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缅怀先贤
在虞姬内力练到已经有所成就的时候,钟离昧就向两位师尊和两位将军告知了一声,带着虞姬下了山。
他准备下山打听消息,去寻找那两位失踪了的姑娘。
他觉得虞姬练内力在路上练也行,只要有他在旁边护着她,不让人惊动她,抽时间她也能打坐练气。
在下山前,钟离昧要虞姬化妆成一个清秀的男孩子,穿上男孩子的衣服,以免虞姬这么倾国倾城的,在外面再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耽误了正事。
钟离昧想寻找人打听消息,但是在都梁这里本来消息最灵通的丐帮都梁支舵的人他却不想找了。
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太敢相信丐帮都梁支舵的人了。
那两个陌生人就是他们支舵的阿三带来的,他们的人却一点也不知情。
阿三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被人灭口了,他们也查不出到底是是谁干的。
两位女孩子都失踪这么多天了,他们连半点有用的消息都提供不了。
钟离昧有点怀疑都梁支舵里有高层参与这件事情,所以有关这件事情的消息都全部被隐藏起来了,根本就传不出来。
他决定带虞姬去湘县,他想去那里找师父和倪大龙。
一方面,那两位陌生人挟持两位姑娘临走时要求他拿着帮鞭去岳阳楼续人,而要去岳阳要经过湘县。
另一方面, 在丐帮他最相信这两个人。师父高九爷在自己还没有入丐帮的时候就亲自教自己武术,将帮鞭交给自己,以便自己能调动丐帮的一切力量来帮助云山脱困。
而对于倪大龙,他跟自己同生共死这么些天,钟离昧已经习惯了相信他,觉得他是一心一意帮自己的人。而且阿三介绍说那两个陌生人是丐帮长沙郡分舵的头目,他也必须找倪大龙核实清楚,调查情况。
而且现在云山的事已经结束了,他也应该把帮鞭交还给师父。
这次去湘县,钟离昧觉得不想再像以前那样走陆路,他决定走一趟水路。
之所以选择走水路,主要是水路比陆路要快。
而且现在陆路非常不安全。
地冥宗和巫教的人都在找他,他不能因为跟这些人扯不清的麻烦而耽误自己营救两位姑娘的时间。
他和虞姬两人收拾了一些行李,就来到“济川回舟”这个地方乘船。
所谓济川回舟,位于武冈城区梯云桥与玉带桥之间。
济川,即济水。
清乾隆版《武冈州志》载:“济水,发源于城步,经城南有巨洲横载,湍流转激,清波潆迴,为州名胜,东流与资水合。”
济川回舟这个地方河面宽阔,水流平缓,确实是作为船舶停靠的码头的上佳之选。加上沿河两岸随风拂水的棵棵垂柳,星罗棋布的民居,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水墨风景画。古代这里就是都梁的水运码头,去湘县都要从这里上船,从外地回来,也都在这里登岸。
这里是舟船的回环停靠之处,故取名济川回舟。
古人诗云:“横江虹跨水中天,
月夜伊人可扣船。
何事扁舟归棹晚,
片帆无碍过前川。”
钟离昧和虞姬两人坐上船以后,船行了不久,就到了渔夫亭这个地方。
船家在这里停船靠岸,要大家中途吃饭休息一会儿。
《湖南考古略》卷五有云:“渔父亭,武冈东沧浪水畔,即屈原见渔父处”。
说得就是爱国诗人屈原遭谗受贬被流放途中,沿着路线 “始鄂渚(武昌),下江湘(长江与湘江汇合口),抵方林,溯沅水,发枉渚,过辰阳,入溆浦,到资水…”并于当年深秋迷了路,“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往)”,在资水左右徘徊月余,最终还是进入资江支流的济水河。
据专家考证,屈原从淑浦南下,穿过现在的隆回小沙江,来到资江,再沿资江而上,来到现在的武冈。在离都梁(武冈)城二十多里的资江与沧浪江相交汇的地方,屈原遇到一个打渔的渔父,于是就有了屈原和渔父的那段著名的对话。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武冈当代的著名诗人周飞跃曾对这段历史以歌词的方式进行纪念。他写的《沧浪歌》把“沧浪之水万古长流”的沧桑厚重的浪淘千古的气势,通过其文辞构筑的武冈沧浪之水,浩浩荡荡地倾泻而来:
沧浪水,日夜流,萧萧一江秋。
长空雁鸣三两声,凭添离人愁!
