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娇女迎春_分卷阅读_13
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王仁对外面的事情是一知半解,可他对内宅的事儿是门儿清。王仁跟贾琏的年纪差不多,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妹妹是什么性子,别的不说,就是王熙凤那种踩着丈夫往上爬的德行,王仁就看不上。
当然,王夫人对贾琏采用的捧杀的手段王仁也是看在眼里的,甚至可以说,在贾琰横空出世之前,王仁对贾琏是抱着同病相怜甚至还有几分怜悯在里头的。因为王夫人对贾琏采用了捧杀的手段而贾琏却一点都没有看出来,就是结婚了还捧着王夫人的臭脚,对比之下,他王仁可是对他婶娘王子腾夫人的手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从来没有把王子腾夫人当成自己亲娘一般看待。
这也是这两年来王仁在贾琏跟前的优越感的由来。
可另一方面,王仁也是羡慕贾琏的。至少贾琏还有亲爹,还有一个好妹妹。
更重要的是,这个妹妹不但脑子清楚,还知道为家里打算。不像自己的妹子王熙凤,连是非好歹都不知道,结婚了都不知道孝顺自己的正经公公婆婆,却跟一心想吞并掉他们大房的好姑妈混在一起。
王仁都不知道自己的妹子的心眼儿到底是长到哪里去了,跟人家贾琏的妹子根本就没法比。
王仁坚信,只要自己娶了贾琰,只要自己发誓好好对贾琰,就是面子上吃点亏,贾琰也会向着他这个丈夫,他们的小日子也会过得红红火火。王仁甚至已经准备好像那些书香门第的人家学习结婚以后不纳二色不要通房侍妾、结婚之后拿自己的私房捐个不大不小的官了。
可王子腾的话硬生生地打破了他的美梦。
王仁如何不恨王子腾?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写到这一章的时候,蠢作者忍不住脑补:为了王家、为了前程,王子腾忍不住杀了哥哥王子胜,而王子胜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就给王子腾下了药,让王子腾绝育了,以此来保证自己儿子王仁的权益。
嗯,没毛病。
第22章
王子腾不知道自己的侄儿心里已经恨上他了,他还在琢磨着等出了元月就把侄儿塞到京营里面磨磨性子却始终没有想到就王仁的婚事跟王仁好好谈一谈。
不,应该说这个世界便是如此,盲婚哑嫁。跟哪怕王仁的亲生父母早就没了,只要有王子腾这个叔父在,他的婚事就轮不到他自己操心。
不说王家的这些纷纷扰扰,回过头来看贾家。如果说小年到年三十这天更像是公事,不是按照规矩进宫磕头(服丧另说)就是按照程序祭拜列祖列宗,没个好体格好体力还真撑不下来。可谁家的祭祖都是大事,跟探春贾环这种庶出的还没有祭祖的资格呢,甚至在很多朝代都有“没有资格进祠堂就不是家庭的正式成员”这种不成文的规定。
而年后则是一系列地拜会亲友,其中年初二更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对于贾家来说,贾敏这一辈的四个出嫁的姑太太都已经去世了,下面的一辈的四个姑娘,除了进宫做了女史的贾元春,其他三个都还小。至于荣国府这边的太太奶奶们,邢夫人的娘家远在南面根本就回不去,李纨早就跟娘家断了往来,因此跟去年一样,需要回娘家的人,也无非是王夫人和王熙凤两个王家女而已。
王夫人和王熙凤两个要回娘家,作为她们的夫婿和儿女,自然也要跟她们一起去王家。也就是说,贾政贾琏连带贾宝玉和探春四个都要去王家,使得荣国府里除贾母之外就剩下了贾赦邢夫人并贾琰贾琮外加李纨贾兰贾环几个主子而已,就连惜春都回宁国府跟父亲团聚去了,更别说贾环平日里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贾母跟前。
打老义忠亲王坏事儿的时候起,贾母就对贾赦淡淡的,哪怕贾赦就是坐在她面前,她也没什么话说。因此贾母只让贾赦在外面给她磕了一个头就打发贾赦去了前面,却把邢夫人和贾琰都留了下来。
可贾母跟邢夫人也没有什么话好说的,谁让邢夫人笨嘴笨舌还特别小家子气。因此,不过没了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四个人,贾母跟前就跟没了人一般。
贾母就道:“不如就把林丫头也叫来一起乐呵乐呵。”
贾琰微一沉吟,笑道:“还是老太太记挂着林妹妹。可不是这话,打林妹妹来了我们家,就距离姑妈的百日不远了。林妹妹为姑妈守孝竟是一日都不得闲。乘着年下,的确很该让林妹妹出来松快松快。”说着,又好像想起了什么一般,笑道:“也亏得宝玉今儿个去王家了,若是宝玉今天也在,我断断是不敢说这话的。宝玉那个人来疯,但凡见到个漂亮的姐姐妹妹就走不了路。林妹妹又是那样的人品,我跟三妹妹加起来都比不上她,若是她让宝玉给冲撞了,父亲第一个饶不了我去。”
贾母说着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这丫头,又在帮你林妹妹说话,希望我回头早些放人是不是?”
“还是老太太英明。孙女儿这点算盘哪里瞒得过您的法眼?”
贾母算是看出来了,不止她想着把林黛玉配了贾宝玉,就是贾赦也盘算着亲上加亲让他的小儿子贾琮配了林黛玉呢。要不,贾琰又岂会是这般反应?
