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春_分卷阅读_209
炤宁想想,答应了。双亲就是江家人。这样做,大家面子上都好看,省得她嫁出去之后还要回来收拾东西——让人以为她刮娘家的地皮就太难听了。
在师庭逸那边,人们少不得说他娶了个嫁妆格外丰厚的王妃,于他也是面上增光的事。
她可不就是个实打实的小富翁么?炤宁想到这一点,眉飞色舞的。不说以前那些产业的进项源源不断地入手,单是醉仙楼的进项就很令人咋舌。
生意红火得不像样,那些雅间每日座无虚席,菜谱上的一些菜肴贵的让她都心虚,可那些官员商贾败家子就愿意吃,吃得越贵越觉得有面子。
反正醉仙楼是寻常人家不会涉足的,他们赚的也都是那些手头分外阔绰的人的银子——这样想,她便好过了不少。年节前夕,她和韩越霖以江府、韩府、燕王府、盛华堂的名义,在城里城外设了六个粥棚。说是粥棚,但是多设了人手,每日用大灶做好几样大锅菜,让潦倒不堪的乞丐、贫苦之人前去享用,年节期间也不会撤掉,让他们也能过个相对于来说好一些的年节。
韩越霖则琢磨着从庆国公那里得到的大笔银两,听闻漠北部分地区天降大雪招致灾情,第一时间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以盛华堂的名义交给朝廷安抚灾民,翌日又奉上自己手里的五万两银子。
之后,他征得炤宁同意,二人各自选出几个踏实耿直的人,带上庆国公余下的赃银远赴漠北开粥棚、搭建些敞篷供无处居住的灾民栖身。
随后,师庭逸从自己府中取出二十万两银子用来赈济灾民,炤宁也取出五万两交给大老爷,请他以江府的名义拿出去,大老爷本就有此意,又从账房支取了五万两,凑了个整数。
楚王、晋王和百官见这几个人如此,自然是不敢怠慢,纷纷忍着肉疼取出银两,以免落人口实。
盛华堂平白接受了韩越霖一个莫大的人情,明白他的心意只是体恤灾民,便从自己手里分出一笔进项,尽到自己的一份心意。
皇帝对此很是满意。因为战事之故,这两年都有些国库空虚,遇到灾情,百官表态之下,商贾也会自发地尽一份力,如此一来,便避免了国库空掉的隐患。
他当然明白,这是韩越霖、师庭逸和江家带头起的好作用,心里愈发欣慰:这些人,他一个都没看错。
有了银子便有底气,事情就好办。这一次,他只与韩越霖和师庭逸商议派谁前去赈灾。
他们有他们的考量,在他们的位置看待百官,想法肯定与帝王不同,但往往更为准确。
高处不胜寒,指的可不是帝王鲜少有朋友,而是很多时候都与尘世一切拉开了莫大的距离。隔得太远,便不容易看得清楚。
韩越霖和师庭逸给了皇帝一个意外:异口同声地推荐晋王前去。
皇帝踌躇片刻,笑着同意。
韩越霖与师庭逸走出御书房,相视一笑。
晋王是皇室中人,他去赈济灾民,朝廷面子上好看,他对付当地官员也有底气。再者,晋王因着前因,想想后果,定会不遗余力地办好差事,断不会生出贪念欺上瞒下。
有些情形之下,有瑕疵有软肋的人比刚正不阿的官员办事更得力更奏效。
晋王那边,他做了不少年头的闲散王爷,在这时候得了这个差事,除了有点儿担心自己到了漠北被冻死,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这件事情,他一定要办得圆圆满满,不辜负韩越霖、师庭逸的举荐,更不想辜负皇帝选择相信他的恩情。
哪一个男子的心里最深处,都在盼望出头之日。若是有选择,他怎么可能甘于游手好闲。以前年轻气盛,不懂进退,便使得刚一接触政务连连碰壁,灰心之下,索性消沉度日。
消沉得久了,他也想浮出水面看看新天新地。尤其还被太子当做傀儡害人,漫长的三年都提心吊胆,又有谁能不希望挣脱这种处境?
