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废徭役的明君?
却说这大宋,自开国以来便未杀过士大夫,更别说朝堂上杀人,但新皇登基才一天,却让这朝堂之上沾了两个人的血了,蔡京父子也是够倒霉。
皇城司卫动作麻利地将蔡攸的尸体清理出去,脑袋已经快马送到了城门口挂起来。
赵桓又将名单中十二位揪了出来,这十二位跪在下面,哪还像昨晚那样慷慨激昂共谋大事的样子,比赵佶还怂。
梁师成瑟瑟发抖道:“陛下,都是道君陛下指使臣等所为。”
朱勔也跟着喊道:“陛下,臣是被逼的!”
“胡说!道君陛下乃是朕的父亲,刚禅让帝位于朕,又怎会在朕刚刚登基一日后,便要做大逆不道之事,尔等乱臣贼子欲逆天而行,还敢往太上皇身上泼脏水,来人,将这些乱臣贼子打入天牢,诛九族!”
非他赵桓对赵佶有什么亲情,而是这件事发展到大臣忤逆作乱便到此为止了,若是发展成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矛盾,这朝堂之上,不知又要多出多少风雨来,毕竟这满朝大臣都是赵佶的旧臣。
赵桓之所以这样说,便是在告诉众大臣:以后你们他娘的老实一点,朕也不追究你们是谁的臣子了,你们现在就是朕的臣子,太上皇身体不好,以后会安心养病,少弄点幺蛾子!
“陛下,冤枉!”
“陛下,臣等冤枉!”
“……”
十二位大臣被皇城司拖了出去,刚开始还是求饶,到外面就变成咒骂了:“昏君啊!大宋将亡于你手中!大宋将亡于你手中!遗臭万年……”
赵桓重新坐回皇帝宝座上,殿内鸦雀无声。
十二个人都要诛九族,这牵连的人怕是没有一万,也有七千了。
赵桓觉得这并不算什么,后世的放牛娃就蓝玉案便杀了一万五千多人,他赵桓今日也要举起屠刀,让这群腐儒见识见识什么是天子一怒浮尸百万!
赵桓突然大笑:“诸位卿无需担忧,朕只诛乱臣贼子,诸位都是朕的肱骨大臣,朕爱惜还来不及!”
皇帝的声音传到耳边,大臣们心狂跳不止,心中不停道:这绝对是嬴政、刘彻般的暴君无疑啊!
嬴政、刘彻这两个皇帝在后世评价是非常高的,不过在宋朝,这两个皇帝的名声不太好,不是因为别的,仅仅因为宋朝出了一个司马光,司马光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保守。
他的政治主张也很简单:以仁义治国。
著名的《资治通鉴》有这样一句话:“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这个人在北宋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崇尚节约,皇帝只要不乱花钱,老百姓就不会有太大负担,国家自然就安定了。
所以啊,当赵桓在朝堂上举起屠刀的时候,这不就和秦始皇与汉孝武帝一样吗?这是暴君所为!
大概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赵桓要大修兵戈,不仅如此,还要大兴特务机构皇城司,更是正在策划推翻儒学的绝对统治,将整个北宋的那套选拔人才的科举内容都给改了。
不知到时候赵桓心中一系列的想法推动下去,这些个士大夫又作何感想?
皇帝笑了一声,却是没有人跟着高兴,反倒更加紧张,这皇帝可真是喜怒无常,暴君无疑了!
这家伙做太子的时候好好的,大家都看着眼里,别提有多老实了,就连前天晚上听说自己被当皇帝了,都吓哭了。
你说,就这么个家伙,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这样了呢?
皇帝都说话了,身为人臣,不应和两声是不是也太不给面子了,皇帝若是觉得没面子了,是不是又改发飙了?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赵桓道:“既然诸位卿都认为朕是明君,那朕再做一件事,诸位卿,你们看,朕将这天下的徭役都废掉如何?以后凡是百姓出了劳力的,朕给钱!”
按理说,废除徭役官僚们是不愿意的,有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但现在问题来了,皇帝自己愿意出钱,又不用他们这些大臣出钱,他们也犯不着和皇帝较劲。
况且,一旦免徭役的制度实行下去,以后凡是有大规模的工程,要请老百姓们来劳动,这些钱就要从国库里拨出来,到地方政府后,嘿嘿,岂不是说大家多了一条发财之道?
大臣们各个心思转得飞快,皇帝啊皇帝,你就算杀大臣又如何?你还是太年轻了,夸你几句圣明,你还蹬鼻子上脸了,搞出这么个制度,以为自己就是千古圣君了?