贾母可是看得真真儿的呢:这个孙女儿也是无利不起早的。
作为林黛玉的外祖母,看到自己的外孙女儿这么受欢迎,贾母自然高兴。可在高兴之余她也有几分不满。
这不满有二,其一自然是因为王夫人。贾母就是不明白王夫人有什么资格嫌弃林黛玉的。林黛玉哪里不好了?有个探花出身的父亲,本身就是林家的独女。看林如海的模样也没有续娶的打算。如果将来林家一直没有儿子,那林家的财产、林如海的余荫,还不都是贾宝玉的?
贾母不是蠢货,她很清楚,衔玉而生、有大来历这种话是多么地招人眼。如果不是王夫人乘她不备忽然来了这么一招,贾宝玉也不致于至今都没有个正经大名。
看贾赦的儿子就知道了,贾琏贾琮,琏和琮都是礼器。还有宁国府的贾珍以及王夫人的儿子贾珠,甚至就连贾环,都是单字的名儿。还有贾琰这个丫头,琰还是文武百官上朝是用来记事儿的玉质笏板的一种呢!
可贾宝玉呢?宝玉这两个字算什么正经名字?!
贾母的另一层不满,自然是冲着贾赦去的。在她看来,这个儿子既然是贾演夫妇和贾代善一手教养出来的嫡长子,就应该记得嫡长子的责任。老义忠亲王坏了事儿,贾赦就应该跟着沉寂下去把一切机会让给贾政!只有这样,太上皇才不会记恨贾家!当今才不会清算贾家!
当初太上皇对老义忠亲王是如何的恩宠,贾母记得清清楚楚,要不是因为太上皇对老义忠亲王的恩宠,贾母又何至于这样逼迫自己的亲儿子?别的不说,就说贾家姻亲、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就是因为壮士断腕舍了王子胜,这才有了王子腾的崛起。
在贾母看来,如果她是个狠心肠的,她就该学王家老爷子直接断送了自己的长子和长媳,可就是因为她舍不得贾赦这个十月怀胎的亲生儿子,这才让贾政受了牵连,在工部一坐冷板凳就是这么多年还背了无能的名头!更连累了她苦心栽培出来的孙子贾珠!
不说这里头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也不说这里面有多少事情是有真凭实据的、多少事情是贾母臆测的,可在贾母的心中,她已经竭尽所能、百般周全了。
在贾母看来,就因为她想保住贾赦的命,所以贾政才受了那么多委屈,还赔上了贾珠,所以她才会更偏向贾政并且一心认定贾赦应该给贾政补偿。之前的红薯一事更是如此,如果当初把红薯报上去的是贾政,那结果就不是贾家多出一个户部员外郎(指贾琏出任户部员外郎),而是至少能让贾政再往上升一升,去外面做个知府什么的。只要贾政再往上升一升,弄个实职,就是贾琏要做官也能够借到力——横竖贾宝玉还小,等他科举、出仕还不知道要多少年呢。这期间贾家多余的资源还不是便宜了贾琏?——就是宫里的贾元春也借机能够成为宫妃,说不定还能早一步生下小皇子呢!
贾母坚信,这是对贾家最好的选择:让贾政这边先起来,然后带动整个贾家,只不过贾赦肯定是不能出来招人眼的——这也是为什么贾母把邢夫人拘在荣国府里、让王夫人代表荣国府应酬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这红薯的事儿,贾母虽然表面上高兴,高兴之余却非常郁闷。这么大的功劳,却只给贾家带来这么一点好处,贾母心里也沤得慌。
在贾母看来,如果当初这功劳是算到贾政的头上,就凭贾家和王家的势力,绝对能够把贾政塞到知府的位置上——没看见那个贾雨村借着他们两家的力蹦跶到应天知府的位置上去了吗?——贾政外放做知府,把贾琏也带去,在幕僚的位置上呆两年,顺便给贾政做个副手,等贾政下面的州府有空缺了,就把贾琏塞进去。
这都是官场上很寻常的事儿。
可现在呢?贾政依旧在工部坐冷板凳,贾琏每天在户部苦哈哈地做着书吏的活计,累个半死功劳还要分别人一半!
贾母不爽着呢。
如果贾琰知道贾母心中是这么个想法的话,绝对会翻白眼:
官场比职场残酷多了,职场之中只要你有真本事,就是这里不留爷另有留爷处。可官场上呢?就是贾琰这种对官场一知半解的人都知道,官场上最重要的要求不是你有本事会做事,而是你必须会做人、能做人。能够爬到官场上层或者是一把手的位置上的家伙,就是不能说做人这门学问上的艺术家,也是把做人两个字玩出花儿来的人|精!
就冲着贾政掩耳盗铃住在荣禧堂里面的行为,他会是这块料?与其让贾政白白地浪费了家里的资源,还不如把机会让给更年轻也更灵活的贾琏呢!
