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汉首辅_分卷阅读_2
不出一会,刚才离去的一名死士折返回来,双手抱拳对刘据说:“田仁已经答应放行,等漏下三刻,就开小门放殿下出行。”
古代一刻是十五分钟,张和算了一下,这是田仁还需要四十五分钟进行布置。刘据对其他死士下令道:“我在此暂且安全,你们速寻我的妻儿,尽可能都带出城。”
张和估摸着快半个小时的时候,刘据带着众人开始往覆盎门方向走去,来到城墙高耸的阴影下时,对面死士带着两名面相稚嫩的小少年走了过来,年纪大的一位看着十四五岁,年纪小的看起来只有七八岁,对着刘据哀哀地叫道:“阿翁。”
张和心想这大概就是史书上记载跟着太子逃亡到湖县后一起遇害的两位名字并未曾记入史册的皇孙了。
刘据看到来人,脸上一瞬间闪过惊惶之色:“进儿和史良娣呢?”
那几名死士马上跪了下来:“仆等罪该万死,等我们赶到的时候,史皇孙和王氏早已往广明郭去了,史良娣在博望苑自尽,留下这个要我们带给殿下。”
刘据伸手接过一方白色的丝帕,待看清上面的字迹之后,往后跌退了两步,眼中垂下泪来,那丝帕也如翩飞的灵蝶一样坠落地面。
张和借着城墙上投射下来隐约的灯光看清上面写的一行字:“叩首与君决,愿君常安好。”
这个时候,覆盎门侧方的小门悄然打开,在一小队士兵的火把照耀下,一个穿着红袍黑甲的中年男人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身材高大魁梧,有着一张忠厚的国字脸,正是丞相司直田仁。
“太子,请速前行。”张和忍不住催促道,虽然史记里这位田仁将太子放行,但谁知道自己穿越过来会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还是抓紧时间离开才好。
刘据垂在身侧的手攥紧了又松开,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我们走。”
太子通过覆盎门侧面,司直放行,一时间无人敢拦,当刘据即将走出那个黑森森的门洞时,一位郎官模样的人拦在了他的前面:“左丞相下令关闭城门,不许放太子出城。”
“退下!”田仁连忙急行几步,将那人喝退,“太子和陛下乃是父子关系,怎可逼迫太急?今天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做下的,你们一律不知情,知道了吗?”
说完他向刘据深深行了一礼:“我和仁安年少时俱为卫将军门下舍人,曾跟随大将军多次出征讨伐匈奴,又幸得将军举荐被陛下任命为郎中,仁安不肯发兵有他自己的考量,但我田仁却不能不报答这昔日的恩情。”
刘据颇为复杂地望了他一眼,将他扶了起来:“望卿珍重。”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带着众人往城外走去,城门口早有接应的人牵着马匹在树荫暗处等候。
田仁望着太子离开的背影,跪伏了下来:“望殿下平安,等到冤屈洗清那日,仁也算不负将军所托了。”
张和骑上马匹之前,回头看了田仁一眼,他深色的袍服仿佛一只栖落的夜鸟,和整个长安城庞大的夜色渐渐融为了一体。无论是已经熟读巫蛊之祸历史的张和还是深知大汉皇帝脾性的太子刘据,他们都知道,等待田仁的只有即将来临的死亡。
作者有话要说:
田仁曾是卫青的舍人,由卫青举荐为郎官
张贺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字,我根据他弟弟张安世的字瞎编了一个
本文大框架根据历史记载走,没记载的就只能合理想象啦
关于历史同人的考据问题,本人才疏学浅,考据只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做到,日后行文中万一有什么bug还请指正
PS:汉朝没有首辅这个官职,这里是指的首席辅佐之臣的意思,谁让汉朝官员最大是大将军大司马呢,总不能叫做大汉司马吧>_<
第2章 泉鸠里
正午的阳光和煦地照拂下来,时间已值八月,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早开的桂花的香味。在一户独立的农家小院里,一位男子正坐在胡凳上,低头编织着手中的草鞋。奇怪的是虽然日头已经不毒了,他头上还带着一顶破旧的斗笠,帽檐低压下来,将他的脸藏在阴影里。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此前从长安城里逃脱出来的张和。他本来打算离开长安城就和太子分别,但一路上陆续有几伙人追杀太子,全靠死士打退对方才好几次化险为夷,张和只有跟着太子走才是最安全的,起码能被人舍命保护。
就这样,当他们逃到深山里的时候,最后一名死士也伤重未愈,很快离开了人世。张和与刘据带着两位皇孙,在野兽出没的山里寻了一处山洞躲了两天,刘据方才趁着星斗还未西斜,带着大家往湖县继续走去。
湖县距离长安城三百余里,和潼关、函谷关都只有几十里的路程,地处于山谷中,地势险要又扼守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山中有条泉鸠涧,往北一直通往黄河,泉鸠里就位于这条涧水旁边。
