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456.不须回军
天色漆黑如墨,月亮和星星都隐没了踪迹,天地间的一切都陷入黑暗,唯有决水水面闪着幽黑的亮光。
决水之畔,吴汉军大营。
将士们都已经安歇,白天的大战消耗了太多的元气。大军在阳泉城下决战失败,损失惨重。邓奉乘胜进兵,欲攻破吴汉军营寨,苦战半日未能成功,遂引兵退去,争战了一天的将士们才得以休息。
整个营地陷入黑暗,一座座营寨像是大片大片的坟地,圆顶的帐篷就像是密密麻麻的坟头。空气中隐隐还有大战遗留的血腥气,和不知哪个角落传来的吞声饮泣,似鬼的夜哭,摄人心魄,所有的不安、悲哀和恐惧都在夜色中蛰伏。
一片漆黑中,吴汉的大帐显得格外突出,这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不时传来压低了嗓音的语声。有十余位高级将领聚集在此,焦急地等待着大司马吴汉的消息。
医官一直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一会儿要开水,一会儿要巾帕,一会儿清理创口,将红通通的白布丢出来,上面的血迹触目惊心。
在极度不安的气氛中,有人说了一句:“这样子真有点像妇人生产呢!”随即他自己尴尬地笑了两声,以示这不过是个笑话。不过这个不合时宜的笑话显然没有得到大家的共鸣,而是遭到了所有人的厌恶,在场将领都对他怒目而视。
在这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的气氛中,时间显得格外漫长,漫长的一夜让将领们疲累不堪,简直比白天的大战还让人筋疲力尽。直到东方露出了一丝曙光,才有医官出来说道:“大司马醒了,又睡了。暂时应该没事,请诸位将军回营休息吧!”
众将都松了一口气,大司马没有死,他还活着,虽然现在起不了床,但大军的主心骨还在,这个队伍就不会垮掉。
提了一夜的心刚刚放下,疲累感潮水般袭来,诸将嘱咐着医官和侍卫,让他们一定要精心照顾大司马,让射声校尉王赏留下来传递消息,便都回营休息去了。
可是他们只合了一下眼,囫囵眯了一觉,天色已大亮,营外鼓声大作,邓奉又派兵来攻打,众将只好强打精神,拖着疲累的身体起来迎敌。
邓奉军刚刚大胜,士气如虹,杀声震天,打了大半天,在太阳过午时取得战果。他们一鼓作气突破了阳泉城南的两座前哨营寨,其中一座的守将抵挡不住,直接归降,使全军将士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军中士气已是十分低落。
外面打得紧张激烈,大帐内的吴汉却突然醒了。
一直守在身边的射声校尉王赏惊喜地道:“大司马,您可算醒了!”
吴汉的境况比较惨。
当时从马上甩下来就摔得很重,但是还可以勉强承受,最要命的是那匹膘肥体壮的战马整个压在了他的身上。巨大的压力使他断了一条腿,大概还有几条胁骨,至于有没压破什么内脏,那都无从判断,但是从他后来口吐鲜血的情况来看,体内肯定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医官甚至一度以为他再也醒不过来,昨天晚上吴汉已在鬼门关上走了几个来回,多亏他的命硬,才算是挺了过来。
根据医官的判断,如果大司马好好地静养,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恢复,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他自已身体的底子了。
吴汉睁开眼,目光涣散,茫然望着空中,王赏觉得他并没有在看自己,而是透过自己在看帐篷的顶端。
终于大司马的眼睛找到了焦点,目光停留在王赏的脸上,他问道:“外面是什么声音?”
王赏眼睛里含着泪,说道:“大司马,您不要管了,养好身子要紧。”
吴汉仿佛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依旧问道:“是敌军来了么?”
王赏垂下了头,“大司马,是邓奉军在攻打营寨。”
听到邓奉的名字,吴汉抿了抿嘴,轻轻吐出两个字:“小贼!”
他侧着头,似乎在听着外面的杀声,半晌又问道:“战况如何?”
