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小村女_分卷阅读_141
  她重新欢喜起来,与宋秀程商议初六体检的事儿,约好碰面的地点时间,这才恋恋不舍地挂了电话。
  其他人没注意,宋胜书却看到儿子出门前眉头微缩,回来后,却是春风拂面,眉头舒展,也暗暗松了口气。他猜到儿子出去做啥,不过看表情,应该是确认过了。他也更加放心了。
  兄妹二人一起考上大学,特别是在被冤枉了这么些年、委屈了这么些年的宋家,又接在平反恢复工作之后,可算得是天大的喜事,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一扫心中积郁。
  王利民带了好酒,钟玉琴并秀莲秀菊姐俩一起,好好地整治了几个好菜下酒,等一家人围坐下来,宋胜书就示意宋秀程:“给你娘和姐姐妹妹都倒上酒,咱们一家人,今儿一起喝盅喜酒,也是秀程秀菊的庆功酒!”
  钟玉琴和秀莲秀菊都沾了沾唇,就搁下了酒盅。那爷儿仨却推杯换盏的喝起来,不知不觉的两瓶汾酒喝光了,宋胜书也很是带了几分酒意,王利民皮肤黑不太显,白面皮的宋秀程的脸却已经涨红起来,连脖子耳根儿都红成一片。
  “哎哟,这真是喝的不少了,行了,秀菊去把汤端上来,让他们爷仨一人喝一碗,醒醒酒,就去歇着睡一觉去!”
  王利民和宋秀程还清醒着,将老爷子扶上炕,他们两个坐在炕上说话,却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这一觉,直睡到日头偏西,宋秀程才醒过来,回头看看仍旧睡得酣沉的老爹和姐夫,笑着摇摇头,下了炕。
  看天色不早,宋秀莲就想去把丈夫叫起来,钟玉琴却笑着拦住她:“难得高兴一回,让他睡醒了再说,实在不行,就住一宿再走。”
  宋秀莲笑笑,“不是念着回家,是明天他要送小秋去省城……郑院长年前来信了,说过了年初三让把小秋送过去,人家连火车票都给买好了!”
  “去省城啊?”钟玉琴略感意外,一时感念郑秋实是真心喜欢小秋这个弟子,一时又觉得有些担心,小秋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一个人在省城留下……虽然有郑秋实照料,却还是有些不放心呐!
  宋秀莲忙劝慰她,说王利民送了小秋过去,还要住几天,联络联络省城的工厂,看能不能要几个订单回来——村子里的鸡和鸡蛋不愁卖,县里和地区就消化了。那批鹅,还有后来又孵的小鹅,也有不少了,却一直没能找到很好的销路。
  他却认定了,好好盘算盘算,鹅和鹅蛋都能挣钱,甚至不比养鸡差!
  听到这么说,钟玉琴才略略放了心。然后,自然地说起新一年孵鸡的事情来。
  宋秀莲就说,新一年想着多孵些鸡,自己喂不了的,大可卖出去,村子里如今养鸡成风,最少的人家也得养个三四十只,据说,大多数人家开春后,还都有扩大养殖规模的计划。更别说四邻八村看着三合村养鸡挣钱,也都想着跟风……
  小秋午睡了一会儿,这时就带着弟弟妹妹在炕上玩耍,一边听着炕沿上姥姥和娘、小姨说话。
  听到四围邻村的人都想着跟风养鸡,小秋心里就是一动……说实话,养殖这个生意只能做基础发展,一旦带动起村民们形成了养殖规模,那养殖的事情也就该考虑控制规模了。
  其实,单纯的种植和养殖,都是又累又不挣钱的事情,挣钱快,还是中间商。若周围村子里的养殖真的形成规模,那么,可以提醒提醒老爹,把重心转移到收购销售上来,进一步,还可以把孵化提供种苗和饲料生产销售加上……种苗销售、饲料销售、加上成品的销售……何愁不挣钱!