贾琰见贾母似乎是在出神,眼珠子转了转,忽然道:“老太太,今儿个难得,不如让大嫂子把兰儿抱过来,再让环儿上来给老太太磕个头可好?再怎么说也是过年呢。这一年到头的,很该让环儿给老太太磕个头。他毕竟也是二叔的儿子。”
贾琰都这么说了,贾母自然不会不允。
贾环也是贾母的亲孙子,既然来给贾母磕头,贾母也不致于那么吝啬,什么东西都不给。当然,以贾环的身份,贾母也不会给他什么好东西。不过是让鸳鸯用簇新的荷包包了一包金锞子充作压岁钱也就是了。
看到贾母拿出的沉甸甸的荷包,邢夫人的脸色就变了。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写古代背景的小说的作者都喜欢把簪缨之家和书香门第连用,表示主角出身不凡,实际上,簪缨之家指的是武将之家,簪缨说的缨其实就是武将头盔上红缨,簪缨之族往往是用来形容跟贾家这样军伍起家的人家,而这种人家,往往都是靠军功起家,在很多朝代都是暴发户、没规矩、不讲究的代名词!因为在中国古代,军人是贱籍,寻常百姓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不会从军的。而且那个时代,军人大多是文盲。如果是文人,在明清那个背景之下,基本上除了被皇帝发配到边关,一般是不会从军的。
在很多中央集权的朝代,君王格外忌讳那种能文能武、出能为将入能为相的臣子,因为曹操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大多数朝代,武将跟文臣之间可谓是泾渭分明。
也就是说,写古代背景的时候,用了簪缨这两个字之后就不方便用书香门第了,书香门第往往是跟耕读传家连用的。
第23章
邢夫人会控制不住脸色,自然是因为她囊中羞涩:本来邢夫人出身就不是很高——至少她的父母无论是在品级还是跟脚都是比不上贾家的——又是少年父母双亡,下面的弟弟妹妹都是依靠着她长大。这样的邢夫人陪嫁再多,放在外头也许还看得过去,可她偏偏嫁到了贾家,跟她做对照组的还是王夫人这个妯娌,不久之后继子又给她娶了王熙凤这个儿媳妇。
这京里谁不知道,王熙凤祖父的那一辈在南面替皇家管着外藩进贡并打理海塘等事,就是最是豪奢不过的。别说是一般人家,就是那些皇子皇孙们都看着眼热,要不然,又怎么会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样的话呢?
有这样的妯娌和儿媳妇在,可不显得邢夫人寒酸、拿不出手了吗?
再者,邢夫人虽然嫁给了贾赦,顶着一等将军的名头,可这荣国府的管家权却在王夫人王熙凤的手上,王夫人的开销可以用荣国府的公账平掉,可邢夫人的开销,如果超过了她的份例就只能自掏腰包,王夫人的月例年例是净入,邢夫人的月例年例却包含了她的日常用度。
因此,虽然表面上跟王夫人一般是太太,可邢夫人手里的余钱还真的不多。要她这会儿拿出两三包的金子来给贾环贾兰几个做压岁钱,对于她来说,还是相当重手的。
这贾环一个,贾兰一个,邢夫人又不是贾母私房无数也不是王夫人管着荣国府可以用荣国府的开销支应自己的开支。她终究只是个没有亲儿亲女、不得宠爱又需要大量金钱傍身养老的寻常內宅妇人罢了。若是这一年两年的就算了,若是年年都给,这一年一年地累积起来,叫邢夫人哪里不肉痛的?
按照贾家的规矩,银锞子那是打赏下面的有些体面的丫头婆子使唤的,过年给贾兰贾环这种小爷必须是金锞子,而且还不能用一个两个就打发了,怎么也该是一打,也就是十二个金锞子算一荷包。一个金锞子最少也是一两,十二个就是十二两,再算上金银价比,叫邢夫人如何不肉痛?
如果邢夫人有自己的亲骨肉也就算了,这有进有出的,邢夫人还好受些,可这只出不进的,邢夫人哪里会舒坦的。
不过,邢夫人显然是多虑了,贾琰既然会这么安排,自然是已经准备周全。
只见王善保家的早捧了一个托盘上来,看上去也是满满的三个荷包,分别是给贾琮贾环和贾兰的,只是比贾母的略小些。邢夫人的眼尖,早就看到了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金锞子。
邢夫人连忙去看王善保家的,却见王善保家的微笑着给自己一个眼神,方才知道是贾琰的安排。
邢夫人知道贾琰是个有钱的:不说贾赦这些日子以来的贴补,也不说贾琰那算不了几个钱还早就交到了公中的俸银禄米,就说贾琰的那个皇庄,那可是真正的大进项!每年妥妥的三五千银子!就是现在拿出这两包金锞子来,也不过是把贾琰的那份年例给贴进去罢了。
这样一想,邢夫人心里好受很多。
邢夫人不会跟王夫人那样,算计着贾琰的钱——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底气——邢夫人会做的,就是牢牢地看住自己的那份钱罢了。
如今既然是贾琰主动为她准备的,她也乐得收下这个人情回头跟贾琰母慈女孝:
“收下吧。给你们压岁的。”
就跟那句话说的那样,贾家上上下下都长着一对富贵眼、捞钱手,整个贾家除了那几个年轻姑娘是干净的——大约跟她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有很大关系——其余的人个个都盯着钱!