“据说丢了两个前哨寨,邓奉攻势很猛。。。将士们都,都以为您,您。。。”
“以为我死了吗?”吴汉挤出一个冷笑,“放心,吴某没那么容易就死。。。扶我起来!”
王赏站在那儿没动,他看着几乎是支离破碎的吴汉,嗫嚅地说道:“大司马,您,您还是躺着吧!”
“这是军令!”吴汉严厉地道:“你想抗命吗?”
这句话好像耗费了他很大的力气,吴汉喘息着,咳嗽了几声,吐出一口血痰。
王赏不敢违抗,与另一个侍从一道扶起吴汉。
从躺在床上到坐起来,这个简单的动作似乎耗尽了吴汉的气力,他努力撑直了身体,因为疼痛,双手一直在瑟瑟发抖。
“披甲!”吴汉从喉咙里挤出这两个字,好像是野兽垂死的低吼。
王赏等人费了好大的力气,也只为吴汉披上了胸甲,又为他披上了一件长长的红色斗篷,以遮挡他被重重包扎的身体。
“备马!我要巡营!”
吴汉的命令不容置疑,带着一贯的强势。
建武汉大营已经历了几轮的攻击,岌岌可危,将领们都在阵地前沿督战,催促着士卒奋力拼杀。
士气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战斗状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原本属于强军的吴汉军团,此时缺的不是士兵,不是武器,甚至不是粮草,而恰恰就是士气。
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卒,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六神无主的状态,整个大军人心惶惶,军无战心。
这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昨日的大败。
吴汉军时常会打败仗。他并不是一个常胜将军,但是总能在挫折之后获得关键的胜利,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吴汉永远不会气馁,他好像永远充满力量,即便刚遭大败,他也会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以他无比的自信和昂扬的斗志激励手下继续奋战,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相信,只要有大司马在,他们终归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大司马吴汉就是全军的脊梁,全军的胆,只要有他在,大军就会充满斗志和勇气。
但是昨日吴汉重伤,全军将士眼看着他被抬进帐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即便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大司马也没有现身。因此许多人在猜测,说大司马已经死了。
吴汉生死不明,才是军无战心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胆破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垮塌了。
只有那些核心的高级将领知道真相,他们知道吴汉还在生死边缘挣扎,知道他即便能活下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战场之上,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大司马就要告别战场了。
各种流言四处传播,不安的气氛笼罩全军,将士们哪儿还有心思打仗?如果这种状态延续下去,大军崩溃是早晚的事,几个高级将领已经在私底下商量了几次,要不要现在撤回,回到寿春去修整。
但是撤军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目前的情景下,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溃败。
军队处在这种状态之中,战斗力急剧下降,在敌军的猛攻之下,到处现出漏洞,只是依靠着工事勉力支撑。
这时营中突然传出了鼓声,这是进攻的战鼓,鼓点奋进激昂,催促着将士们奋起,冲出去,向敌人发动进攻。
振威将军宋登皱着眉头道:“是谁在击鼓,怎么没有军令便随意下令出击?”
诸将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不由自主地回头望去。
忽然有人高叫道:“是大司马!”
“大司马来了!”
“他还活着,还骑着马,大司马没事!”
吴汉身披红色的披风,像往常一样在马背上坐得笔直,他的面容冷峻,神情坚定,仿佛对胜利从来没有过怀疑。
随着吴汉骑马走近,将士们从惊异到欢喜,全军将士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大司马!”
“是大司马下令进攻!”
“冲啊!”
“冲!”
士兵们打开大门,冲出营寨,万余幽州突骑旋风般地向敌军卷了过去,步卒随在后面,举着刀枪,喊杀声震天动地。
一直顺风顺水的邓奉军没有料到敌军会突然爆发,猝不及防之下节节败退,一路退回阳泉城,闭城自守。
等到日落时分,吴汉军已收复丢失的营寨,进逼阳泉城下。
吴汉骑马在营中巡视一番,下令大举进攻,打了一场胜仗,而他自己又慢慢回到大帐,这时他在马上已是摇摇欲坠,王赏等人连忙上前,将他扶下马匹,七手八脚地抬回帐内。
吴汉躺在床上,歪头吐出一口鲜血,昏死过去。
等到众将得胜回营,兴高采烈地来到大帐,见到的是这一番情景,心顿时又沉了下去。
医官上前说道:“诸位将军,大司马境况不好,很危险,再不能让他如此劳动了!”
