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借贷平衡法(下)
继兵部之后,礼部和刑部这两个清水衙门也都陆续报了数。
礼部的开支大头主要在于祭和祀两件事上,虽然老话常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这话是哪一年的事,现在又是哪一年?
“太祖皇帝一生勤俭,便是入殓都不许金银伴葬,若是知道后世儿孙为了祭祀他而年年靡费国力,也是会不高兴的。”
这句话早在朱允炆登基之后就送给了礼部,所以这些年,祭祀方面的开支,礼部还真的没办过什么大的排场,除了那次庚辰科开科前的祭孔。
一朝仅祭一次,洪武朝,当年太祖皇帝倒孟运动之后,没有顺利打倒孔丘,也在洪武二十六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孔典仪,也是明诏天下的通祀。
至于每年孔家自己举行的年祭,朝廷也会派官员过去,那种祭奠又不用朝廷花钱,吃喝宴请一条路自有孔家人安排。
刑部的话,主要开支还是印制大明律和大诰,并且派专人到各省、府等城搞类似后世法治宣传的活动,其实就是到地方召集读书人,把这两样派发下去,希望他们能在地方多学,顺道教诲百姓。
两部加起来也没到一百万两,夏元吉自然是很痛快的都应了下来,然后就是严震直这个最后的大头:工部!
“我还是先说说陛下交代下来的差事开支吧。”
严震直清了清嗓子,如实的奏报道:“龙江、福州、泉州三大船厂都在加工加点的生产战船,仅这一项,明年一年的开支就在五百万两。
再说说朝廷的公开和地方要花钱的地方。
太祖高皇帝的孝陵是固额,一年两百万两。
南京通往北平的路还在修,也要两百万两。
广西通交趾的谅山小道,陛下的意思也是要修一条通途出来的,交趾境内的那一段,由交趾布政使司自费,咱们这边要拓宽的路段花费,大概在一百万两。
山东筑堤,一百五十万两。
湖广、河南段,今年地方的反映比较强烈,沿河的河堤有些不稳要加固,又是一百万两。
工部明年的开支,合计是一千两百五十万两。”
又是一笔千万级的大开支!
慢说夏元吉差点死在当场,连朱允炆都下意识抬起了脑袋。
还以为今年收入创下新高,朝廷可以省下不少的钱,结果现在林林总总的算下来,这就预计支出五千万两了!
不是预计支出低于收入就算好事,要知道,朝廷起码要有储备银吧,万一明年哪里闹了旱涝,蝗虫之类的天灾,朝廷赈灾的钱哪里来?
万一明年北边打仗怎么办?
这么算下来,留个四百来万的家底子够做什么的?碰到个马高镫短的时候,朝廷明年又要报赤字!
“陛下。”
夏元吉必须站出来了:“这两年国库一直都是在入不敷出的搞赤字经济,国库里洪武朝的家底子还剩下不到两千五百万两,就算加上中枢的粮库储备,朝廷的家底子也快差不多见底了,今年这份开支计划,能不能挤兑些缓气的余地?”
他是户部尚书啊,就给他留四百万两的喘气空间?还不把他活活给勒死。
挤兑些缓气的余地,他朱允炆从哪里给夏元吉挤兑出来?
军费是毫无疑问的大头开支,但也是绝对不能省的地方,但是礼部、刑部和兵部现在都压根没了开支,那还能从哪里挤?
只剩下吏部和工部了。
吏部加俸和致仕金是朱允炆自己定下来的,这才多久就翻脸不认账肯定是不行的,工部事关地方民众的安危生存,也不可能停。
“挤不出来。”
朱允炆眼皮微垂,拒绝道:“各府、部院衙门都有自己的正事,也都是合理开支,朕还是那句话,该花的钱朝廷一分都不能省。”
开源节流,既然节流没有路子,那就只能开源呗。
朱允炆闭着眼睛想了想,陡然来了主意:“朕前几个月让薛恪、郑和两人南下先探了探海外的虚实,等他俩回来,工部督造的战船花销是用来开海的,那他们将来出海后的收入,会优先偿还户部,如何?”
皇帝的意思是我户部贷银给闽浙水师出去打仗?他们掳掠回来的战利再拿来还账?
夏元吉听着都新鲜,军队也好朝堂也罢,大家都是为了大明奋斗,都是大明朝廷的一份子,用得着分的那么仔细?
历朝历代都没有出过这种事啊。
而朱允炆却显然对他自己这个提议来了兴趣,因为他好像找到了引导朝堂这群官僚的一个途径。
“至于户部担心明年出现突发事件和赤字,朕还是那个态度。要么户部吃库存,要么自皇商那边贷银。”
朱允炆掰着手指头来算账:“就好比朝廷每年军费上千万两的开支,但是咱们大明健儿在外作战所取得的战利、通过牺牲换取的周边这些国家的朝贡,不也都补进了国库吗?