邢夫人的性子,无论是贾母还是李纨都清清楚楚,别说邢夫人刚刚领了年例出得起这个钱,就冲着邢夫人的性子和一惯的行事风格,邢夫人也不可能拿出钱来凑这个热闹。所以,给这三荷包金锞子绝对是贾琰出的。
这么浅显的时期,贾母看得出来,李纨当然也看得出来。
在金钱上,贾家很多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李纨可是一眼就看出了贾母给的荷包里面约摸是二十个金锞子,而邢夫人(也就是贾琰准备的)给的荷包里面大约的十二个(蠢作者乱入:看刘姥姥就知道,到了后期,盖了大观园还被宫里的太监们当成提款机贾家已经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之后贾母王夫人随手给刘姥姥的银钱还有那么多银子,那么,现在财务状况尚好的情况下,面对的又是自己的亲孙子,贾母就不可能太吝啬,当然,贾母都不吝啬了,在表面上,作为贾母的儿媳妇,邢夫人也要跟着贾母行事。)。
虽然今天自己儿子额外收入三十余两金子,约合五百两银子,可贾环跟贾兰拿一样的压岁钱,李纨就不高兴。更别说李纨的陪嫁里面可没有庄子铺子——大多数人家家里的庄子铺子都是留给儿子的,跟李家这样的人家绝对不会拿来给女儿做陪嫁——没有庄子铺子自然就没有收益,可李纨早就听说,贾琰在皇庄上的收益足够好几千银子!就是贾珠在世的时候,他们夫妻俩全年的收益也没有这么多!
因此,即便明知道邢夫人的那份是贾琰帮忙出的情况下,李纨还是没忍住:
“老太太跟太太都给了,你这个做姐姐和姑姑的,是不是也该意思一下?”
给压岁钱这种事儿,一般都是长辈给小辈,而且还没有成家的长辈是不用给的。就跟贾琰这样,她才多大?十一岁。别说是别人家里,就是在贾家,她也是个收压岁钱的。哪怕她自己要说给弟弟侄儿压岁钱,最后也是长辈替她出,断没有跟李纨这样开口让她出的。
李纨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别说是邢夫人,就是跟着贾琰的温奉仪也忍不住瞪大眼睛看了她一眼:她说的这句话出格了,跟她的人设不符。
贾琰笑道:“还用嫂子说。我早就让人去京里的三余斋订做了一套专门给小孩子用的随身笔墨。那笔是特制的,就这么长这么粗,砚台也是小小的,用这么大的藤编盒子装着,正好放进荷包里面。听说,这是京里今年最流行的给刚启蒙的孩子使唤的文房。对了,还有正楷和小楷的三字经描红布。我想,兰儿和环儿正是启蒙的时候呢,应该用得上。只求嫂子不嫌简薄就好。”
都说李纨是个贤惠的,可原著里李纨领着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去跟王熙凤要钱的时候,她对王熙凤的嫉妒可是赤|裸|裸的,还当着大观园里众女孩子的面喷了王熙凤一头一脸。贾琰着实想不通,李纨有什么资格嫉妒这个的:那是荣国府,贾赦才是荣国府的正经爵爷,作为贾赦的儿子儿媳妇,贾琏王熙凤管着荣国府上上下下的事儿不是顺理成章的吗?就连贾政王夫人也不过是借着贾母的光住在荣国府里罢了,李纨有什么资格肖想荣国府的管家大权?
现在也是。
别以为贾琰看不出来,现在李纨对她的嫉妒,贾琰可是看得明明白白的。如果可以,贾琰真的很想问问李纨:什么意思?族里守寡的媳妇领多少份例是有现成的规矩的,你有本事直接就挑上族规啊!要不,你也弄个利国利民的白薯紫薯双季稻来让皇家也封你个什么夫人不就完了?自己没本事也没这个胆量,冲她这个才十一岁的堂房小姑子发什么酸?难道是我这个才十一岁的又不是宗族嫡支的小女孩儿还能拦着族里不给你年例?你得的既然是你该得的,不多又不少,那你还嫉妒个什么劲儿?若是觉得在贾家受了大委屈、待不下去,你改嫁得了!
只不过李纨虽然已经表现出了她的嫉妒却没有跟原著里喷王熙凤一样喷贾琰,再加上贾琰是个姑娘家,腼腆是本分,不好跟堂房的嫂子吵,不然,贾琰肯定当场发作。
心里虽气,可这表面上还是要端庄得体:
“我原想着,回头让人给环儿和兰儿送去呢,嫂子这么一说,少不得现在就拿出来。”
贾琰自然不会忘记贾琮的那份,不过,这种东西对于贾琮来说终究跟玩具差不了多少,因为贾赦早就为贾琮准备了全套趁手的文房四宝,根本就不需要贾琰来|操|这个心。
邢夫人也反应过来了,笑道:“二丫头到底是老太太跟前教养了几年的。我记得当初大丫头在家的也是如此,对宝玉的事儿事事上心,就是给宝玉启蒙一事也是亲力亲为。我们二丫头比不得大丫头在读书上的天分,可对弟弟对侄儿的心却是跟大丫头一样的。”
银子邢夫人没有,可这现成的好话却不要钱。以前邢夫人是没有底气也没有人帮她做脸,因此就是这现成的好话她也说不出口。哪里跟现在这样,几十两金子别人都帮她出了,她当然也十分可以给这个人说说好话,帮着在贾母面前刷刷好感度。
便宜母女么,不就是这样的?
