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惊人
“你进步当真之快。”张伯迁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关于她的蠢笨不识丁,今日一见,大开眼界,“尚在初蒙院,字便写的这么好了。”
傅正咸眼下想的却与他不同,他凝眉问道,“你说你写了文章,可现在又找不到你写的,不若,你背一背。”
能背下来才证明是她写的无疑。
孟宛清不卑不亢,面不改色,朝他们三人礼貌施了一礼方才凝神静心,默背道:“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
这,不光是傅正咸,张伯迁跟宋学士等也闻言色变,神色怪异。
这是怎么回事?
“这篇文章当真是你写的?”傅正咸辞严义正,仪容严肃。
孟宛清坦然承认,“是学生写的。”
“可……”张伯迁微微一想也就明白了,看了宋学士跟傅正咸一眼,“难道是孟朗从中调包?”
傅正咸不急不躁,“你既说是你写的,那我便考问考问你。”
“先生请讲。”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傅正咸没有再问那篇文章上写的内容,而是重新提了一问。
张伯迁与宋学士亦满面肃色看向她。
孟宛清听了傅正咸的话后,微微沉思了下,朗声答道,“考其实焉尔。”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
“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
“……”
宋学士听到这儿看向她的目光不觉肃然,代替傅正咸问她,“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
孟宛清越答越流畅,思路清晰字句亦分明,“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张伯迁不禁重新将她打量了下。
傅正咸亦觉惊艳,这位少年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胸有成竹笃定自如,眉目清蕴诗书气华。
“治乱,天邪?”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孟宛清已经进去一个多时辰了,还没出来。
魏中林起初还能跟苏柏开开玩笑,说她交了个大白卷肯定要被先生们好好教训一顿,实则心里却暗暗祈祷她能将真才实学展露出来,博得欣赏。
苏柏想的却又跟他不一样了,能进去这么久,且动静清安,未必是坏事。
只,孟宛清究竟在里面做什么?几位先生又在考问她什么?
他们自然猜不到三位先生轮流考问孟宛清,从古自今,天文地理,史学纲纪,诸子百家儒学黄道轮番提问,孟宛清不疾不徐,应答有序,口齿清晰,思学敏捷。
考问到最后,傅正咸与他二人相换了个眼神,已有定论。
“你的才学思谋,远远不止第三名。”宋学士正色道,“我们决定让你替代苏柏。”
孟宛清却是朝他们三位深深鞠了一躬,言辞恳切,“先生识人惜才,可学生却有难言之隐想请先生帮个忙。”
“什么忙?”
“对内保留学生秋闱的名额,对外隐瞒。”
“这是为何?”张伯迁不解,“这是好事为何要瞒着?”
傅正咸跟宋学士亦觉不明。
孟宛清清清朗朗,一字一句,“敢问三位先生,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是为何故。”
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这便是史上知名的“韬光养晦”的典故。
“我大京朝竟有此等才学兼备养晦韬光的学子。”傅正咸听完她讲的话起身郑重朝她施了一礼。尽管他已经七十多岁,位居人臣,可礼贤下士却是他引以自居的为人处则,“我今日以平者身份向你施一礼,愿来日金榜题名,朝中相见。”
“好侄子。”张伯迁是知道她处境的,不过稍稍一点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对她刮目相看之余也倍感欣慰,“你的事,伯伯会放在心上,放心,在此之前我连你爹爹都不会透露半分。”
“谢张伯伯。”孟宛清灵变机应,马上改口。
张伯迁甚为满意的捋了捋胡须。
向来庄沉稳重的宋学士面上也露了微微笑意,“我白鹿书院有此学子,容上有光。”
孟宛清谦虚低头,“青胜于蓝却出于蓝,学生不敢骄傲。”
一番对答下来不卑不亢进退有度举止有仪,怎能叫人不喜爱?
*
白鹿书院外,学子们仍旧伸长了脖子等待。
前三名虽没了可好歹还有后七名吧,后七名若是得到赏识将有替补资格,历年秋闱不是没出现过学子临时缺席,若有缺席便能替补,这也不失一个机会。
魏中林都等的不耐烦了,“不行,我要进去看看。”
“中林,别冲动。”苏柏拉住他正要劝说脸不禁露出喜意,“你看,孟洵不是出来了吗?!”
