。
挑选出的会骑术的一部分人,因为马匹不够,不能成为骑兵,又因为骑术难学,骑兵兵员去当做步兵使用放在阵上厮杀,太浪费了。
而要是把骑兵兵员抽出来之后,又不加管理,散了回去,就等于白浪费了一番功夫。
所以,对包括骑兵兵员,当过猎户射箭水平比较好的弓弩手兵员,还有擅长山地行走有组建山地部队的兵员,挑选出来之后,都单成伍,作为二线部队,被放在中军协助管理民夫营数量众多的民夫。
当时商议出的安置各类人才的方法很完美,一是便于管理和维系这些较为难得的人员,二是,在日常协助管理民夫的时候,每日巡营放哨之类的简单工作也是锻炼。
对屠夫队伍的安置当式,按前边很成熟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但编一伍,编入辎重队中的。
其和民夫营分离,口粮补给也和辎重营划在了一起,而因为屠夫们所负责工作的特殊性,平日少有工作的。
因此,屠夫营就能像木匠们那样,能够不停的做东西,不停的挣到粮食。
屠夫营组建起来了之后,大致会是最穷的一营,别人一斤一斤的挣粮食,只有屠夫营,要是遇不到有牛有骡子死,可能半年都干不了一次活儿。
而激赏之法,总有点用处。
农村杀猪的时候,请人帮忙,村里人帮忙杀完猪之后,主家让让帮忙的人捡点肠子啊猪肚啊什么的拿点拿回家去作为酬劳,因为猪肉值钱,人家留着卖钱呢,而猪肚肠子之类的,不好卖,所以,礼节一来一去,帮忙杀猪的人拿点下水刚合适,拿肉就不太好了。
屠宰牲口的话,工作太细太杂了,不能像做板车的木匠那样,每做好一辆板车赏多少粮,也不能像做杂活的木匠那样,把活轮着来做,屠宰工作,有剥皮剁骨剃肉等等工作,不好细分。
所以,量化激赏之法,比如谁剃多少肉赏一斤粮,量化激赏之法,不好用了。
既然精细的激赏方法不好用,那就粗放好了。
就按前世农村杀猪那样,宰完一头牲口,让屠夫们拿点零碎的下水当奖励。
现在不同寻常,灾荒年间,粮食都金贵的不行,又何况肉食,虽然只是一丁点杂碎,但杂碎也是肉,规定每宰完一头牲口,允许拿一点杂碎,屠夫们为了多拿到一点肉食,大概会想着快点干完然后去宰下一头。
如此,激赏的效果还会有,能提高屠宰匠们的工作效率。
和之前所有生产工作一样,不管是编草鞋,编树条筐,还是之后为关羽部做的携行具,为了促进生产积极性,任何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激赏赏额。
激赏之法即要起到足够的激赏效果,又要控制好成本,事情虽小,却不好把握。
当时,李孟羲经过深思熟虑后,结合目前的义军的条件,认为是,每三两天的工作时间,赏的粮食够吃上一顿饱饭,激赏效果就足够了。
即,按一项工作所需的工时和劳动强度,平均两日的工作工时,赏额是一斤粮。
这个标准,是义军现在最核心的商业机密,李孟羲除了跟刘备背地里说过,跟其他任何人都没提过。
甚至有次,傻乎乎的鲁犁问,为何做个板车是五十斤粮呢,李孟羲并没有告诉鲁犁实情。
因为,一旦这个“工资”标准被揭露,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会比较聪明,下次再有什么新活,比如蹂制皮革吧,不懂任何技术细节的李孟羲去问,问皮革匠人,问揉制一张牛皮得多少时间?