把酒问天天不语,都梁兰香香满舟。
……
西风紧,月如钩,碧水恨悠悠!
长发飞扬心悲怆,人比兰花瘦。
九歌一曲剑气寒,泪眼笑对万户侯。
当地有渔父亭和招屈亭两个亭子。渔父亭是渔夫见到屈原的地方。招屈亭,顾名思义,自然是指渔父一家招待屈原的地方。
渔父亭遗址处有一石崖,上面有一个头像,十分神似屈原。
据传是屈原累了的时候,曾靠在这石崖上小憩,所以留下了这个头像。
其实,屈原还不只是把一个头像留在这里。
当地有还一个千古流传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那天渔父领着疲惫的屈原上了岸,把他带到家里,让自己的娘子马上做好饭好菜地招待他。
那渔夫已经年过四十还没有儿子,他那年方三十,姿色秀丽的娘子求子心切。
她就跟渔夫商量说:“我们这辈子总不能一直这样膝下无子吧,要么去领养一个,要么借种生一个。领养的孩子嘛,全是人家的,与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借种生嘛,我这个母亲是真的,有一半的血缘,总比全是人家的好得多。”
渔夫叹息地接话说:“理是这么个理,可是这种消息万一泄露了出去,你一个妇道人家在这沧浪江边还怎么好意思出去见人呢?”
渔夫的娘子启发他说:“咱们不借当地人的呀,我看与你亲切交谈的那位客官,就非常合适。你看他仪表堂堂,满腹经纶的样子,一看就非凡夫俗子,又只是一个过路客,以后他走了,只要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会知道这件事。”
原来这位小娘子看上了屈原。
渔夫觉得他夫人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就答应他娘子向屈原借种生子。
他就借故出门办事,在外面逗留过了三日,屈原走了以后才回家。
屈原在渔夫家住了三日,心力交瘁,满怀疲惫的他受到了小娘子柔情似水的招待。
片刻的温存也缓解了他忧国忧民而疲惫的内心。
他临走时对渔夫的娘子说:“日后出生的孩子拜渔夫为父,认他为渔父,等孩子长大成人后,你再告诉他,我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屈原知道小娘子目不识丁,就在竹片上写了“屈原”两个字留给她。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屈原在他的日记和作品中,都以渔父来称呼他遇到的这个渔夫。
后来,渔夫的娘子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在给这个孩子取名子的时候,她才想起屈原临走时留给她的竹片,可她左找右找却怎么也找不着了,可能早就已经被她弄丢了。
只好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卜卦测字。
算命先生问情况,渔夫娘子只好说了实情。
算命先生又问:“是否还记得那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渔夫娘子不认识字,只记得大概的笔画形状,就写了“屈字”上半节的“尸”字,写完后又连说不对,又在 “尸”字中间加了一横,变成了一个 “尹”字。
然后说:“大概就是这个字形。”算命先生说:“哦,姓尹!”于是孩子就取尹姓了。
那个孩子就是屈原在这里留下的后裔。后来这一带尹姓人家都一直把渔父和屈原两人都奉为自己的祖先。
钟离昧上岸来到这里,在渔父亭和招屈亭两亭坐了一会儿,怀念了一下他的精神导师屈原。他
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困境与屈原当时的情况相比,已经好太多了,自己应该学习他的高洁情操,永远做一个品性高洁、不随波逐流的人。
要永不放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所爱的人,为社会的正义,江湖的正道做一点事。