傅正咸眼下想的却与他不同,他凝眉问道,“你说你写了文章,可现在又找不到你写的,不若,你背一背。”
能背下来才证明是她写的无疑。
孟宛清不卑不亢,面不改色,朝他们三人礼貌施了一礼方才凝神静心,默背道:“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
这,不光是傅正咸,张伯迁跟宋学士等也闻言色变,神色怪异。
这是怎么回事?
“这篇文章当真是你写的?”傅正咸辞严义正,仪容严肃。
孟宛清坦然承认,“是学生写的。”
“可……”张伯迁微微一想也就明白了,看了宋学士跟傅正咸一眼,“难道是孟朗从中调包?”
傅正咸不急不躁,“你既说是你写的,那我便考问考问你。”
“先生请讲。”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傅正咸没有再问那篇文章上写的内容,而是重新提了一问。
张伯迁与宋学士亦满面肃色看向她。
孟宛清听了傅正咸的话后,微微沉思了下,朗声答道,“考其实焉尔。”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
“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
“……”
宋学士听到这儿看向她的目光不觉肃然,代替傅正咸问她,“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
孟宛清越答越流畅,思路清晰字句亦分明,“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张伯迁不禁重新将她打量了下。
傅正咸亦觉惊艳,这位少年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胸有成竹笃定自如,眉目清蕴诗书气华。
“治乱,天邪?”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孟宛清已经进去一个多时辰了,还没出来。
魏中林起初还能跟苏柏开开玩笑,说她交了个大白卷肯定要被先生们好好教训一顿,实则心里却暗暗祈祷她能将真才实学展露出来,博得欣赏。
苏柏想的却又跟他不一样了,能进去这么久,且动静清安,未必是坏事。
只,孟宛清究竟在里面做什么?几位先生又在考问她什么?
他们自然猜不到三位先生轮流考问孟宛清,从古自今,天文地理,史学纲纪,诸子百家儒学黄道轮番提问,孟宛清不疾不徐,应答有序,口齿清晰,思学敏捷。
考问到最后,傅正咸与他二人相换了个眼神,已有定论。
“你的才学思谋,远远不止第三名。”宋学士正色道,“我们决定让你替代苏柏。”
孟宛清却是朝他们三位深深鞠了一躬,言辞恳切,“先生识人惜才,可学生却有难言之隐想请先生帮个忙。”
“什么忙?”
“对内保留学生秋闱的名额,对外隐瞒。”
“这是为何?”张伯迁不解,“这是好事为何要瞒着?”
傅正咸跟宋学士亦觉不明。
孟宛清清清朗朗,一字一句,“敢问三位先生,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是为何故。”
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这便是史上知名的“韬光养晦”的典故。
“我大京朝竟有此等才学兼备养晦韬光的学子。”傅正咸听完她讲的话起身郑重朝她施了一礼。尽管他已经七十多岁,位居人臣,可礼贤下士却是他引以自居的为人处则,“我今日以平者身份向你施一礼,愿来日金榜题名,朝中相见。”
“好侄子。”张伯迁是知道她处境的,不过稍稍一点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对她刮目相看之余也倍感欣慰,“你的事,伯伯会放在心上,放心,在此之前我连你爹爹都不会透露半分。”
“谢张伯伯。”孟宛清灵变机应,马上改口。
张伯迁甚为满意的捋了捋胡须。
向来庄沉稳重的宋学士面上也露了微微笑意,“我白鹿书院有此学子,容上有光。”
孟宛清谦虚低头,“青胜于蓝却出于蓝,学生不敢骄傲。”
一番对答下来不卑不亢进退有度举止有仪,怎能叫人不喜爱?
*
白鹿书院外,学子们仍旧伸长了脖子等待。
前三名虽没了可好歹还有后七名吧,后七名若是得到赏识将有替补资格,历年秋闱不是没出现过学子临时缺席,若有缺席便能替补,这也不失一个机会。
魏中林都等的不耐烦了,“不行,我要进去看看。”
“中林,别冲动。”苏柏拉住他正要劝说脸不禁露出喜意,“你看,孟洵不是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