吴汉在夜里醒了过来,立即叫众将到帐中议事,他清晰地下达命令:“振威将军宋登先期出发,为大军开路,射声校尉王赏断后,全军拔营,回寿春!”
清晨,阳泉城内。
邓奉接到斥候禀报,吴汉军有异动,邓奉立即命令全军整军备战,随时出击。
半个时辰后,确切的消息传来,吴汉军登船启程,向来路撤军了!
“昨日大胜,今日便撤军,必是营中有变。”邓奉冷笑道:“吴汉死了!”
邓奉立即下令兵分两路,一路从陆路向东,沿淮水半路袭击,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猛攻吴汉军大营。
正午时分,邓奉军攻陷城外大营,建武汉射声校尉王赏丢下数千具袍泽的尸体,率残部上了战船。吴汉大军顺流而下,疾向寿春撤军,半路又遭到两岸强弩伏击,损兵折将,但终于冲破了阻挠,一天时间就回到寿春城下。
吴汉被抬进了城中,留驻寿春的武威将军刘尚立即来拜见,吴汉这一路撑着这口气,仿佛就是要见自己的副手一面,他将符节交付与刘尚,当天夜里便伤重去世。
一直在围攻安风的楼船将军段志接到撤军的命令,立即率军东返,防守安风的荡寇将军董欣起兵追击,段志且战且走,未料在进入沘水时遭到邓奉大军伏击,激战之下溃败,军马损失大半,辎重全失,狼狈逃回芍陂。
原来邓奉在吴汉军撤走后,尽起战船,衔尾直追,在淮水与沘水交界处突然南下,拦住段志军后路,与董欣两面夹击,大败段志,无奈他们船只不足,未能全歼敌军。
这一战尽获段志军的辎重,得船只上百,军粮万石,邓奉军实力大大提升,兵威振于淮南。
邓奉军在芍陂一带出没,袭击敌军,收罗粮草,仗打得顺风顺水。
这天突然接到征东大将军夏阳的书信,请求平吴大将军回兵汝南,两军夹击岑澎,收复汝南,联通两军。
董欣道:“汝南有失,我军便没有退路,愿将军回兵,再战汝南,使我军不至孤军在此。”
“我军如此兵势,还用得着什么退路?”邓奉笑道:“向北,寿春指日可下,向南,合肥孤军无援,我等正当一鼓作气荡平淮南,建立不世之功,焉能回军,失此大好良机?”
此时的战况很是复杂,两汉相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邓奉军威逼着寿春和合肥的联络,岑彭又隔绝了夏阳与邓奉,身在合肥的刘宏和庐江的赵熹则夹在邓奉与马援中间。
邓奉不肯回军,让寿春的刘尚和刘宏、赵熹等人连成一片,自然有他的道理,至于汝南,只能靠夏阳和杨延寿苦苦支撑,或者朝廷从洛阳或南阳再派援军了。
此时刘秀因陈留战事紧张,已亲率大军抵达河内,这一天身在官署,忽觉心惊肉跳,正不舒服,忽然淮南来了战报。
刘秀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紧张地打开战报,却是刘尚所书。
刘秀拿着战报的手忽然一抖,碰翻了桌上的一碗水,他身边的讨虏将军王霸和骑都尉臧宫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却见刘秀拿起桌上的另一封奏书,书上已被水沾湿,字迹深浅不一,那正是吴汉的遗笔。
“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败军辱国,以为朝廷羞。臣不能再随侍陛下,愿陛下荡平群小,告知臣汉,则臣九泉之下,亦当瞑目。”
刘秀放下奏书,已是泪流满面,大呼道:“吴公!子颜!汝怎能弃朕而去?让朕如此伤心!”