他准备下山打听消息,去寻找那两位失踪了的姑娘。
他觉得虞姬练内力在路上练也行,只要有他在旁边护着她,不让人惊动她,抽时间她也能打坐练气。
在下山前,钟离昧要虞姬化妆成一个清秀的男孩子,穿上男孩子的衣服,以免虞姬这么倾国倾城的,在外面再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耽误了正事。
钟离昧想寻找人打听消息,但是在都梁这里本来消息最灵通的丐帮都梁支舵的人他却不想找了。
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太敢相信丐帮都梁支舵的人了。
那两个陌生人就是他们支舵的阿三带来的,他们的人却一点也不知情。
阿三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被人灭口了,他们也查不出到底是是谁干的。
两位女孩子都失踪这么多天了,他们连半点有用的消息都提供不了。
钟离昧有点怀疑都梁支舵里有高层参与这件事情,所以有关这件事情的消息都全部被隐藏起来了,根本就传不出来。
他决定带虞姬去湘县,他想去那里找师父和倪大龙。
一方面,那两位陌生人挟持两位姑娘临走时要求他拿着帮鞭去岳阳楼续人,而要去岳阳要经过湘县。
另一方面, 在丐帮他最相信这两个人。师父高九爷在自己还没有入丐帮的时候就亲自教自己武术,将帮鞭交给自己,以便自己能调动丐帮的一切力量来帮助云山脱困。
而对于倪大龙,他跟自己同生共死这么些天,钟离昧已经习惯了相信他,觉得他是一心一意帮自己的人。而且阿三介绍说那两个陌生人是丐帮长沙郡分舵的头目,他也必须找倪大龙核实清楚,调查情况。
而且现在云山的事已经结束了,他也应该把帮鞭交还给师父。
这次去湘县,钟离昧觉得不想再像以前那样走陆路,他决定走一趟水路。
之所以选择走水路,主要是水路比陆路要快。
而且现在陆路非常不安全。
地冥宗和巫教的人都在找他,他不能因为跟这些人扯不清的麻烦而耽误自己营救两位姑娘的时间。
他和虞姬两人收拾了一些行李,就来到“济川回舟”这个地方乘船。
所谓济川回舟,位于武冈城区梯云桥与玉带桥之间。
济川,即济水。
清乾隆版《武冈州志》载:“济水,发源于城步,经城南有巨洲横载,湍流转激,清波潆迴,为州名胜,东流与资水合。”
济川回舟这个地方河面宽阔,水流平缓,确实是作为船舶停靠的码头的上佳之选。加上沿河两岸随风拂水的棵棵垂柳,星罗棋布的民居,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水墨风景画。古代这里就是都梁的水运码头,去湘县都要从这里上船,从外地回来,也都在这里登岸。
这里是舟船的回环停靠之处,故取名济川回舟。
古人诗云:“横江虹跨水中天,
月夜伊人可扣船。
何事扁舟归棹晚,
片帆无碍过前川。”
钟离昧和虞姬两人坐上船以后,船行了不久,就到了渔夫亭这个地方。
船家在这里停船靠岸,要大家中途吃饭休息一会儿。
《湖南考古略》卷五有云:“渔父亭,武冈东沧浪水畔,即屈原见渔父处”。
说得就是爱国诗人屈原遭谗受贬被流放途中,沿着路线 “始鄂渚(武昌),下江湘(长江与湘江汇合口),抵方林,溯沅水,发枉渚,过辰阳,入溆浦,到资水…”并于当年深秋迷了路,“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往)”,在资水左右徘徊月余,最终还是进入资江支流的济水河。
据专家考证,屈原从淑浦南下,穿过现在的隆回小沙江,来到资江,再沿资江而上,来到现在的武冈。在离都梁(武冈)城二十多里的资江与沧浪江相交汇的地方,屈原遇到一个打渔的渔父,于是就有了屈原和渔父的那段著名的对话。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武冈当代的著名诗人周飞跃曾对这段历史以歌词的方式进行纪念。他写的《沧浪歌》把“沧浪之水万古长流”的沧桑厚重的浪淘千古的气势,通过其文辞构筑的武冈沧浪之水,浩浩荡荡地倾泻而来:
沧浪水,日夜流,萧萧一江秋。
长空雁鸣三两声,凭添离人愁!