大臣们才不管国库还有多少钱,大宋每年都要调动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民修理黄河,而且各个地方的基础建设也是需要人的,没了徭役,就需要更多的钱从国库拨下来。
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拨到地方上去,大臣们做梦都会笑醒。
李纲出列道:“陛下,若是废除徭役,国库压力大增是小,臣担心钱拨到地方,真正达到百姓手中所剩无几。”
“卿所忧有理,朕自有办法。”
见年轻的皇帝都想到这一点了,李纲也不多说什么了,虽然不知皇帝接下来怎么搞,但李纲对皇帝颇有信心,他感觉年轻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有作为的明君。
其他大臣就不这么想了,皇帝,你有什么办法,无非就是杀,这个口一开,到时候全国上下官员手里都不干净,难道你还能杀掉所有人不成?
诸大臣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皇帝还是太年轻,明显是想一出是一出。
作为后世人的赵桓,虽然正统历史读得不多,但小说也是看了不少,当然知道这群大臣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宋朝这个朝代,无论是前期还是中期,朝野之上大臣们虽说大多是腐儒,对武力压制得太厉害,导致宋的国力很弱,但你不得不承认,的确出了一些忠心为国的文人,例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
至少那个时候的朝政有这些人,氛围是端正的。
但经历了宋徽宗赵佶这一朝之后,两府三司被搞得乌烟瘴气,御史台不合蔡京等人口味的,一律都流放,宋徽宗本人只需要听到他喜欢听的,看到他喜欢看的。
此时留给赵桓的这些大臣,没几个真正有用之辈。
在赵桓看来,这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基本上可以换一批了,李纲也只是在这个非常时期赵桓用来向天下百姓表决心的,李纲其人刚正不阿,脑袋一根筋,以后能否做枢密使还是个问题,去御史台做御史中丞又没何也好用。
大臣们已经各怀鬼胎,皇帝却已经动了杀干净大臣的想法。
这徭役是绝对要废除掉的,不然人民怎么能从繁杂的苦力中解放出来,真正的去做点能拉动经济的事呢?
至于接下来官员们捞钱的问题,赵桓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是现在眼下最重要的是外患,凡是都要一件件来不是?
“既然无人反对,那就这么定了吧,政事堂拟定细则,今日便昭告天下,退朝!”
杀完人之后的赵桓回到自己的寝宫,心情好多了。
皇城司卫动作麻利地将蔡攸的尸体清理出去,脑袋已经快马送到了城门口挂起来。
赵桓又将名单中十二位揪了出来,这十二位跪在下面,哪还像昨晚那样慷慨激昂共谋大事的样子,比赵佶还怂。
梁师成瑟瑟发抖道:“陛下,都是道君陛下指使臣等所为。”
朱勔也跟着喊道:“陛下,臣是被逼的!”
“胡说!道君陛下乃是朕的父亲,刚禅让帝位于朕,又怎会在朕刚刚登基一日后,便要做大逆不道之事,尔等乱臣贼子欲逆天而行,还敢往太上皇身上泼脏水,来人,将这些乱臣贼子打入天牢,诛九族!”
非他赵桓对赵佶有什么亲情,而是这件事发展到大臣忤逆作乱便到此为止了,若是发展成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矛盾,这朝堂之上,不知又要多出多少风雨来,毕竟这满朝大臣都是赵佶的旧臣。
赵桓之所以这样说,便是在告诉众大臣:以后你们他娘的老实一点,朕也不追究你们是谁的臣子了,你们现在就是朕的臣子,太上皇身体不好,以后会安心养病,少弄点幺蛾子!
“陛下,冤枉!”
“陛下,臣等冤枉!”
“……”
十二位大臣被皇城司拖了出去,刚开始还是求饶,到外面就变成咒骂了:“昏君啊!大宋将亡于你手中!大宋将亡于你手中!遗臭万年……”
赵桓重新坐回皇帝宝座上,殿内鸦雀无声。
十二个人都要诛九族,这牵连的人怕是没有一万,也有七千了。
赵桓觉得这并不算什么,后世的放牛娃就蓝玉案便杀了一万五千多人,他赵桓今日也要举起屠刀,让这群腐儒见识见识什么是天子一怒浮尸百万!
赵桓突然大笑:“诸位卿无需担忧,朕只诛乱臣贼子,诸位都是朕的肱骨大臣,朕爱惜还来不及!”
皇帝的声音传到耳边,大臣们心狂跳不止,心中不停道:这绝对是嬴政、刘彻般的暴君无疑啊!