决水之畔,吴汉军大营。
将士们都已经安歇,白天的大战消耗了太多的元气。大军在阳泉城下决战失败,损失惨重。邓奉乘胜进兵,欲攻破吴汉军营寨,苦战半日未能成功,遂引兵退去,争战了一天的将士们才得以休息。
整个营地陷入黑暗,一座座营寨像是大片大片的坟地,圆顶的帐篷就像是密密麻麻的坟头。空气中隐隐还有大战遗留的血腥气,和不知哪个角落传来的吞声饮泣,似鬼的夜哭,摄人心魄,所有的不安、悲哀和恐惧都在夜色中蛰伏。
一片漆黑中,吴汉的大帐显得格外突出,这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不时传来压低了嗓音的语声。有十余位高级将领聚集在此,焦急地等待着大司马吴汉的消息。
医官一直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一会儿要开水,一会儿要巾帕,一会儿清理创口,将红通通的白布丢出来,上面的血迹触目惊心。
在极度不安的气氛中,有人说了一句:“这样子真有点像妇人生产呢!”随即他自己尴尬地笑了两声,以示这不过是个笑话。不过这个不合时宜的笑话显然没有得到大家的共鸣,而是遭到了所有人的厌恶,在场将领都对他怒目而视。
在这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的气氛中,时间显得格外漫长,漫长的一夜让将领们疲累不堪,简直比白天的大战还让人筋疲力尽。直到东方露出了一丝曙光,才有医官出来说道:“大司马醒了,又睡了。暂时应该没事,请诸位将军回营休息吧!”
众将都松了一口气,大司马没有死,他还活着,虽然现在起不了床,但大军的主心骨还在,这个队伍就不会垮掉。
提了一夜的心刚刚放下,疲累感潮水般袭来,诸将嘱咐着医官和侍卫,让他们一定要精心照顾大司马,让射声校尉王赏留下来传递消息,便都回营休息去了。
可是他们只合了一下眼,囫囵眯了一觉,天色已大亮,营外鼓声大作,邓奉又派兵来攻打,众将只好强打精神,拖着疲累的身体起来迎敌。
邓奉军刚刚大胜,士气如虹,杀声震天,打了大半天,在太阳过午时取得战果。他们一鼓作气突破了阳泉城南的两座前哨营寨,其中一座的守将抵挡不住,直接归降,使全军将士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军中士气已是十分低落。
外面打得紧张激烈,大帐内的吴汉却突然醒了。
一直守在身边的射声校尉王赏惊喜地道:“大司马,您可算醒了!”
吴汉的境况比较惨。
当时从马上甩下来就摔得很重,但是还可以勉强承受,最要命的是那匹膘肥体壮的战马整个压在了他的身上。巨大的压力使他断了一条腿,大概还有几条胁骨,至于有没压破什么内脏,那都无从判断,但是从他后来口吐鲜血的情况来看,体内肯定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医官甚至一度以为他再也醒不过来,昨天晚上吴汉已在鬼门关上走了几个来回,多亏他的命硬,才算是挺了过来。
根据医官的判断,如果大司马好好地静养,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恢复,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他自已身体的底子了。
吴汉睁开眼,目光涣散,茫然望着空中,王赏觉得他并没有在看自己,而是透过自己在看帐篷的顶端。
终于大司马的眼睛找到了焦点,目光停留在王赏的脸上,他问道:“外面是什么声音?”
王赏眼睛里含着泪,说道:“大司马,您不要管了,养好身子要紧。”
吴汉仿佛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依旧问道:“是敌军来了么?”
王赏垂下了头,“大司马,是邓奉军在攻打营寨。”
听到邓奉的名字,吴汉抿了抿嘴,轻轻吐出两个字:“小贼!”
他侧着头,似乎在听着外面的杀声,半晌又问道:“战况如何?”