长了心眼的皮革匠于是把工作量往大了说,然后,假设蹂制完一张皮子,需要四天时间,也就是官方需支付粮食,两斤。
而因为“工资”标准被匠人们知晓了,皮革匠故意把工作量说高了两倍,四天能熟完的皮子,说八天才能熟完。
于是,官方需支付粮食,就得支付四斤。
区区几斤粮食,多给匠人们点粮食,其实无妨。
但是,因为有人虚报了工作量,让李孟羲,甚至所有高层都错估了皮革的生产速度,由此又造成对军备生产速度的错估,对决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虽然,商鞅的驭民五术所言,让百姓越愚蠢越有利统治,虽然这么说很黑暗,但是不得不说,方法真的很有用。
就拿现在军中的激赏体系来说,若让民夫们知道李孟羲是如何额定赏额的,那么知根知底之后的民夫们,就开始故意拖慢速度,对生产效率是极大的破坏。
民夫们任劳任怨,干活积极,但是,还是蠢一点,别那么聪明的好。
即要日后把屠夫编入生产序列,即要用激赏之法,那么就要先弄明白,每宰一头牛或是一头骡子,需用的工时是多少。
正好,今日第一次见屠夫们宰牛,正好大致算一下时间。
当太阳至天空正中,正中午的时候,三角架子上一头黄牛,被剃的只剩一副骨架了,在稍远的地方,另一个三角架上,那头和黄牛一起被淋死的骡子也被剃的只剩骨架了。
嗯,从大约早上七八点,到中午,大致四五个小时时间,可以把一头牛,从完整的状态,变成一副骨架。
其中,解牛和剔大块肉用的时间不多,把肉再分成碗大的肉块,特别是把肉从骨头上剔下,用了最多的时间。
李孟羲在一旁观察的很清楚,宰牛的时候,四五个人就完全够了,而人再多其实也用不上力。
倒是在剔肉的过程中,人手越多,肉剔的越快。
还有,在前边把牛抬着,往三角架子放,两头的人加起来六七人足以。
也就是说,不同于木匠营,做板车,十人一组人力刚好够。
屠夫队伍如果编队,六七人一伍才最合适。
按照之前数次的先例,军中之前抽调各类人才,以做备用。
挑选出的会骑术的一部分人,因为马匹不够,不能成为骑兵,又因为骑术难学,骑兵兵员去当做步兵使用放在阵上厮杀,太浪费了。
而要是把骑兵兵员抽出来之后,又不加管理,散了回去,就等于白浪费了一番功夫。
所以,对包括骑兵兵员,当过猎户射箭水平比较好的弓弩手兵员,还有擅长山地行走有组建山地部队的兵员,挑选出来之后,都单成伍,作为二线部队,被放在中军协助管理民夫营数量众多的民夫。
当时商议出的安置各类人才的方法很完美,一是便于管理和维系这些较为难得的人员,二是,在日常协助管理民夫的时候,每日巡营放哨之类的简单工作也是锻炼。
对屠夫队伍的安置当式,按前边很成熟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但编一伍,编入辎重队中的。
其和民夫营分离,口粮补给也和辎重营划在了一起,而因为屠夫们所负责工作的特殊性,平日少有工作的。
因此,屠夫营就能像木匠们那样,能够不停的做东西,不停的挣到粮食。
屠夫营组建起来了之后,大致会是最穷的一营,别人一斤一斤的挣粮食,只有屠夫营,要是遇不到有牛有骡子死,可能半年都干不了一次活儿。
而激赏之法,总有点用处。
农村杀猪的时候,请人帮忙,村里人帮忙杀完猪之后,主家让让帮忙的人捡点肠子啊猪肚啊什么的拿点拿回家去作为酬劳,因为猪肉值钱,人家留着卖钱呢,而猪肚肠子之类的,不好卖,所以,礼节一来一去,帮忙杀猪的人拿点下水刚合适,拿肉就不太好了。
屠宰牲口的话,工作太细太杂了,不能像做板车的木匠那样,每做好一辆板车赏多少粮,也不能像做杂活的木匠那样,把活轮着来做,屠宰工作,有剥皮剁骨剃肉等等工作,不好细分。