嬴政、刘彻这两个皇帝在后世评价是非常高的,不过在宋朝,这两个皇帝的名声不太好,不是因为别的,仅仅因为宋朝出了一个司马光,司马光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保守。
他的政治主张也很简单:以仁义治国。
著名的《资治通鉴》有这样一句话:“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这个人在北宋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崇尚节约,皇帝只要不乱花钱,老百姓就不会有太大负担,国家自然就安定了。
所以啊,当赵桓在朝堂上举起屠刀的时候,这不就和秦始皇与汉孝武帝一样吗?这是暴君所为!
大概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赵桓要大修兵戈,不仅如此,还要大兴特务机构皇城司,更是正在策划推翻儒学的绝对统治,将整个北宋的那套选拔人才的科举内容都给改了。
不知到时候赵桓心中一系列的想法推动下去,这些个士大夫又作何感想?
皇帝笑了一声,却是没有人跟着高兴,反倒更加紧张,这皇帝可真是喜怒无常,暴君无疑了!
这家伙做太子的时候好好的,大家都看着眼里,别提有多老实了,就连前天晚上听说自己被当皇帝了,都吓哭了。
你说,就这么个家伙,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这样了呢?
皇帝都说话了,身为人臣,不应和两声是不是也太不给面子了,皇帝若是觉得没面子了,是不是又改发飙了?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赵桓道:“既然诸位卿都认为朕是明君,那朕再做一件事,诸位卿,你们看,朕将这天下的徭役都废掉如何?以后凡是百姓出了劳力的,朕给钱!”
按理说,废除徭役官僚们是不愿意的,有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但现在问题来了,皇帝自己愿意出钱,又不用他们这些大臣出钱,他们也犯不着和皇帝较劲。
况且,一旦免徭役的制度实行下去,以后凡是有大规模的工程,要请老百姓们来劳动,这些钱就要从国库里拨出来,到地方政府后,嘿嘿,岂不是说大家多了一条发财之道?
大臣们各个心思转得飞快,皇帝啊皇帝,你就算杀大臣又如何?你还是太年轻了,夸你几句圣明,你还蹬鼻子上脸了,搞出这么个制度,以为自己就是千古圣君了?
大臣们才不管国库还有多少钱,大宋每年都要调动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民修理黄河,而且各个地方的基础建设也是需要人的,没了徭役,就需要更多的钱从国库拨下来。
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拨到地方上去,大臣们做梦都会笑醒。
李纲出列道:“陛下,若是废除徭役,国库压力大增是小,臣担心钱拨到地方,真正达到百姓手中所剩无几。”
“卿所忧有理,朕自有办法。”
见年轻的皇帝都想到这一点了,李纲也不多说什么了,虽然不知皇帝接下来怎么搞,但李纲对皇帝颇有信心,他感觉年轻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有作为的明君。
其他大臣就不这么想了,皇帝,你有什么办法,无非就是杀,这个口一开,到时候全国上下官员手里都不干净,难道你还能杀掉所有人不成?
诸大臣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皇帝还是太年轻,明显是想一出是一出。
作为后世人的赵桓,虽然正统历史读得不多,但小说也是看了不少,当然知道这群大臣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宋朝这个朝代,无论是前期还是中期,朝野之上大臣们虽说大多是腐儒,对武力压制得太厉害,导致宋的国力很弱,但你不得不承认,的确出了一些忠心为国的文人,例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
至少那个时候的朝政有这些人,氛围是端正的。
但经历了宋徽宗赵佶这一朝之后,两府三司被搞得乌烟瘴气,御史台不合蔡京等人口味的,一律都流放,宋徽宗本人只需要听到他喜欢听的,看到他喜欢看的。
此时留给赵桓的这些大臣,没几个真正有用之辈。
在赵桓看来,这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基本上可以换一批了,李纲也只是在这个非常时期赵桓用来向天下百姓表决心的,李纲其人刚正不阿,脑袋一根筋,以后能否做枢密使还是个问题,去御史台做御史中丞又没何也好用。
大臣们已经各怀鬼胎,皇帝却已经动了杀干净大臣的想法。
这徭役是绝对要废除掉的,不然人民怎么能从繁杂的苦力中解放出来,真正的去做点能拉动经济的事呢?
至于接下来官员们捞钱的问题,赵桓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是现在眼下最重要的是外患,凡是都要一件件来不是?
“既然无人反对,那就这么定了吧,政事堂拟定细则,今日便昭告天下,退朝!”
杀完人之后的赵桓回到自己的寝宫,心情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