“据说丢了两个前哨寨,邓奉攻势很猛。。。将士们都,都以为您,您。。。”
“以为我死了吗?”吴汉挤出一个冷笑,“放心,吴某没那么容易就死。。。扶我起来!”
王赏站在那儿没动,他看着几乎是支离破碎的吴汉,嗫嚅地说道:“大司马,您,您还是躺着吧!”
“这是军令!”吴汉严厉地道:“你想抗命吗?”
这句话好像耗费了他很大的力气,吴汉喘息着,咳嗽了几声,吐出一口血痰。
王赏不敢违抗,与另一个侍从一道扶起吴汉。
从躺在床上到坐起来,这个简单的动作似乎耗尽了吴汉的气力,他努力撑直了身体,因为疼痛,双手一直在瑟瑟发抖。
“披甲!”吴汉从喉咙里挤出这两个字,好像是野兽垂死的低吼。
王赏等人费了好大的力气,也只为吴汉披上了胸甲,又为他披上了一件长长的红色斗篷,以遮挡他被重重包扎的身体。
“备马!我要巡营!”
吴汉的命令不容置疑,带着一贯的强势。
建武汉大营已经历了几轮的攻击,岌岌可危,将领们都在阵地前沿督战,催促着士卒奋力拼杀。
士气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战斗状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原本属于强军的吴汉军团,此时缺的不是士兵,不是武器,甚至不是粮草,而恰恰就是士气。
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卒,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六神无主的状态,整个大军人心惶惶,军无战心。
这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昨日的大败。
吴汉军时常会打败仗。他并不是一个常胜将军,但是总能在挫折之后获得关键的胜利,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吴汉永远不会气馁,他好像永远充满力量,即便刚遭大败,他也会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以他无比的自信和昂扬的斗志激励手下继续奋战,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相信,只要有大司马在,他们终归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大司马吴汉就是全军的脊梁,全军的胆,只要有他在,大军就会充满斗志和勇气。
但是昨日吴汉重伤,全军将士眼看着他被抬进帐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即便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大司马也没有现身。因此许多人在猜测,说大司马已经死了。
吴汉生死不明,才是军无战心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胆破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垮塌了。
只有那些核心的高级将领知道真相,他们知道吴汉还在生死边缘挣扎,知道他即便能活下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战场之上,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大司马就要告别战场了。
各种流言四处传播,不安的气氛笼罩全军,将士们哪儿还有心思打仗?如果这种状态延续下去,大军崩溃是早晚的事,几个高级将领已经在私底下商量了几次,要不要现在撤回,回到寿春去修整。
但是撤军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目前的情景下,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溃败。
军队处在这种状态之中,战斗力急剧下降,在敌军的猛攻之下,到处现出漏洞,只是依靠着工事勉力支撑。
这时营中突然传出了鼓声,这是进攻的战鼓,鼓点奋进激昂,催促着将士们奋起,冲出去,向敌人发动进攻。
振威将军宋登皱着眉头道:“是谁在击鼓,怎么没有军令便随意下令出击?”
诸将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不由自主地回头望去。
忽然有人高叫道:“是大司马!”
“大司马来了!”
“他还活着,还骑着马,大司马没事!”
吴汉身披红色的披风,像往常一样在马背上坐得笔直,他的面容冷峻,神情坚定,仿佛对胜利从来没有过怀疑。
随着吴汉骑马走近,将士们从惊异到欢喜,全军将士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大司马!”
“是大司马下令进攻!”
“冲啊!”
“冲!”
士兵们打开大门,冲出营寨,万余幽州突骑旋风般地向敌军卷了过去,步卒随在后面,举着刀枪,喊杀声震天动地。
一直顺风顺水的邓奉军没有料到敌军会突然爆发,猝不及防之下节节败退,一路退回阳泉城,闭城自守。
等到日落时分,吴汉军已收复丢失的营寨,进逼阳泉城下。
吴汉骑马在营中巡视一番,下令大举进攻,打了一场胜仗,而他自己又慢慢回到大帐,这时他在马上已是摇摇欲坠,王赏等人连忙上前,将他扶下马匹,七手八脚地抬回帐内。
吴汉躺在床上,歪头吐出一口鲜血,昏死过去。
等到众将得胜回营,兴高采烈地来到大帐,见到的是这一番情景,心顿时又沉了下去。
医官上前说道:“诸位将军,大司马境况不好,很危险,再不能让他如此劳动了!”
