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小村女_分卷阅读_508
于是,三人笑呵呵地不急不慢地干了杯中酒,起身离开饭桌,各自回房洗漱准备休息去了。
等王利民和吴海港吃完饭,已经是深夜,王利民带着微醺,笑呵呵地过去,一手一个拎起小冬和成贵,把两个臭小子送回房睡觉。小秋和乔西也把小夏带回去,至于刘芳芳,怀着身孕的人熬不了,早就睡去了。
安静祥和的夜色尚未褪去,大多数人还在睡眠之中的时候,宋胜书老两口和王利民两口子已经起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准备去准备赶大集。
外边脚步声响,小秋就醒了,起身后,恰看到四个人准备出门,见她走出来,钟玉琴连忙过来,把小秋推回屋里,一边压低声音交待:“天儿还早着呢,你再去睡一觉去,我和你姥爷他们去棚子里看着铺排开就回来,早饭等我回来做就行,耽误不了。”
小秋那好意思让老人来回奔波,出去受累再回来做饭,连忙把做饭的活儿接过来:“姥姥别急着往回赶,我做个早饭还是没问题的,您放心吧。”
钟玉琴了解小秋的手艺,听她这么说,满心欣慰,笑着点头:“那成,你给你吴爷爷吴奶奶他们说,我们把那边安排妥当了,回来找他们一起去赶集,今儿远的近的都来赶集,比赶会还热闹呐。”
小秋答应着,王利民也笑呵呵地道:“给你吴叔说,我把那边安排妥当,就和他去收套子,让他别自己偷偷去,等等我。”
这话一出,别说小秋,连钟玉琴都笑了。
这俩大老爷们儿都儿女成行了,有时候还像个愣头小伙子,透着股孩子气。
第七百八十章
天色大亮,各个房间的门也陆陆续续打开,小秋已经做好了饭,听到她一直关注的后院有了动静,就拎了热水瓶过去,招呼吴爷爷吴奶奶洗漱。
看吴爷爷和吴奶奶气色不错,精神也比前一天好了许多,小秋心中高兴,还是关切地询问:“爷爷奶奶睡得可好?夜里冷了吗?”
宋家的老宅子当年建的时候就下了大工夫,建了火墙的,加上火炕烧的热乎,平常是不冷的,只有下半夜火熄灭了后,屋里的温度可能会降低一些。
吴奶奶笑呵呵地道:“不冷,不冷,那炕烧的热乎着呢,被窝里一直热乎乎的,我那腰酸腿疼的毛病都觉得好了许多。”
老人们阳气衰弱,很容易畏寒,特别是吴奶奶身体素来偏弱,从年轻时就有个手脚冰冷的毛病,一到冬天怎么暖不了被窝,常常是越睡越冷。偏偏她是南方人,并不习惯睡土炕,曾经还拒绝过别人的建议,却没想到,只用了一夜,她竟然有些喜欢上热烘烘的土炕了,真是舒服,早上起来手脚都特别暖和,热烘烘的,连手脚发麻发僵的感觉都减轻了许多。
小秋笑呵呵道:“土炕觉得不太干净,但黄土本身就养育万物,乃万物生存依赖的根本,加热之后,热力柔和,延续时间长,不焦不燥,长期睡着能有效地温养脾气,温固肾阳,驱寒祛湿,舒经活络……呵呵,好处可多呢。”
吴奶奶被小秋说的笑容满面,道:“我本来就有些意动,想着回去之后也修一个去,照你这么一说,那更是必须的了。”
吴爷爷舒展着筋骨从屋里走出来,笑呵呵道:“我早就要给你修一盘炕,你只说睡不惯,如今知道炕的好处了吧?”