贾母听说,立刻就舒服了。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同人小说里面,在金银价对比的时候很喜欢用十进制,也就是一两金子换十两银子。不过本人不大喜欢。因为中国的重量单位可不是十进制的,而是十六进制。而且,按照黄金和白银的购买力,在不同时期差别也是很大的。
因此,在本人的红楼文里面,黄金和白银的官价一般采取十六进制,也就是说一两黄金兑换一斤白银,而一斤白银是十六两,更简单的说,就是一两黄金兑换十六两白银。当然,民间实际成交价格肯定会跟官价会有区别的。
另外,大约是本人看书的角度有点问题,在本人看来,原著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说钱钱钱!除了那些诗词,原著里很多事情都是跟钱相关的。就是不知道有几位书友跟我有相同的感受。
当然,王夫人对贾琏采用的捧杀的手段王仁也是看在眼里的,甚至可以说,在贾琰横空出世之前,王仁对贾琏是抱着同病相怜甚至还有几分怜悯在里头的。因为王夫人对贾琏采用了捧杀的手段而贾琏却一点都没有看出来,就是结婚了还捧着王夫人的臭脚,对比之下,他王仁可是对他婶娘王子腾夫人的手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从来没有把王子腾夫人当成自己亲娘一般看待。
这也是这两年来王仁在贾琏跟前的优越感的由来。
可另一方面,王仁也是羡慕贾琏的。至少贾琏还有亲爹,还有一个好妹妹。
更重要的是,这个妹妹不但脑子清楚,还知道为家里打算。不像自己的妹子王熙凤,连是非好歹都不知道,结婚了都不知道孝顺自己的正经公公婆婆,却跟一心想吞并掉他们大房的好姑妈混在一起。
王仁都不知道自己的妹子的心眼儿到底是长到哪里去了,跟人家贾琏的妹子根本就没法比。
王仁坚信,只要自己娶了贾琰,只要自己发誓好好对贾琰,就是面子上吃点亏,贾琰也会向着他这个丈夫,他们的小日子也会过得红红火火。王仁甚至已经准备好像那些书香门第的人家学习结婚以后不纳二色不要通房侍妾、结婚之后拿自己的私房捐个不大不小的官了。
可王子腾的话硬生生地打破了他的美梦。
王仁如何不恨王子腾?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写到这一章的时候,蠢作者忍不住脑补:为了王家、为了前程,王子腾忍不住杀了哥哥王子胜,而王子胜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就给王子腾下了药,让王子腾绝育了,以此来保证自己儿子王仁的权益。
嗯,没毛病。
第22章
王子腾不知道自己的侄儿心里已经恨上他了,他还在琢磨着等出了元月就把侄儿塞到京营里面磨磨性子却始终没有想到就王仁的婚事跟王仁好好谈一谈。
不,应该说这个世界便是如此,盲婚哑嫁。跟哪怕王仁的亲生父母早就没了,只要有王子腾这个叔父在,他的婚事就轮不到他自己操心。
不说王家的这些纷纷扰扰,回过头来看贾家。如果说小年到年三十这天更像是公事,不是按照规矩进宫磕头(服丧另说)就是按照程序祭拜列祖列宗,没个好体格好体力还真撑不下来。可谁家的祭祖都是大事,跟探春贾环这种庶出的还没有祭祖的资格呢,甚至在很多朝代都有“没有资格进祠堂就不是家庭的正式成员”这种不成文的规定。
而年后则是一系列地拜会亲友,其中年初二更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对于贾家来说,贾敏这一辈的四个出嫁的姑太太都已经去世了,下面的一辈的四个姑娘,除了进宫做了女史的贾元春,其他三个都还小。至于荣国府这边的太太奶奶们,邢夫人的娘家远在南面根本就回不去,李纨早就跟娘家断了往来,因此跟去年一样,需要回娘家的人,也无非是王夫人和王熙凤两个王家女而已。
王夫人和王熙凤两个要回娘家,作为她们的夫婿和儿女,自然也要跟她们一起去王家。也就是说,贾政贾琏连带贾宝玉和探春四个都要去王家,使得荣国府里除贾母之外就剩下了贾赦邢夫人并贾琰贾琮外加李纨贾兰贾环几个主子而已,就连惜春都回宁国府跟父亲团聚去了,更别说贾环平日里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贾母跟前。
打老义忠亲王坏事儿的时候起,贾母就对贾赦淡淡的,哪怕贾赦就是坐在她面前,她也没什么话说。因此贾母只让贾赦在外面给她磕了一个头就打发贾赦去了前面,却把邢夫人和贾琰都留了下来。
可贾母跟邢夫人也没有什么话好说的,谁让邢夫人笨嘴笨舌还特别小家子气。因此,不过没了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四个人,贾母跟前就跟没了人一般。
贾母就道:“不如就把林丫头也叫来一起乐呵乐呵。”
贾琰微一沉吟,笑道:“还是老太太记挂着林妹妹。可不是这话,打林妹妹来了我们家,就距离姑妈的百日不远了。林妹妹为姑妈守孝竟是一日都不得闲。乘着年下,的确很该让林妹妹出来松快松快。”说着,又好像想起了什么一般,笑道:“也亏得宝玉今儿个去王家了,若是宝玉今天也在,我断断是不敢说这话的。宝玉那个人来疯,但凡见到个漂亮的姐姐妹妹就走不了路。林妹妹又是那样的人品,我跟三妹妹加起来都比不上她,若是她让宝玉给冲撞了,父亲第一个饶不了我去。”
贾母说着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这丫头,又在帮你林妹妹说话,希望我回头早些放人是不是?”
“还是老太太英明。孙女儿这点算盘哪里瞒得过您的法眼?”
贾母算是看出来了,不止她想着把林黛玉配了贾宝玉,就是贾赦也盘算着亲上加亲让他的小儿子贾琮配了林黛玉呢。要不,贾琰又岂会是这般反应?