不为此,他何苦满口应下周静珊和顾鸿飞的婚事——那都是为着自己能腰杆硬一些,避免重蹈覆辙。
眼下他也清楚,韩越霖和师庭逸也是存着利用的心思,但他为此特别兴奋——人最悲哀之处,不是被利用,而是连个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接旨谢恩之后,他专程去向韩越霖、师庭逸郑重道谢,翌日便辞了妻儿,远赴漠北。
**
赈灾的事情过了几日之后,日子便到了腊月下旬。
腊月二十三便是小年,京城里已经可以时时听到爆竹声,有了过节的氛围。
对于灾情,京城里的人尽心尽力是一回事,但终归是因着不能见到灾情的险恶,便都显得有些没心没肺的,事情过去几日之后便淡忘,只顾着自己的日子。
大老爷、三老爷现在时不时地找炤宁说说话,都气哼哼地跟她说一些人是如何的花天酒地,完全把漠北那边身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抛到了脑后。兄弟两个一生气,又拿出十万两银子交出去赈济灾民——江府的产业历代积累下来,银钱颇丰,在这种时候多出些银两,也没人会疑心银子的来历。此外,他们最是关注漠北灾情的回信,每日眼巴巴地等。
炤宁对此比谁都清楚——醉仙楼的生意就没差过,官员及其儿女只是消停了几天,晋王离京当日,便有不少官员轻车简从地去醉仙楼享用佳肴,消磨时间。
在师庭逸那边,人们少不得说他娶了个嫁妆格外丰厚的王妃,于他也是面上增光的事。
她可不就是个实打实的小富翁么?炤宁想到这一点,眉飞色舞的。不说以前那些产业的进项源源不断地入手,单是醉仙楼的进项就很令人咋舌。
生意红火得不像样,那些雅间每日座无虚席,菜谱上的一些菜肴贵的让她都心虚,可那些官员商贾败家子就愿意吃,吃得越贵越觉得有面子。
反正醉仙楼是寻常人家不会涉足的,他们赚的也都是那些手头分外阔绰的人的银子——这样想,她便好过了不少。年节前夕,她和韩越霖以江府、韩府、燕王府、盛华堂的名义,在城里城外设了六个粥棚。说是粥棚,但是多设了人手,每日用大灶做好几样大锅菜,让潦倒不堪的乞丐、贫苦之人前去享用,年节期间也不会撤掉,让他们也能过个相对于来说好一些的年节。
韩越霖则琢磨着从庆国公那里得到的大笔银两,听闻漠北部分地区天降大雪招致灾情,第一时间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以盛华堂的名义交给朝廷安抚灾民,翌日又奉上自己手里的五万两银子。
之后,他征得炤宁同意,二人各自选出几个踏实耿直的人,带上庆国公余下的赃银远赴漠北开粥棚、搭建些敞篷供无处居住的灾民栖身。
随后,师庭逸从自己府中取出二十万两银子用来赈济灾民,炤宁也取出五万两交给大老爷,请他以江府的名义拿出去,大老爷本就有此意,又从账房支取了五万两,凑了个整数。
楚王、晋王和百官见这几个人如此,自然是不敢怠慢,纷纷忍着肉疼取出银两,以免落人口实。
盛华堂平白接受了韩越霖一个莫大的人情,明白他的心意只是体恤灾民,便从自己手里分出一笔进项,尽到自己的一份心意。
皇帝对此很是满意。因为战事之故,这两年都有些国库空虚,遇到灾情,百官表态之下,商贾也会自发地尽一份力,如此一来,便避免了国库空掉的隐患。
他当然明白,这是韩越霖、师庭逸和江家带头起的好作用,心里愈发欣慰:这些人,他一个都没看错。
有了银子便有底气,事情就好办。这一次,他只与韩越霖和师庭逸商议派谁前去赈灾。
他们有他们的考量,在他们的位置看待百官,想法肯定与帝王不同,但往往更为准确。
高处不胜寒,指的可不是帝王鲜少有朋友,而是很多时候都与尘世一切拉开了莫大的距离。隔得太远,便不容易看得清楚。
韩越霖和师庭逸给了皇帝一个意外:异口同声地推荐晋王前去。
皇帝踌躇片刻,笑着同意。
韩越霖与师庭逸走出御书房,相视一笑。
晋王是皇室中人,他去赈济灾民,朝廷面子上好看,他对付当地官员也有底气。再者,晋王因着前因,想想后果,定会不遗余力地办好差事,断不会生出贪念欺上瞒下。
有些情形之下,有瑕疵有软肋的人比刚正不阿的官员办事更得力更奏效。
晋王那边,他做了不少年头的闲散王爷,在这时候得了这个差事,除了有点儿担心自己到了漠北被冻死,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这件事情,他一定要办得圆圆满满,不辜负韩越霖、师庭逸的举荐,更不想辜负皇帝选择相信他的恩情。
哪一个男子的心里最深处,都在盼望出头之日。若是有选择,他怎么可能甘于游手好闲。以前年轻气盛,不懂进退,便使得刚一接触政务连连碰壁,灰心之下,索性消沉度日。
消沉得久了,他也想浮出水面看看新天新地。尤其还被太子当做傀儡害人,漫长的三年都提心吊胆,又有谁能不希望挣脱这种处境?
不为此,他何苦满口应下周静珊和顾鸿飞的婚事——那都是为着自己能腰杆硬一些,避免重蹈覆辙。
眼下他也清楚,韩越霖和师庭逸也是存着利用的心思,但他为此特别兴奋——人最悲哀之处,不是被利用,而是连个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接旨谢恩之后,他专程去向韩越霖、师庭逸郑重道谢,翌日便辞了妻儿,远赴漠北。
**
赈灾的事情过了几日之后,日子便到了腊月下旬。
腊月二十三便是小年,京城里已经可以时时听到爆竹声,有了过节的氛围。
对于灾情,京城里的人尽心尽力是一回事,但终归是因着不能见到灾情的险恶,便都显得有些没心没肺的,事情过去几日之后便淡忘,只顾着自己的日子。
大老爷、三老爷现在时不时地找炤宁说说话,都气哼哼地跟她说一些人是如何的花天酒地,完全把漠北那边身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抛到了脑后。兄弟两个一生气,又拿出十万两银子交出去赈济灾民——江府的产业历代积累下来,银钱颇丰,在这种时候多出些银两,也没人会疑心银子的来历。此外,他们最是关注漠北灾情的回信,每日眼巴巴地等。
炤宁对此比谁都清楚——醉仙楼的生意就没差过,官员及其儿女只是消停了几天,晋王离京当日,便有不少官员轻车简从地去醉仙楼享用佳肴,消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