吴汉在夜里醒了过来,立即叫众将到帐中议事,他清晰地下达命令:“振威将军宋登先期出发,为大军开路,射声校尉王赏断后,全军拔营,回寿春!”
清晨,阳泉城内。
邓奉接到斥候禀报,吴汉军有异动,邓奉立即命令全军整军备战,随时出击。
半个时辰后,确切的消息传来,吴汉军登船启程,向来路撤军了!
“昨日大胜,今日便撤军,必是营中有变。”邓奉冷笑道:“吴汉死了!”
邓奉立即下令兵分两路,一路从陆路向东,沿淮水半路袭击,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猛攻吴汉军大营。
正午时分,邓奉军攻陷城外大营,建武汉射声校尉王赏丢下数千具袍泽的尸体,率残部上了战船。吴汉大军顺流而下,疾向寿春撤军,半路又遭到两岸强弩伏击,损兵折将,但终于冲破了阻挠,一天时间就回到寿春城下。
吴汉被抬进了城中,留驻寿春的武威将军刘尚立即来拜见,吴汉这一路撑着这口气,仿佛就是要见自己的副手一面,他将符节交付与刘尚,当天夜里便伤重去世。
一直在围攻安风的楼船将军段志接到撤军的命令,立即率军东返,防守安风的荡寇将军董欣起兵追击,段志且战且走,未料在进入沘水时遭到邓奉大军伏击,激战之下溃败,军马损失大半,辎重全失,狼狈逃回芍陂。
原来邓奉在吴汉军撤走后,尽起战船,衔尾直追,在淮水与沘水交界处突然南下,拦住段志军后路,与董欣两面夹击,大败段志,无奈他们船只不足,未能全歼敌军。
这一战尽获段志军的辎重,得船只上百,军粮万石,邓奉军实力大大提升,兵威振于淮南。
邓奉军在芍陂一带出没,袭击敌军,收罗粮草,仗打得顺风顺水。
这天突然接到征东大将军夏阳的书信,请求平吴大将军回兵汝南,两军夹击岑澎,收复汝南,联通两军。
董欣道:“汝南有失,我军便没有退路,愿将军回兵,再战汝南,使我军不至孤军在此。”
“我军如此兵势,还用得着什么退路?”邓奉笑道:“向北,寿春指日可下,向南,合肥孤军无援,我等正当一鼓作气荡平淮南,建立不世之功,焉能回军,失此大好良机?”
此时的战况很是复杂,两汉相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邓奉军威逼着寿春和合肥的联络,岑彭又隔绝了夏阳与邓奉,身在合肥的刘宏和庐江的赵熹则夹在邓奉与马援中间。
邓奉不肯回军,让寿春的刘尚和刘宏、赵熹等人连成一片,自然有他的道理,至于汝南,只能靠夏阳和杨延寿苦苦支撑,或者朝廷从洛阳或南阳再派援军了。
此时刘秀因陈留战事紧张,已亲率大军抵达河内,这一天身在官署,忽觉心惊肉跳,正不舒服,忽然淮南来了战报。
刘秀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紧张地打开战报,却是刘尚所书。
刘秀拿着战报的手忽然一抖,碰翻了桌上的一碗水,他身边的讨虏将军王霸和骑都尉臧宫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却见刘秀拿起桌上的另一封奏书,书上已被水沾湿,字迹深浅不一,那正是吴汉的遗笔。
“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败军辱国,以为朝廷羞。臣不能再随侍陛下,愿陛下荡平群小,告知臣汉,则臣九泉之下,亦当瞑目。”
刘秀放下奏书,已是泪流满面,大呼道:“吴公!子颜!汝怎能弃朕而去?让朕如此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