贾母可是看得真真儿的呢:这个孙女儿也是无利不起早的。
作为林黛玉的外祖母,看到自己的外孙女儿这么受欢迎,贾母自然高兴。可在高兴之余她也有几分不满。
这不满有二,其一自然是因为王夫人。贾母就是不明白王夫人有什么资格嫌弃林黛玉的。林黛玉哪里不好了?有个探花出身的父亲,本身就是林家的独女。看林如海的模样也没有续娶的打算。如果将来林家一直没有儿子,那林家的财产、林如海的余荫,还不都是贾宝玉的?
贾母不是蠢货,她很清楚,衔玉而生、有大来历这种话是多么地招人眼。如果不是王夫人乘她不备忽然来了这么一招,贾宝玉也不致于至今都没有个正经大名。
看贾赦的儿子就知道了,贾琏贾琮,琏和琮都是礼器。还有宁国府的贾珍以及王夫人的儿子贾珠,甚至就连贾环,都是单字的名儿。还有贾琰这个丫头,琰还是文武百官上朝是用来记事儿的玉质笏板的一种呢!
可贾宝玉呢?宝玉这两个字算什么正经名字?!
贾母的另一层不满,自然是冲着贾赦去的。在她看来,这个儿子既然是贾演夫妇和贾代善一手教养出来的嫡长子,就应该记得嫡长子的责任。老义忠亲王坏了事儿,贾赦就应该跟着沉寂下去把一切机会让给贾政!只有这样,太上皇才不会记恨贾家!当今才不会清算贾家!
当初太上皇对老义忠亲王是如何的恩宠,贾母记得清清楚楚,要不是因为太上皇对老义忠亲王的恩宠,贾母又何至于这样逼迫自己的亲儿子?别的不说,就说贾家姻亲、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就是因为壮士断腕舍了王子胜,这才有了王子腾的崛起。
在贾母看来,如果她是个狠心肠的,她就该学王家老爷子直接断送了自己的长子和长媳,可就是因为她舍不得贾赦这个十月怀胎的亲生儿子,这才让贾政受了牵连,在工部一坐冷板凳就是这么多年还背了无能的名头!更连累了她苦心栽培出来的孙子贾珠!
不说这里头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也不说这里面有多少事情是有真凭实据的、多少事情是贾母臆测的,可在贾母的心中,她已经竭尽所能、百般周全了。
在贾母看来,就因为她想保住贾赦的命,所以贾政才受了那么多委屈,还赔上了贾珠,所以她才会更偏向贾政并且一心认定贾赦应该给贾政补偿。之前的红薯一事更是如此,如果当初把红薯报上去的是贾政,那结果就不是贾家多出一个户部员外郎(指贾琏出任户部员外郎),而是至少能让贾政再往上升一升,去外面做个知府什么的。只要贾政再往上升一升,弄个实职,就是贾琏要做官也能够借到力——横竖贾宝玉还小,等他科举、出仕还不知道要多少年呢。这期间贾家多余的资源还不是便宜了贾琏?——就是宫里的贾元春也借机能够成为宫妃,说不定还能早一步生下小皇子呢!
贾母坚信,这是对贾家最好的选择:让贾政这边先起来,然后带动整个贾家,只不过贾赦肯定是不能出来招人眼的——这也是为什么贾母把邢夫人拘在荣国府里、让王夫人代表荣国府应酬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这红薯的事儿,贾母虽然表面上高兴,高兴之余却非常郁闷。这么大的功劳,却只给贾家带来这么一点好处,贾母心里也沤得慌。
在贾母看来,如果当初这功劳是算到贾政的头上,就凭贾家和王家的势力,绝对能够把贾政塞到知府的位置上——没看见那个贾雨村借着他们两家的力蹦跶到应天知府的位置上去了吗?——贾政外放做知府,把贾琏也带去,在幕僚的位置上呆两年,顺便给贾政做个副手,等贾政下面的州府有空缺了,就把贾琏塞进去。
这都是官场上很寻常的事儿。
可现在呢?贾政依旧在工部坐冷板凳,贾琏每天在户部苦哈哈地做着书吏的活计,累个半死功劳还要分别人一半!
贾母不爽着呢。
如果贾琰知道贾母心中是这么个想法的话,绝对会翻白眼:
官场比职场残酷多了,职场之中只要你有真本事,就是这里不留爷另有留爷处。可官场上呢?就是贾琰这种对官场一知半解的人都知道,官场上最重要的要求不是你有本事会做事,而是你必须会做人、能做人。能够爬到官场上层或者是一把手的位置上的家伙,就是不能说做人这门学问上的艺术家,也是把做人两个字玩出花儿来的人|精!
就冲着贾政掩耳盗铃住在荣禧堂里面的行为,他会是这块料?与其让贾政白白地浪费了家里的资源,还不如把机会让给更年轻也更灵活的贾琏呢!