工部修路,有利于行商的效率,刺激了我大明的商业繁荣,商人交易就会产生商税,税银不也都冲进国库了吗?
同理,户部既然可以‘投资’总参谋府和工部,也可以投资闽浙水师,而户部没钱的时候,也可以打皇商那里暂借,等有了钱再还回去便是。”
朝廷的账自然是公账、总账,大家都吃着同一碗饭,然后挣的钱再回到这个碗里面。这是古人潜意识里的认知。
不过朱允炆打算稍微引导一下,让他们更加的富有侵略性!
假设大明是一家私企大集团,这总参六部就是子公司,他们都要朱允炆来前期注血,但是后期的发展却还是要他们之间自行通力合作。
让户部为了钱去支持闽浙水师开海!
让户部为了钱去支持工部修路筑堤!
让户部为了钱去支持总参谋府打仗!
别总想着如何在这一碗饭里多吃几口,有那功夫,多想想怎么在外面多打些野味带回来,食物一多,自然大家都能吃饱了。
夏元吉的面色就有点难看。
他是不会支持皇帝这种幺蛾子的想法和提议,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些年户部开支的军费和获得的回报压根不成正比。
朱允炆也不急,夏元吉现在还能愿意硬着头皮吃老本,等将来利益推到他面前的时候,都不用他这个皇帝劝说,夏元吉自己就会上赶着凑过去了。
而提到贷银这个词,朱允炆先前心里一直苦苦思考的那个记账法也终于回忆了起来。
借贷平衡法啊。
借贷平衡法又叫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要到19世纪末才会从日本传入中国。在各种复式记账法中,借贷记账法是产生最早,并在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最科学的记账方法。
而‘借’和‘贷’只是抽象的记账符号,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意思,而朱允炆本身正好打算来引导内阁和六部转型思想形态,那这个时候推行这个办法,恰当其时。
想到做到,也不管夏元吉还沉浸在恍如被抢劫之后的无助之中,朱允炆已经把目光对准了郁新,并且将他记忆中关于借贷平衡法的一些支零破碎片段说了出来。
他实在是记不全了。
好在郁新躬耕户部多年,哪怕朱允炆说的乱七八糟,但大概的核心思想还是能明白的,跟他的生平所学一串联,他自己就推演出了一个大概,当下也是眼睛一亮。
“好办法。”
户部年年清账是最让他头疼的事,几十个专门的度支主事往往都要从腊月初忙的年底才能整明白,有时候账多了,某一个环节疏忽记错,一切又要重头再来,委实是麻烦的紧。
“陛下还对这方面有所涉猎?”
刮目相看,真的是刮目相看,郁新觉得眼前这个皇帝出了会出幺蛾子之外,度支这方面的水平也是很不错的嘛。
“朕哪里懂的。”
本来是想揽功劳与己身的,但是朱允炆却突然改了口:“一个西域商人自极西之地看到的见闻写了本书,水师收复琉球的时候给朕带了回来,朕恰好看到,也不知道合理不合理就提了出来,看郁阁老这神情,应该是不错。”
顿了顿,也不等郁新刨根问底,朱允炆抢先开口道:“行了,今日的事就这般定了吧。内阁留一下,其他诸卿各自去忙吧。”
皇帝下了逐客令,大家便谁也不敢多逗留,都纷纷起身躬礼告退,而齐泰则和礼部尚书王谦两人扶起哆里哆嗦的夏元吉,搀着后者离开了这西暖阁。
五千万两的开支,这笔天文数字真的是让夏元吉差点猝死当场。
“这维喆,还是这般会过日子啊。”
郁新见状呵呵一笑,替自己的老部下说着好话:“陛下勿要见怪,当年这夏元吉跟着臣在户部,都是臣教的他,那时候朝廷富裕的时候花钱的地方多,而赶上了天灾人祸又难免寅吃卯粮,日子一长,这夏元吉过日子就精打细算起来。”
“好事,好事。”
会过日子是好事,朱允炆哪里会怪罪,富裕的时候多想想贫贱时的困窘这是应该的,不然奢侈挥霍,金山银山也不够吃的。
“朕哪里会怪罪下去,他夏元吉也是一心为朝廷,为朕省钱不是。”
岔开话题,朱允炆又把话题带到了另一件事上。
“朕留诸位卿家,是为明年求是报开刊一事。”
求是报是朱允炆现在极其重视的一件事,而现在各省、府的报局基本上框架都搭了起来,随时可以开刊发报,朱允炆心里定的日子,就是转罢年的元旦。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嘛。
而求是报,就是大明眼下最要紧的一件更新大事
礼部的开支大头主要在于祭和祀两件事上,虽然老话常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这话是哪一年的事,现在又是哪一年?