张和猜想刘据选择这么一个位置藏匿,是为了方便日后卷土重来,此处退可直接出关,也算是留了条后路。
作为一个张和心目中久居深宫的白莲花太子,刘据的表现可谓瞬间粉碎了他从史书里勾勒出来的粗浅印象。首先,十几里的山路,刘据竟然能认得路,仿佛是之前来过这里的一般。其次,崎岖的山路连张和这个现代人都连连叫苦,脚上走出了水泡,但刘据这个从小被多方宠爱娇惯的太子,竟然一声不吭,脚程不歇地往前赶路。
“子珩。”他皱着眉头对张和说,“有人非得要置我于死地,虽然还不确定是谁,但我们必须要在天亮之前来到泉鸠里,我在那里有个朋友,只有藏在他家才是安全的。”
刘据口中的朋友姓王,叫做王涉,家境贫寒,只得靠编织草鞋带到县城贩卖才能供应太子几人的生活。张和不知道太子是怎么认识这么一位穷朋友的,但太子及冠时皇帝就给他设立博望苑,据说里面多以异端进,因此认识几个藏匿在民间的穷人想来也不奇怪。
王涉虽然穷,但气度不凡,见多识广,张和呆着无聊的时候,经常与他攀谈。也正是从王涉的交谈中,张和最后下定决心,暂时不要离开太子身旁。
虽然他穿越过来的时候自带能听懂上古汉语的技能,但听懂归听懂,很多文言文的意思对他这个现代人来说太过艰深,他一个人出去恐怕很快就会暴露出自己的无知来。而且西汉出行需要路引,这东西要去官府打证书,张和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逃匿的太子-党,去官府就是马上被捉拿归案的节奏,他当然不敢轻举妄动。
没有路引,文言文学得又不好,还没有在古代生存的技能,张和觉得自己出去单独行为绝对是死路一条,因此只好和太子一起过起了家里蹲的生活。
王涉每天都会带上他和张和、刘据编的草鞋去县城卖,顺便打听从京城来的消息。京城带来的坏消息数不胜数,王涉只敢挑着好的说。但是随着天气转凉,能卖出去的草鞋越来越少了,家里过上了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王涉害怕太子挨饿,自己几乎滴米不沾,靠吃草根野菜度日,脸上渐渐凹陷下去,终于被太子发现。
“你不能为了我每日挨饿。”刘据说道,“我有一位富有的旧相识,就住在湖县的县城里,你替我前去寻找,问他借些钱财接济。”
“万万不可!”王涉和张和几乎同时开口说。
刘据一脸疑问地看着他俩,王涉抢先说:“人心叵测,谁知道太子殿下您富贵时的朋友,现在还是不是一如既往?仆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刘据又看向张和:“子珩又是为何反对?”
那当然是因为史书记载你托人找这位富裕的朋友,结果败露行迹,于八月辛亥日被地方官兵围捕,两个皇孙遇害,太子自缢而亡,主人为了保护太子遗体免受刀兵伤害,格斗而亡。张和心里这么想着,但他又不能直接这么说出来,太子非觉得自己疯了不可。
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式,委婉提醒道:“据我所知,陛下并没有赦免太子的罪名,地方官吏还在搜捕,如果王涉在找殿下那位朋友借钱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行踪,那不光太子,这里所有人都会处在危险之中,殿下还请三思。”
“你们说得有理。”刘据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他听完两人的意见之后,放弃了找朋友借钱的打算。
然而历史发展的车轮似乎并不以一个穿越者小小的改动而停止前行,就在张和松了口气觉得可以平安等待刘彻公开宣布太子无辜那一日重返长安的时候,一个叫做张富昌的兵卒敲开了王涉家的大门。
“这位军爷有何吩咐?”王涉故意堆起讨好的笑脸,对张富昌说。
那张富昌进了院子,先嫌弃地看了一眼倚靠在墙根的农具和铺满半个院子的草鞋,高声问道:“湖县泉鸠里人士王涉,你的户籍上是独门独户对吧?”
“正是,请问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我听说你最近在县城买炊饼,总是一次买五个饼,这么多你一个人吃得下吗?”
“不瞒您说,鄙人劳作后特别能吃,这些都是我一个人吃的。”
张富昌斜了一眼他凹陷的脸颊,哼道:“不像,你每天吃五个饼都不至于瘦成现在这样,而且我听说你上个月还是只买一个饼带回家,短短时间里食量增加又日渐消瘦,这里面一定有鬼!”
古代一刻是十五分钟,张和算了一下,这是田仁还需要四十五分钟进行布置。刘据对其他死士下令道:“我在此暂且安全,你们速寻我的妻儿,尽可能都带出城。”
张和估摸着快半个小时的时候,刘据带着众人开始往覆盎门方向走去,来到城墙高耸的阴影下时,对面死士带着两名面相稚嫩的小少年走了过来,年纪大的一位看着十四五岁,年纪小的看起来只有七八岁,对着刘据哀哀地叫道:“阿翁。”
张和心想这大概就是史书上记载跟着太子逃亡到湖县后一起遇害的两位名字并未曾记入史册的皇孙了。
刘据看到来人,脸上一瞬间闪过惊惶之色:“进儿和史良娣呢?”