贾琰见贾母似乎是在出神,眼珠子转了转,忽然道:“老太太,今儿个难得,不如让大嫂子把兰儿抱过来,再让环儿上来给老太太磕个头可好?再怎么说也是过年呢。这一年到头的,很该让环儿给老太太磕个头。他毕竟也是二叔的儿子。”
贾琰都这么说了,贾母自然不会不允。
贾环也是贾母的亲孙子,既然来给贾母磕头,贾母也不致于那么吝啬,什么东西都不给。当然,以贾环的身份,贾母也不会给他什么好东西。不过是让鸳鸯用簇新的荷包包了一包金锞子充作压岁钱也就是了。
看到贾母拿出的沉甸甸的荷包,邢夫人的脸色就变了。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写古代背景的小说的作者都喜欢把簪缨之家和书香门第连用,表示主角出身不凡,实际上,簪缨之家指的是武将之家,簪缨说的缨其实就是武将头盔上红缨,簪缨之族往往是用来形容跟贾家这样军伍起家的人家,而这种人家,往往都是靠军功起家,在很多朝代都是暴发户、没规矩、不讲究的代名词!因为在中国古代,军人是贱籍,寻常百姓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不会从军的。而且那个时代,军人大多是文盲。如果是文人,在明清那个背景之下,基本上除了被皇帝发配到边关,一般是不会从军的。
在很多中央集权的朝代,君王格外忌讳那种能文能武、出能为将入能为相的臣子,因为曹操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大多数朝代,武将跟文臣之间可谓是泾渭分明。
也就是说,写古代背景的时候,用了簪缨这两个字之后就不方便用书香门第了,书香门第往往是跟耕读传家连用的。
第23章
邢夫人会控制不住脸色,自然是因为她囊中羞涩:本来邢夫人出身就不是很高——至少她的父母无论是在品级还是跟脚都是比不上贾家的——又是少年父母双亡,下面的弟弟妹妹都是依靠着她长大。这样的邢夫人陪嫁再多,放在外头也许还看得过去,可她偏偏嫁到了贾家,跟她做对照组的还是王夫人这个妯娌,不久之后继子又给她娶了王熙凤这个儿媳妇。
这京里谁不知道,王熙凤祖父的那一辈在南面替皇家管着外藩进贡并打理海塘等事,就是最是豪奢不过的。别说是一般人家,就是那些皇子皇孙们都看着眼热,要不然,又怎么会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样的话呢?
有这样的妯娌和儿媳妇在,可不显得邢夫人寒酸、拿不出手了吗?
再者,邢夫人虽然嫁给了贾赦,顶着一等将军的名头,可这荣国府的管家权却在王夫人王熙凤的手上,王夫人的开销可以用荣国府的公账平掉,可邢夫人的开销,如果超过了她的份例就只能自掏腰包,王夫人的月例年例是净入,邢夫人的月例年例却包含了她的日常用度。
因此,虽然表面上跟王夫人一般是太太,可邢夫人手里的余钱还真的不多。要她这会儿拿出两三包的金子来给贾环贾兰几个做压岁钱,对于她来说,还是相当重手的。
这贾环一个,贾兰一个,邢夫人又不是贾母私房无数也不是王夫人管着荣国府可以用荣国府的开销支应自己的开支。她终究只是个没有亲儿亲女、不得宠爱又需要大量金钱傍身养老的寻常內宅妇人罢了。若是这一年两年的就算了,若是年年都给,这一年一年地累积起来,叫邢夫人哪里不肉痛的?
按照贾家的规矩,银锞子那是打赏下面的有些体面的丫头婆子使唤的,过年给贾兰贾环这种小爷必须是金锞子,而且还不能用一个两个就打发了,怎么也该是一打,也就是十二个金锞子算一荷包。一个金锞子最少也是一两,十二个就是十二两,再算上金银价比,叫邢夫人如何不肉痛?
如果邢夫人有自己的亲骨肉也就算了,这有进有出的,邢夫人还好受些,可这只出不进的,邢夫人哪里会舒坦的。
不过,邢夫人显然是多虑了,贾琰既然会这么安排,自然是已经准备周全。
只见王善保家的早捧了一个托盘上来,看上去也是满满的三个荷包,分别是给贾琮贾环和贾兰的,只是比贾母的略小些。邢夫人的眼尖,早就看到了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金锞子。
邢夫人连忙去看王善保家的,却见王善保家的微笑着给自己一个眼神,方才知道是贾琰的安排。
邢夫人知道贾琰是个有钱的:不说贾赦这些日子以来的贴补,也不说贾琰那算不了几个钱还早就交到了公中的俸银禄米,就说贾琰的那个皇庄,那可是真正的大进项!每年妥妥的三五千银子!就是现在拿出这两包金锞子来,也不过是把贾琰的那份年例给贴进去罢了。
这样一想,邢夫人心里好受很多。
邢夫人不会跟王夫人那样,算计着贾琰的钱——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底气——邢夫人会做的,就是牢牢地看住自己的那份钱罢了。
如今既然是贾琰主动为她准备的,她也乐得收下这个人情回头跟贾琰母慈女孝:
“收下吧。给你们压岁的。”
就跟那句话说的那样,贾家上上下下都长着一对富贵眼、捞钱手,整个贾家除了那几个年轻姑娘是干净的——大约跟她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有很大关系——其余的人个个都盯着钱!
邢夫人的性子,无论是贾母还是李纨都清清楚楚,别说邢夫人刚刚领了年例出得起这个钱,就冲着邢夫人的性子和一惯的行事风格,邢夫人也不可能拿出钱来凑这个热闹。所以,给这三荷包金锞子绝对是贾琰出的。
这么浅显的时期,贾母看得出来,李纨当然也看得出来。
在金钱上,贾家很多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李纨可是一眼就看出了贾母给的荷包里面约摸是二十个金锞子,而邢夫人(也就是贾琰准备的)给的荷包里面大约的十二个(蠢作者乱入:看刘姥姥就知道,到了后期,盖了大观园还被宫里的太监们当成提款机贾家已经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之后贾母王夫人随手给刘姥姥的银钱还有那么多银子,那么,现在财务状况尚好的情况下,面对的又是自己的亲孙子,贾母就不可能太吝啬,当然,贾母都不吝啬了,在表面上,作为贾母的儿媳妇,邢夫人也要跟着贾母行事。)。
虽然今天自己儿子额外收入三十余两金子,约合五百两银子,可贾环跟贾兰拿一样的压岁钱,李纨就不高兴。更别说李纨的陪嫁里面可没有庄子铺子——大多数人家家里的庄子铺子都是留给儿子的,跟李家这样的人家绝对不会拿来给女儿做陪嫁——没有庄子铺子自然就没有收益,可李纨早就听说,贾琰在皇庄上的收益足够好几千银子!就是贾珠在世的时候,他们夫妻俩全年的收益也没有这么多!