吴奶奶回头嗔怪地瞪了吴爷爷一眼,笑道:“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嘛,我接受你的批评。”
看两位老人恩爱和谐的相处模式,小秋心中温暖,却知机地招呼一声退了出来,回前院收拾摆饭。
早饭摆布的差不多的时候,王利民和宋胜书钟玉琴转了回来,宋秀莲带着成河在集市上照看着。
王利民颇有几分自豪地笑道:“成河那小子是个利落手,有他在那边,大多数事儿都能应付过去了。”
吃过早饭,众人一起出门,几个小的围拢上来簇拥着吴奶奶和刘芳芳,王利民和吴海港也试图去搀扶吴爷爷和郑秋实,却被吴爷爷嫌弃地挥开:“我们还没老到需要人扶着。”
走在前面的吴奶奶闻声回头瞪了老头子一眼,复又笑笑,自顾跟着孩子们登车。
吴爷爷对老伴儿瞪得一眼也只做不见,招呼着老朋友郑秋实一起行动。吴海港和王利民相视一眼,笑嘻嘻地上车,由王利民带路往集市而去,路上和成江、小秋交待集市布局:“……那边就不用去了,是牲口市。杂耍和卖年货、小吃的基本都在一中南门那条街上,咱家的棚子也扎在那边……”
车子在集市边缘就不得不停下,王利民和吴海港送着老老少少一群人顺着人流而去,他们两个却没跟上,而是翻身上车,一路出县城,往南沼湖苇地去了。
不说这两个年近半百的大男孩儿,只说小秋一行老少赶集。
时间很早,不过早上七点多钟,冬天早上的七点天亮了没多会儿,平常街上人还很少的,赶上年关大集,抬眼看过去,满大街都是从四邻八乡赶来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拖男带女,很多都是全家老幼齐出动,很多两三岁的小孩儿,被大人扛在肩头,高高在上地转着眼睛看,满眼惊喜满脸笑容。
还有很多游动摊贩,也刚刚从四邻八乡赶过来,这些人中,扛着高高草把子的几种小贩特别显眼:一种是糖葫芦,一种是颜色鲜艳的卖花儿人,还有一种的靶子特别高,像桅杆一样直入半空,上边挂满了漂亮的灯笼皮……一种用竹篾子做骨架,又糊了纸(或者玻璃纸,也就是透明塑料纸)的灯笼罩。
但凡家里有孩子的人家,都会用正方形木板加铁丝制作简易的灯笼架,灯笼架底部的木板中间有一枚钉子,是插蜡烛用的,买一个灯笼罩装上,在钉子上按一截小孩手指大小的蜡烛,一个简易的手提灯笼就完成了。
每年过元宵,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就提了自己的灯笼出门,和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玩耍,常常走不了几步,跌一跤,灯笼皮就烧毁了。还有的是不小心把蜡烛晃倒,同样会把灯笼烧毁……烧毁的一般只是灯笼皮,灯笼架比较结实,能够重复使用许多年。有些家境好,又宠孩子的干脆买上两三个灯笼皮备用,烧掉再换上个新的……小冬去年的记录是一晚上就烧了仨。
那些举着草把子卖花儿的,卖的是往头上戴的花儿,据钟玉琴说,很早之前是灯草花儿,用的是灯草芯儿染色制作,如今都换成了海绵,用细铁丝扎成,最常见的就是蝴蝶和花朵。有个约定俗成的风俗,年关大集,给男孩子买鞭炮,给女孩儿买花戴。有些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哪怕是男孩儿,大人有时候也会买两朵花给戴在头上的老虎帽子上,鲜艳、活泼,别有一番情趣。
小秋几个人走着,路上就遇到了几个扛着糖葫芦、头花儿、灯笼的人脚步匆匆地过去。乔西眼睛一亮,却没忘临出门时成江的叮嘱,没敢随便行动,而是拉着成江的衣角指着草把上红彤彤令人垂涎的糖葫芦,示意。
成江无奈地笑笑,回头和几位老人打个招呼,于是一群人都站住,扬声一招呼,立刻有两个卖糖葫芦的和一个卖花儿的人扛着把子就过来了,乔西和小冬成贵立刻去看糖葫芦,刘芳芳怀着身孕也爱吃酸,四个人倒是不怕两个卖糖葫芦的抢生意了,而小秋却拉着小夏去看头花儿,看着靶标上挤挤挨挨满满登登的头花儿,小秋小夏几乎挑花了眼,最后姐妹俩一人手里挑了一把,足有二三十只,这才罢手。
第七百八十一章
小秋小夏姐妹俩转回来,直奔钟玉琴和吴奶奶。两人都是齐耳短发,发卡别在耳后,戴上花儿恰好再鬓侧,钢丝为骨的花儿,还有钢丝做的花须,颤颤巍巍,煞是好看。
刘芳芳笑呵呵地称赞:“您二位这花儿一戴,最少也年轻了十几岁,特别精神。”
三个老头儿只在一旁看,宋胜书和吴爷爷不好开口,倒是郑秋实笑呵呵道:“两位嫂子这一打扮,精气神儿都足了三分,好看!”