“太祖皇帝一生勤俭,便是入殓都不许金银伴葬,若是知道后世儿孙为了祭祀他而年年靡费国力,也是会不高兴的。”
这句话早在朱允炆登基之后就送给了礼部,所以这些年,祭祀方面的开支,礼部还真的没办过什么大的排场,除了那次庚辰科开科前的祭孔。
一朝仅祭一次,洪武朝,当年太祖皇帝倒孟运动之后,没有顺利打倒孔丘,也在洪武二十六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孔典仪,也是明诏天下的通祀。
至于每年孔家自己举行的年祭,朝廷也会派官员过去,那种祭奠又不用朝廷花钱,吃喝宴请一条路自有孔家人安排。
刑部的话,主要开支还是印制大明律和大诰,并且派专人到各省、府等城搞类似后世法治宣传的活动,其实就是到地方召集读书人,把这两样派发下去,希望他们能在地方多学,顺道教诲百姓。
两部加起来也没到一百万两,夏元吉自然是很痛快的都应了下来,然后就是严震直这个最后的大头:工部!
“我还是先说说陛下交代下来的差事开支吧。”
严震直清了清嗓子,如实的奏报道:“龙江、福州、泉州三大船厂都在加工加点的生产战船,仅这一项,明年一年的开支就在五百万两。
再说说朝廷的公开和地方要花钱的地方。
太祖高皇帝的孝陵是固额,一年两百万两。
南京通往北平的路还在修,也要两百万两。
广西通交趾的谅山小道,陛下的意思也是要修一条通途出来的,交趾境内的那一段,由交趾布政使司自费,咱们这边要拓宽的路段花费,大概在一百万两。
山东筑堤,一百五十万两。
湖广、河南段,今年地方的反映比较强烈,沿河的河堤有些不稳要加固,又是一百万两。
工部明年的开支,合计是一千两百五十万两。”
又是一笔千万级的大开支!
慢说夏元吉差点死在当场,连朱允炆都下意识抬起了脑袋。
还以为今年收入创下新高,朝廷可以省下不少的钱,结果现在林林总总的算下来,这就预计支出五千万两了!
不是预计支出低于收入就算好事,要知道,朝廷起码要有储备银吧,万一明年哪里闹了旱涝,蝗虫之类的天灾,朝廷赈灾的钱哪里来?
万一明年北边打仗怎么办?
这么算下来,留个四百来万的家底子够做什么的?碰到个马高镫短的时候,朝廷明年又要报赤字!
“陛下。”
夏元吉必须站出来了:“这两年国库一直都是在入不敷出的搞赤字经济,国库里洪武朝的家底子还剩下不到两千五百万两,就算加上中枢的粮库储备,朝廷的家底子也快差不多见底了,今年这份开支计划,能不能挤兑些缓气的余地?”
他是户部尚书啊,就给他留四百万两的喘气空间?还不把他活活给勒死。
挤兑些缓气的余地,他朱允炆从哪里给夏元吉挤兑出来?
军费是毫无疑问的大头开支,但也是绝对不能省的地方,但是礼部、刑部和兵部现在都压根没了开支,那还能从哪里挤?
只剩下吏部和工部了。
吏部加俸和致仕金是朱允炆自己定下来的,这才多久就翻脸不认账肯定是不行的,工部事关地方民众的安危生存,也不可能停。
“挤不出来。”
朱允炆眼皮微垂,拒绝道:“各府、部院衙门都有自己的正事,也都是合理开支,朕还是那句话,该花的钱朝廷一分都不能省。”
开源节流,既然节流没有路子,那就只能开源呗。
朱允炆闭着眼睛想了想,陡然来了主意:“朕前几个月让薛恪、郑和两人南下先探了探海外的虚实,等他俩回来,工部督造的战船花销是用来开海的,那他们将来出海后的收入,会优先偿还户部,如何?”
皇帝的意思是我户部贷银给闽浙水师出去打仗?他们掳掠回来的战利再拿来还账?
夏元吉听着都新鲜,军队也好朝堂也罢,大家都是为了大明奋斗,都是大明朝廷的一份子,用得着分的那么仔细?
历朝历代都没有出过这种事啊。
而朱允炆却显然对他自己这个提议来了兴趣,因为他好像找到了引导朝堂这群官僚的一个途径。
“至于户部担心明年出现突发事件和赤字,朕还是那个态度。要么户部吃库存,要么自皇商那边贷银。”
朱允炆掰着手指头来算账:“就好比朝廷每年军费上千万两的开支,但是咱们大明健儿在外作战所取得的战利、通过牺牲换取的周边这些国家的朝贡,不也都补进了国库吗?