把酒问天天不语,都梁兰香香满舟。
……
西风紧,月如钩,碧水恨悠悠!
长发飞扬心悲怆,人比兰花瘦。
九歌一曲剑气寒,泪眼笑对万户侯。
当地有渔父亭和招屈亭两个亭子。渔父亭是渔夫见到屈原的地方。招屈亭,顾名思义,自然是指渔父一家招待屈原的地方。
渔父亭遗址处有一石崖,上面有一个头像,十分神似屈原。
据传是屈原累了的时候,曾靠在这石崖上小憩,所以留下了这个头像。
其实,屈原还不只是把一个头像留在这里。
当地有还一个千古流传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那天渔父领着疲惫的屈原上了岸,把他带到家里,让自己的娘子马上做好饭好菜地招待他。
那渔夫已经年过四十还没有儿子,他那年方三十,姿色秀丽的娘子求子心切。
她就跟渔夫商量说:“我们这辈子总不能一直这样膝下无子吧,要么去领养一个,要么借种生一个。领养的孩子嘛,全是人家的,与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借种生嘛,我这个母亲是真的,有一半的血缘,总比全是人家的好得多。”
渔夫叹息地接话说:“理是这么个理,可是这种消息万一泄露了出去,你一个妇道人家在这沧浪江边还怎么好意思出去见人呢?”
渔夫的娘子启发他说:“咱们不借当地人的呀,我看与你亲切交谈的那位客官,就非常合适。你看他仪表堂堂,满腹经纶的样子,一看就非凡夫俗子,又只是一个过路客,以后他走了,只要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会知道这件事。”
原来这位小娘子看上了屈原。
渔夫觉得他夫人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就答应他娘子向屈原借种生子。
他就借故出门办事,在外面逗留过了三日,屈原走了以后才回家。
屈原在渔夫家住了三日,心力交瘁,满怀疲惫的他受到了小娘子柔情似水的招待。
片刻的温存也缓解了他忧国忧民而疲惫的内心。
他临走时对渔夫的娘子说:“日后出生的孩子拜渔夫为父,认他为渔父,等孩子长大成人后,你再告诉他,我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屈原知道小娘子目不识丁,就在竹片上写了“屈原”两个字留给她。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屈原在他的日记和作品中,都以渔父来称呼他遇到的这个渔夫。
后来,渔夫的娘子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在给这个孩子取名子的时候,她才想起屈原临走时留给她的竹片,可她左找右找却怎么也找不着了,可能早就已经被她弄丢了。
只好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卜卦测字。
算命先生问情况,渔夫娘子只好说了实情。
算命先生又问:“是否还记得那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渔夫娘子不认识字,只记得大概的笔画形状,就写了“屈字”上半节的“尸”字,写完后又连说不对,又在 “尸”字中间加了一横,变成了一个 “尹”字。
然后说:“大概就是这个字形。”算命先生说:“哦,姓尹!”于是孩子就取尹姓了。
那个孩子就是屈原在这里留下的后裔。后来这一带尹姓人家都一直把渔父和屈原两人都奉为自己的祖先。
钟离昧上岸来到这里,在渔父亭和招屈亭两亭坐了一会儿,怀念了一下他的精神导师屈原。他
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困境与屈原当时的情况相比,已经好太多了,自己应该学习他的高洁情操,永远做一个品性高洁、不随波逐流的人。
要永不放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所爱的人,为社会的正义,江湖的正道做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