钟玉琴羞赧着,有些推据,还是吴奶奶大大方方拉了她一起走,一边道:“戴着好看,就戴着吧。我们老家那边儿时兴戴花儿,年纪越大的老太越爱花哨,不仅插花,还喜欢搽胭脂涂粉儿,一天不收拾都觉得没精神呢。”
说起来,钟玉琴当年也是出去上过学的,见识并不少,只是被困在乡下那小二十年,生生将种种细致讲究磨没了,人也磨糙了……竟吴奶奶这么柔声细语地一说道,她也很快想开了,只笑道:“既然这样,那就戴着,过去几十年不能讲究,也没条件讲究,如今生活好了,有了条件,咱们就重新拾起来,争取把之前亏欠的找补回来。”
吴奶奶畅快一笑,道:“这么想就对了。快看,那边又扣泥瓦当的。”
小夏笑着接话:“吴奶奶,那个叫‘泥模儿’,有三国、水浒和西游记。我西游记早就集起了……”
吴奶奶笑起来,和声问道:“那三国和水浒是不是没集齐?咱们去找找看好不好?还有小冬和成贵两个,你们都去挑,今天你们的泥模儿都算我的。”
“哎,谢谢奶奶!”小夏也不推却,欢喜地答应着道谢。
小冬和成贵也跟着道了谢,三个孩子手拉手,跑到买泥瓦当的摊子前头蹲下挑拣起来。一边挑拣,小夏还叮嘱小冬和成贵:“咱们三个一起挑,最后把重复的挑出去就行了。”
吴奶奶也来到了孩子们身后,听了这话就笑着道:“你们各人挑各人的,一人一套,重了也不怕。”
小夏回头,看着吴奶奶脸色严肃道:“不用重复买,有一块,我们回家就能自己拓印,一样的。”
泥瓦当就是用红泥雕刻人物、花卉、动物等图案,然后烧制成的圆形陶片,古代用于宫殿屋檐的装饰,后来渐渐流入民间,成为孩童的玩具。旧时候,老百姓日子大多拮据,没有太多钱给孩子购买玩具,于是孩子们自己发明了许多玩具的复制方法,泥瓦当做模具,红泥压模之后,再放在太阳下晒干,就成了一个全新的泥瓦当,只不过,自己复制的泥瓦当没经过烧制,更加脆弱,容易破碎,而且,纹路与原版的泥瓦当正好相反,原版是阳刻,则复制品就是阴纹。原版是阴刻,则复制品就类似于阳刻。
看到摆布成一大片的泥瓦当,连乔西也来了兴致,拉着小秋一起,也和三个小的一起挑拣起来。
足足过了一刻钟,三个小的才把自己需要的瓦当挑了出来,连同小秋和乔西挑的几个一起,都由吴奶奶结了账,然后将瓦当往秦戎和成江手中一放,就个个脚步轻快地继续逛过去。
等王利民和吴海港吃完饭,已经是深夜,王利民带着微醺,笑呵呵地过去,一手一个拎起小冬和成贵,把两个臭小子送回房睡觉。小秋和乔西也把小夏带回去,至于刘芳芳,怀着身孕的人熬不了,早就睡去了。
安静祥和的夜色尚未褪去,大多数人还在睡眠之中的时候,宋胜书老两口和王利民两口子已经起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准备去准备赶大集。
外边脚步声响,小秋就醒了,起身后,恰看到四个人准备出门,见她走出来,钟玉琴连忙过来,把小秋推回屋里,一边压低声音交待:“天儿还早着呢,你再去睡一觉去,我和你姥爷他们去棚子里看着铺排开就回来,早饭等我回来做就行,耽误不了。”
小秋那好意思让老人来回奔波,出去受累再回来做饭,连忙把做饭的活儿接过来:“姥姥别急着往回赶,我做个早饭还是没问题的,您放心吧。”
钟玉琴了解小秋的手艺,听她这么说,满心欣慰,笑着点头:“那成,你给你吴爷爷吴奶奶他们说,我们把那边安排妥当了,回来找他们一起去赶集,今儿远的近的都来赶集,比赶会还热闹呐。”
小秋答应着,王利民也笑呵呵地道:“给你吴叔说,我把那边安排妥当,就和他去收套子,让他别自己偷偷去,等等我。”
这话一出,别说小秋,连钟玉琴都笑了。
这俩大老爷们儿都儿女成行了,有时候还像个愣头小伙子,透着股孩子气。
第七百八十章
天色大亮,各个房间的门也陆陆续续打开,小秋已经做好了饭,听到她一直关注的后院有了动静,就拎了热水瓶过去,招呼吴爷爷吴奶奶洗漱。
看吴爷爷和吴奶奶气色不错,精神也比前一天好了许多,小秋心中高兴,还是关切地询问:“爷爷奶奶睡得可好?夜里冷了吗?”