因此,即便明知道邢夫人的那份是贾琰帮忙出的情况下,李纨还是没忍住:
“老太太跟太太都给了,你这个做姐姐和姑姑的,是不是也该意思一下?”
给压岁钱这种事儿,一般都是长辈给小辈,而且还没有成家的长辈是不用给的。就跟贾琰这样,她才多大?十一岁。别说是别人家里,就是在贾家,她也是个收压岁钱的。哪怕她自己要说给弟弟侄儿压岁钱,最后也是长辈替她出,断没有跟李纨这样开口让她出的。
李纨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别说是邢夫人,就是跟着贾琰的温奉仪也忍不住瞪大眼睛看了她一眼:她说的这句话出格了,跟她的人设不符。
贾琰笑道:“还用嫂子说。我早就让人去京里的三余斋订做了一套专门给小孩子用的随身笔墨。那笔是特制的,就这么长这么粗,砚台也是小小的,用这么大的藤编盒子装着,正好放进荷包里面。听说,这是京里今年最流行的给刚启蒙的孩子使唤的文房。对了,还有正楷和小楷的三字经描红布。我想,兰儿和环儿正是启蒙的时候呢,应该用得上。只求嫂子不嫌简薄就好。”
都说李纨是个贤惠的,可原著里李纨领着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去跟王熙凤要钱的时候,她对王熙凤的嫉妒可是赤|裸|裸的,还当着大观园里众女孩子的面喷了王熙凤一头一脸。贾琰着实想不通,李纨有什么资格嫉妒这个的:那是荣国府,贾赦才是荣国府的正经爵爷,作为贾赦的儿子儿媳妇,贾琏王熙凤管着荣国府上上下下的事儿不是顺理成章的吗?就连贾政王夫人也不过是借着贾母的光住在荣国府里罢了,李纨有什么资格肖想荣国府的管家大权?
现在也是。
别以为贾琰看不出来,现在李纨对她的嫉妒,贾琰可是看得明明白白的。如果可以,贾琰真的很想问问李纨:什么意思?族里守寡的媳妇领多少份例是有现成的规矩的,你有本事直接就挑上族规啊!要不,你也弄个利国利民的白薯紫薯双季稻来让皇家也封你个什么夫人不就完了?自己没本事也没这个胆量,冲她这个才十一岁的堂房小姑子发什么酸?难道是我这个才十一岁的又不是宗族嫡支的小女孩儿还能拦着族里不给你年例?你得的既然是你该得的,不多又不少,那你还嫉妒个什么劲儿?若是觉得在贾家受了大委屈、待不下去,你改嫁得了!
只不过李纨虽然已经表现出了她的嫉妒却没有跟原著里喷王熙凤一样喷贾琰,再加上贾琰是个姑娘家,腼腆是本分,不好跟堂房的嫂子吵,不然,贾琰肯定当场发作。
心里虽气,可这表面上还是要端庄得体:
“我原想着,回头让人给环儿和兰儿送去呢,嫂子这么一说,少不得现在就拿出来。”
贾琰自然不会忘记贾琮的那份,不过,这种东西对于贾琮来说终究跟玩具差不了多少,因为贾赦早就为贾琮准备了全套趁手的文房四宝,根本就不需要贾琰来|操|这个心。
邢夫人也反应过来了,笑道:“二丫头到底是老太太跟前教养了几年的。我记得当初大丫头在家的也是如此,对宝玉的事儿事事上心,就是给宝玉启蒙一事也是亲力亲为。我们二丫头比不得大丫头在读书上的天分,可对弟弟对侄儿的心却是跟大丫头一样的。”
银子邢夫人没有,可这现成的好话却不要钱。以前邢夫人是没有底气也没有人帮她做脸,因此就是这现成的好话她也说不出口。哪里跟现在这样,几十两金子别人都帮她出了,她当然也十分可以给这个人说说好话,帮着在贾母面前刷刷好感度。
便宜母女么,不就是这样的?
贾母听说,立刻就舒服了。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同人小说里面,在金银价对比的时候很喜欢用十进制,也就是一两金子换十两银子。不过本人不大喜欢。因为中国的重量单位可不是十进制的,而是十六进制。而且,按照黄金和白银的购买力,在不同时期差别也是很大的。
因此,在本人的红楼文里面,黄金和白银的官价一般采取十六进制,也就是说一两黄金兑换一斤白银,而一斤白银是十六两,更简单的说,就是一两黄金兑换十六两白银。当然,民间实际成交价格肯定会跟官价会有区别的。
另外,大约是本人看书的角度有点问题,在本人看来,原著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说钱钱钱!除了那些诗词,原著里很多事情都是跟钱相关的。就是不知道有几位书友跟我有相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