  不过,这些也只是小秋心里的想法,想一步步变成现实,还得找时机,慢慢给老爹提示。
  大概晌午喝的酒没有醉的太厉害,宋秀程醒了之后,王利民也很快起来了。
  怕天黑了路不好走,王利民喝了杯茶醒了醒神,小秋一家就辞别姥姥小舅小姨,赶着车回了家。小秋姥爷却是醉狠了,他们走,宋胜书都不知道。
  第二百一十三章
  正月初三,王利民带着小秋离家,先骑车子到县城,把车子放在宋秀程的宿舍里,然后坐了汽车去地区。从地区再换乘汽车去大店市,到了大店市,才能坐火车去省城。
  这一路折腾、颠簸,小秋跟着老爹晃荡到省城的时候已经是正月初四晌午了。爷俩晃得头晕脑胀地走出火车站,就看见火车站广场上人流稀疏,偶尔有汽车从广场前头经过,没有成群的出租车,也没有如水的车辆……放眼望去,骑自行车的人不少,但更多的是步行。
  这种情况,两个人想打车也没处打,于是只好拿着郑秋实写来的信,向路人询问公交车站牌,然后,倒了两次公交车,临近黄昏,王家父女俩终于来到了省中医院的大门口。
  郑秋实平反后,他原来的房子也落实回来了,是一套六几年的小套单元楼,两居室加一个小门厅,大概只有五十来个平房。
  两间房子,一间书房,除了一张单人床外,其他空间几乎都被书籍堆满了。另一间屋子是一张双人床,郑秋实主动睡了书房,把小秋安排在大床房间。至于王利民,就在门厅里打了个地铺。
  第二天一早,小秋早早醒了,看书房的门还关着,自家老爹在门厅的地铺上也睡得沉沉的,显然是长途坐车折腾,把他累坏了。
  小秋也没洗脸惊动,只简单梳了个马尾,拿毛巾擦了把脸,就出了门。
  昨天她坐公交车过来的时候,看见街上有不少饭店,小吃铺子也有,不过,大都写着‘国营’字样。她就想着早起去看看,除了饭店小吃店,有没有私人小贩摆摊……当然,也能顺便带点儿早点回来。
  郑秋实住的这栋楼在医院后边的宿舍区,与医院的门诊病房中间有一道墙隔开,平常只开着一扇小门,供医院的职工们出入。
  按照上一世的常识,医院附近一般都会伴生小吃街,于是,小秋出了宿舍楼就往医院后门走。一出门,她就看见一个五十几岁的大妈一手拎着个菜篮子,另一只手拎着一只暖壶,她微微一笑,迎了上去。
  果然,她没猜错,大妈就是买早餐回来的,菜篮子里装的是油条,暖壶里装的是热豆浆。
  经大妈指点,小秋绕了个小弯儿,就找到了卖油条的地方,却是个国营的饭店,兼卖早餐。走进去,店面与县城的红旗饭店大同小异,简陋的大堂摆着四五套木质桌椅,窗口打饭……旁边一个小窗口是交钱开票的地方。
  她看了看,除了油条豆浆,还有豆腐脑和甜沫儿,前三样几乎各地都有,甜沫儿却是省城j市的特色小食,是一种加了各种调料的面粥,一般有花生、红豆、面筋、粉条、时蔬等,主料则是玉米面或者小米面。
  小秋看了看那一大锅咕嘟着冒着泡儿的甜沫儿,色泽金黄,热气飘逸,带出浓郁的香味儿直扑鼻子,惹得她下意识地吞了口口水。
  卖早餐的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大叔,看着小秋的模样很有趣,爽朗笑道:“丫头,想吃甜沫儿得先去那边那个窗口开票,开了票就能过来打甜沫儿了。”
  小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讪笑着道了谢,开票拿早餐,匆匆走出了早餐店。
  街上的人多了些,却都是出门上班上学的,街道两旁寥落清净,没有商店,也没有摊贩……好吧,是她想太多了,印象中,当年有一篇报道,是关于郊区农民进京卖菜的事情。农民进城卖菜都能当新闻报道,可见还是新鲜事儿……那事儿好像是81还是82年了。如今刚进78年,还有好几年呢!
  想明白之后,小秋就收起种种不现实的想头,乖乖地开始跟着郑秋实学习。学习的方式与在泰平卫生院的时候差不多,仍旧是郑秋实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看诊、去看着抓药、炮药,甚至亲自看着煎药……但很快,小秋也发现了不同,即便郑秋实回到省中医院后,也不像泰平卫生院那般随便自在了。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悠闲随意,大地方有大地方的信息、科研条件优势……真是各有利弊,本就两难全啊!
  王利民把小秋交给郑秋实之后,就去联络省城的工厂、单位,他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把鸡蛋卖到省城来,不过想着,能了解了解情况也好,鸡蛋没法卖过来,能卖别的也行啊!
  这一联系,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新买卖。j市油厂主产花生油,常年大量收购花生,王利民算了一下,价格比往镇上的收购站送贵了不少,若是收花生送省城送,除去运费和损耗,竟然还有利润可赚。
  三合村,乃至泰平公社和相邻的义和公社、柳河公社,都是老黄河故道,土壤以砂壤土质为主。沙壤土不利于水肥保持,不如红壤土肥沃,但却很适合种植地生经济作物,比如花生、地瓜、山药等等。只不过,村里的人种地的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所以种的也是麦子和玉米为主。花生地瓜都有种,却只是补充的,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有限。
  若是能够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再收购了往省城送……一斤里赚两分,一万斤也能有二百。油厂敞开的收,几万斤、几十万斤……那就是许许多多个二百!
  原本,油厂的花生也是需要调拨的,都是国家的供销系统收购了,再统一分派计划,然后调拨。这样一来,油厂是年年吃不饱,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机器都开不全,产量提不上去……
  王利民来到时候也是巧了,刚刚有一名比较年轻的新厂长上任,准备做出一番成绩来,碰上王利民以大队的名义过来联系,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就把他叫到厂长办公室问了问。
  王利民也没敢大包大揽地说一定能送多少来,他对自己村的花生产量有数,对周边村子的情况也有个大概了解。
  第二百一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