宋家的老宅子当年建的时候就下了大工夫,建了火墙的,加上火炕烧的热乎,平常是不冷的,只有下半夜火熄灭了后,屋里的温度可能会降低一些。
吴奶奶笑呵呵地道:“不冷,不冷,那炕烧的热乎着呢,被窝里一直热乎乎的,我那腰酸腿疼的毛病都觉得好了许多。”
老人们阳气衰弱,很容易畏寒,特别是吴奶奶身体素来偏弱,从年轻时就有个手脚冰冷的毛病,一到冬天怎么暖不了被窝,常常是越睡越冷。偏偏她是南方人,并不习惯睡土炕,曾经还拒绝过别人的建议,却没想到,只用了一夜,她竟然有些喜欢上热烘烘的土炕了,真是舒服,早上起来手脚都特别暖和,热烘烘的,连手脚发麻发僵的感觉都减轻了许多。
小秋笑呵呵道:“土炕觉得不太干净,但黄土本身就养育万物,乃万物生存依赖的根本,加热之后,热力柔和,延续时间长,不焦不燥,长期睡着能有效地温养脾气,温固肾阳,驱寒祛湿,舒经活络……呵呵,好处可多呢。”
吴奶奶被小秋说的笑容满面,道:“我本来就有些意动,想着回去之后也修一个去,照你这么一说,那更是必须的了。”
吴爷爷舒展着筋骨从屋里走出来,笑呵呵道:“我早就要给你修一盘炕,你只说睡不惯,如今知道炕的好处了吧?”
吴奶奶回头嗔怪地瞪了吴爷爷一眼,笑道:“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嘛,我接受你的批评。”
看两位老人恩爱和谐的相处模式,小秋心中温暖,却知机地招呼一声退了出来,回前院收拾摆饭。
早饭摆布的差不多的时候,王利民和宋胜书钟玉琴转了回来,宋秀莲带着成河在集市上照看着。
王利民颇有几分自豪地笑道:“成河那小子是个利落手,有他在那边,大多数事儿都能应付过去了。”
吃过早饭,众人一起出门,几个小的围拢上来簇拥着吴奶奶和刘芳芳,王利民和吴海港也试图去搀扶吴爷爷和郑秋实,却被吴爷爷嫌弃地挥开:“我们还没老到需要人扶着。”
走在前面的吴奶奶闻声回头瞪了老头子一眼,复又笑笑,自顾跟着孩子们登车。
吴爷爷对老伴儿瞪得一眼也只做不见,招呼着老朋友郑秋实一起行动。吴海港和王利民相视一眼,笑嘻嘻地上车,由王利民带路往集市而去,路上和成江、小秋交待集市布局:“……那边就不用去了,是牲口市。杂耍和卖年货、小吃的基本都在一中南门那条街上,咱家的棚子也扎在那边……”
车子在集市边缘就不得不停下,王利民和吴海港送着老老少少一群人顺着人流而去,他们两个却没跟上,而是翻身上车,一路出县城,往南沼湖苇地去了。
不说这两个年近半百的大男孩儿,只说小秋一行老少赶集。
时间很早,不过早上七点多钟,冬天早上的七点天亮了没多会儿,平常街上人还很少的,赶上年关大集,抬眼看过去,满大街都是从四邻八乡赶来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拖男带女,很多都是全家老幼齐出动,很多两三岁的小孩儿,被大人扛在肩头,高高在上地转着眼睛看,满眼惊喜满脸笑容。
还有很多游动摊贩,也刚刚从四邻八乡赶过来,这些人中,扛着高高草把子的几种小贩特别显眼:一种是糖葫芦,一种是颜色鲜艳的卖花儿人,还有一种的靶子特别高,像桅杆一样直入半空,上边挂满了漂亮的灯笼皮……一种用竹篾子做骨架,又糊了纸(或者玻璃纸,也就是透明塑料纸)的灯笼罩。
但凡家里有孩子的人家,都会用正方形木板加铁丝制作简易的灯笼架,灯笼架底部的木板中间有一枚钉子,是插蜡烛用的,买一个灯笼罩装上,在钉子上按一截小孩手指大小的蜡烛,一个简易的手提灯笼就完成了。
每年过元宵,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就提了自己的灯笼出门,和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玩耍,常常走不了几步,跌一跤,灯笼皮就烧毁了。还有的是不小心把蜡烛晃倒,同样会把灯笼烧毁……烧毁的一般只是灯笼皮,灯笼架比较结实,能够重复使用许多年。有些家境好,又宠孩子的干脆买上两三个灯笼皮备用,烧掉再换上个新的……小冬去年的记录是一晚上就烧了仨。