所以,量化激赏之法,比如谁剃多少肉赏一斤粮,量化激赏之法,不好用了。
既然精细的激赏方法不好用,那就粗放好了。
就按前世农村杀猪那样,宰完一头牲口,让屠夫们拿点零碎的下水当奖励。
现在不同寻常,灾荒年间,粮食都金贵的不行,又何况肉食,虽然只是一丁点杂碎,但杂碎也是肉,规定每宰完一头牲口,允许拿一点杂碎,屠夫们为了多拿到一点肉食,大概会想着快点干完然后去宰下一头。
如此,激赏的效果还会有,能提高屠宰匠们的工作效率。
和之前所有生产工作一样,不管是编草鞋,编树条筐,还是之后为关羽部做的携行具,为了促进生产积极性,任何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激赏赏额。
激赏之法即要起到足够的激赏效果,又要控制好成本,事情虽小,却不好把握。
当时,李孟羲经过深思熟虑后,结合目前的义军的条件,认为是,每三两天的工作时间,赏的粮食够吃上一顿饱饭,激赏效果就足够了。
即,按一项工作所需的工时和劳动强度,平均两日的工作工时,赏额是一斤粮。
这个标准,是义军现在最核心的商业机密,李孟羲除了跟刘备背地里说过,跟其他任何人都没提过。
甚至有次,傻乎乎的鲁犁问,为何做个板车是五十斤粮呢,李孟羲并没有告诉鲁犁实情。
因为,一旦这个“工资”标准被揭露,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会比较聪明,下次再有什么新活,比如蹂制皮革吧,不懂任何技术细节的李孟羲去问,问皮革匠人,问揉制一张牛皮得多少时间?
长了心眼的皮革匠于是把工作量往大了说,然后,假设蹂制完一张皮子,需要四天时间,也就是官方需支付粮食,两斤。
而因为“工资”标准被匠人们知晓了,皮革匠故意把工作量说高了两倍,四天能熟完的皮子,说八天才能熟完。
于是,官方需支付粮食,就得支付四斤。
区区几斤粮食,多给匠人们点粮食,其实无妨。
但是,因为有人虚报了工作量,让李孟羲,甚至所有高层都错估了皮革的生产速度,由此又造成对军备生产速度的错估,对决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虽然,商鞅的驭民五术所言,让百姓越愚蠢越有利统治,虽然这么说很黑暗,但是不得不说,方法真的很有用。
就拿现在军中的激赏体系来说,若让民夫们知道李孟羲是如何额定赏额的,那么知根知底之后的民夫们,就开始故意拖慢速度,对生产效率是极大的破坏。
民夫们任劳任怨,干活积极,但是,还是蠢一点,别那么聪明的好。
即要日后把屠夫编入生产序列,即要用激赏之法,那么就要先弄明白,每宰一头牛或是一头骡子,需用的工时是多少。
正好,今日第一次见屠夫们宰牛,正好大致算一下时间。
当太阳至天空正中,正中午的时候,三角架子上一头黄牛,被剃的只剩一副骨架了,在稍远的地方,另一个三角架上,那头和黄牛一起被淋死的骡子也被剃的只剩骨架了。
嗯,从大约早上七八点,到中午,大致四五个小时时间,可以把一头牛,从完整的状态,变成一副骨架。
其中,解牛和剔大块肉用的时间不多,把肉再分成碗大的肉块,特别是把肉从骨头上剔下,用了最多的时间。
李孟羲在一旁观察的很清楚,宰牛的时候,四五个人就完全够了,而人再多其实也用不上力。
倒是在剔肉的过程中,人手越多,肉剔的越快。
还有,在前边把牛抬着,往三角架子放,两头的人加起来六七人足以。
也就是说,不同于木匠营,做板车,十人一组人力刚好够。
屠夫队伍如果编队,六七人一伍才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