工部修路,有利于行商的效率,刺激了我大明的商业繁荣,商人交易就会产生商税,税银不也都冲进国库了吗?
同理,户部既然可以‘投资’总参谋府和工部,也可以投资闽浙水师,而户部没钱的时候,也可以打皇商那里暂借,等有了钱再还回去便是。”
朝廷的账自然是公账、总账,大家都吃着同一碗饭,然后挣的钱再回到这个碗里面。这是古人潜意识里的认知。
不过朱允炆打算稍微引导一下,让他们更加的富有侵略性!
假设大明是一家私企大集团,这总参六部就是子公司,他们都要朱允炆来前期注血,但是后期的发展却还是要他们之间自行通力合作。
让户部为了钱去支持闽浙水师开海!
让户部为了钱去支持工部修路筑堤!
让户部为了钱去支持总参谋府打仗!
别总想着如何在这一碗饭里多吃几口,有那功夫,多想想怎么在外面多打些野味带回来,食物一多,自然大家都能吃饱了。
夏元吉的面色就有点难看。
他是不会支持皇帝这种幺蛾子的想法和提议,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些年户部开支的军费和获得的回报压根不成正比。
朱允炆也不急,夏元吉现在还能愿意硬着头皮吃老本,等将来利益推到他面前的时候,都不用他这个皇帝劝说,夏元吉自己就会上赶着凑过去了。
而提到贷银这个词,朱允炆先前心里一直苦苦思考的那个记账法也终于回忆了起来。
借贷平衡法啊。
借贷平衡法又叫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要到19世纪末才会从日本传入中国。在各种复式记账法中,借贷记账法是产生最早,并在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最科学的记账方法。
而‘借’和‘贷’只是抽象的记账符号,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意思,而朱允炆本身正好打算来引导内阁和六部转型思想形态,那这个时候推行这个办法,恰当其时。
想到做到,也不管夏元吉还沉浸在恍如被抢劫之后的无助之中,朱允炆已经把目光对准了郁新,并且将他记忆中关于借贷平衡法的一些支零破碎片段说了出来。
他实在是记不全了。
好在郁新躬耕户部多年,哪怕朱允炆说的乱七八糟,但大概的核心思想还是能明白的,跟他的生平所学一串联,他自己就推演出了一个大概,当下也是眼睛一亮。
“好办法。”
户部年年清账是最让他头疼的事,几十个专门的度支主事往往都要从腊月初忙的年底才能整明白,有时候账多了,某一个环节疏忽记错,一切又要重头再来,委实是麻烦的紧。
“陛下还对这方面有所涉猎?”
刮目相看,真的是刮目相看,郁新觉得眼前这个皇帝出了会出幺蛾子之外,度支这方面的水平也是很不错的嘛。
“朕哪里懂的。”
本来是想揽功劳与己身的,但是朱允炆却突然改了口:“一个西域商人自极西之地看到的见闻写了本书,水师收复琉球的时候给朕带了回来,朕恰好看到,也不知道合理不合理就提了出来,看郁阁老这神情,应该是不错。”
顿了顿,也不等郁新刨根问底,朱允炆抢先开口道:“行了,今日的事就这般定了吧。内阁留一下,其他诸卿各自去忙吧。”
皇帝下了逐客令,大家便谁也不敢多逗留,都纷纷起身躬礼告退,而齐泰则和礼部尚书王谦两人扶起哆里哆嗦的夏元吉,搀着后者离开了这西暖阁。
五千万两的开支,这笔天文数字真的是让夏元吉差点猝死当场。
“这维喆,还是这般会过日子啊。”
郁新见状呵呵一笑,替自己的老部下说着好话:“陛下勿要见怪,当年这夏元吉跟着臣在户部,都是臣教的他,那时候朝廷富裕的时候花钱的地方多,而赶上了天灾人祸又难免寅吃卯粮,日子一长,这夏元吉过日子就精打细算起来。”
“好事,好事。”
会过日子是好事,朱允炆哪里会怪罪,富裕的时候多想想贫贱时的困窘这是应该的,不然奢侈挥霍,金山银山也不够吃的。
“朕哪里会怪罪下去,他夏元吉也是一心为朝廷,为朕省钱不是。”
岔开话题,朱允炆又把话题带到了另一件事上。
“朕留诸位卿家,是为明年求是报开刊一事。”
求是报是朱允炆现在极其重视的一件事,而现在各省、府的报局基本上框架都搭了起来,随时可以开刊发报,朱允炆心里定的日子,就是转罢年的元旦。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嘛。
而求是报,就是大明眼下最要紧的一件更新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