那些举着草把子卖花儿的,卖的是往头上戴的花儿,据钟玉琴说,很早之前是灯草花儿,用的是灯草芯儿染色制作,如今都换成了海绵,用细铁丝扎成,最常见的就是蝴蝶和花朵。有个约定俗成的风俗,年关大集,给男孩子买鞭炮,给女孩儿买花戴。有些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哪怕是男孩儿,大人有时候也会买两朵花给戴在头上的老虎帽子上,鲜艳、活泼,别有一番情趣。
小秋几个人走着,路上就遇到了几个扛着糖葫芦、头花儿、灯笼的人脚步匆匆地过去。乔西眼睛一亮,却没忘临出门时成江的叮嘱,没敢随便行动,而是拉着成江的衣角指着草把上红彤彤令人垂涎的糖葫芦,示意。
成江无奈地笑笑,回头和几位老人打个招呼,于是一群人都站住,扬声一招呼,立刻有两个卖糖葫芦的和一个卖花儿的人扛着把子就过来了,乔西和小冬成贵立刻去看糖葫芦,刘芳芳怀着身孕也爱吃酸,四个人倒是不怕两个卖糖葫芦的抢生意了,而小秋却拉着小夏去看头花儿,看着靶标上挤挤挨挨满满登登的头花儿,小秋小夏几乎挑花了眼,最后姐妹俩一人手里挑了一把,足有二三十只,这才罢手。
第七百八十一章
小秋小夏姐妹俩转回来,直奔钟玉琴和吴奶奶。两人都是齐耳短发,发卡别在耳后,戴上花儿恰好再鬓侧,钢丝为骨的花儿,还有钢丝做的花须,颤颤巍巍,煞是好看。
刘芳芳笑呵呵地称赞:“您二位这花儿一戴,最少也年轻了十几岁,特别精神。”
三个老头儿只在一旁看,宋胜书和吴爷爷不好开口,倒是郑秋实笑呵呵道:“两位嫂子这一打扮,精气神儿都足了三分,好看!”
钟玉琴羞赧着,有些推据,还是吴奶奶大大方方拉了她一起走,一边道:“戴着好看,就戴着吧。我们老家那边儿时兴戴花儿,年纪越大的老太越爱花哨,不仅插花,还喜欢搽胭脂涂粉儿,一天不收拾都觉得没精神呢。”
说起来,钟玉琴当年也是出去上过学的,见识并不少,只是被困在乡下那小二十年,生生将种种细致讲究磨没了,人也磨糙了……竟吴奶奶这么柔声细语地一说道,她也很快想开了,只笑道:“既然这样,那就戴着,过去几十年不能讲究,也没条件讲究,如今生活好了,有了条件,咱们就重新拾起来,争取把之前亏欠的找补回来。”
吴奶奶畅快一笑,道:“这么想就对了。快看,那边又扣泥瓦当的。”
小夏笑着接话:“吴奶奶,那个叫‘泥模儿’,有三国、水浒和西游记。我西游记早就集起了……”
吴奶奶笑起来,和声问道:“那三国和水浒是不是没集齐?咱们去找找看好不好?还有小冬和成贵两个,你们都去挑,今天你们的泥模儿都算我的。”
“哎,谢谢奶奶!”小夏也不推却,欢喜地答应着道谢。
小冬和成贵也跟着道了谢,三个孩子手拉手,跑到买泥瓦当的摊子前头蹲下挑拣起来。一边挑拣,小夏还叮嘱小冬和成贵:“咱们三个一起挑,最后把重复的挑出去就行了。”
吴奶奶也来到了孩子们身后,听了这话就笑着道:“你们各人挑各人的,一人一套,重了也不怕。”
小夏回头,看着吴奶奶脸色严肃道:“不用重复买,有一块,我们回家就能自己拓印,一样的。”
泥瓦当就是用红泥雕刻人物、花卉、动物等图案,然后烧制成的圆形陶片,古代用于宫殿屋檐的装饰,后来渐渐流入民间,成为孩童的玩具。旧时候,老百姓日子大多拮据,没有太多钱给孩子购买玩具,于是孩子们自己发明了许多玩具的复制方法,泥瓦当做模具,红泥压模之后,再放在太阳下晒干,就成了一个全新的泥瓦当,只不过,自己复制的泥瓦当没经过烧制,更加脆弱,容易破碎,而且,纹路与原版的泥瓦当正好相反,原版是阳刻,则复制品就是阴纹。原版是阴刻,则复制品就类似于阳刻。
看到摆布成一大片的泥瓦当,连乔西也来了兴致,拉着小秋一起,也和三个小的一起挑拣起来。
足足过了一刻钟,三个小的才把自己需要的瓦当挑了出来,连同小秋和乔西挑的几个一起,都由吴奶奶结了账,然后将瓦当往秦戎和成江手中一放,就个个脚步轻快地继续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