那几名死士马上跪了下来:“仆等罪该万死,等我们赶到的时候,史皇孙和王氏早已往广明郭去了,史良娣在博望苑自尽,留下这个要我们带给殿下。”
刘据伸手接过一方白色的丝帕,待看清上面的字迹之后,往后跌退了两步,眼中垂下泪来,那丝帕也如翩飞的灵蝶一样坠落地面。
张和借着城墙上投射下来隐约的灯光看清上面写的一行字:“叩首与君决,愿君常安好。”
这个时候,覆盎门侧方的小门悄然打开,在一小队士兵的火把照耀下,一个穿着红袍黑甲的中年男人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身材高大魁梧,有着一张忠厚的国字脸,正是丞相司直田仁。
“太子,请速前行。”张和忍不住催促道,虽然史记里这位田仁将太子放行,但谁知道自己穿越过来会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还是抓紧时间离开才好。
刘据垂在身侧的手攥紧了又松开,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我们走。”
太子通过覆盎门侧面,司直放行,一时间无人敢拦,当刘据即将走出那个黑森森的门洞时,一位郎官模样的人拦在了他的前面:“左丞相下令关闭城门,不许放太子出城。”
“退下!”田仁连忙急行几步,将那人喝退,“太子和陛下乃是父子关系,怎可逼迫太急?今天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做下的,你们一律不知情,知道了吗?”
说完他向刘据深深行了一礼:“我和仁安年少时俱为卫将军门下舍人,曾跟随大将军多次出征讨伐匈奴,又幸得将军举荐被陛下任命为郎中,仁安不肯发兵有他自己的考量,但我田仁却不能不报答这昔日的恩情。”
刘据颇为复杂地望了他一眼,将他扶了起来:“望卿珍重。”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带着众人往城外走去,城门口早有接应的人牵着马匹在树荫暗处等候。
田仁望着太子离开的背影,跪伏了下来:“望殿下平安,等到冤屈洗清那日,仁也算不负将军所托了。”
张和骑上马匹之前,回头看了田仁一眼,他深色的袍服仿佛一只栖落的夜鸟,和整个长安城庞大的夜色渐渐融为了一体。无论是已经熟读巫蛊之祸历史的张和还是深知大汉皇帝脾性的太子刘据,他们都知道,等待田仁的只有即将来临的死亡。
作者有话要说:
田仁曾是卫青的舍人,由卫青举荐为郎官
张贺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字,我根据他弟弟张安世的字瞎编了一个
本文大框架根据历史记载走,没记载的就只能合理想象啦
关于历史同人的考据问题,本人才疏学浅,考据只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做到,日后行文中万一有什么bug还请指正
PS:汉朝没有首辅这个官职,这里是指的首席辅佐之臣的意思,谁让汉朝官员最大是大将军大司马呢,总不能叫做大汉司马吧>_<
第2章 泉鸠里
正午的阳光和煦地照拂下来,时间已值八月,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早开的桂花的香味。在一户独立的农家小院里,一位男子正坐在胡凳上,低头编织着手中的草鞋。奇怪的是虽然日头已经不毒了,他头上还带着一顶破旧的斗笠,帽檐低压下来,将他的脸藏在阴影里。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此前从长安城里逃脱出来的张和。他本来打算离开长安城就和太子分别,但一路上陆续有几伙人追杀太子,全靠死士打退对方才好几次化险为夷,张和只有跟着太子走才是最安全的,起码能被人舍命保护。
就这样,当他们逃到深山里的时候,最后一名死士也伤重未愈,很快离开了人世。张和与刘据带着两位皇孙,在野兽出没的山里寻了一处山洞躲了两天,刘据方才趁着星斗还未西斜,带着大家往湖县继续走去。
湖县距离长安城三百余里,和潼关、函谷关都只有几十里的路程,地处于山谷中,地势险要又扼守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山中有条泉鸠涧,往北一直通往黄河,泉鸠里就位于这条涧水旁边。
张和猜想刘据选择这么一个位置藏匿,是为了方便日后卷土重来,此处退可直接出关,也算是留了条后路。
作为一个张和心目中久居深宫的白莲花太子,刘据的表现可谓瞬间粉碎了他从史书里勾勒出来的粗浅印象。首先,十几里的山路,刘据竟然能认得路,仿佛是之前来过这里的一般。其次,崎岖的山路连张和这个现代人都连连叫苦,脚上走出了水泡,但刘据这个从小被多方宠爱娇惯的太子,竟然一声不吭,脚程不歇地往前赶路。
“子珩。”他皱着眉头对张和说,“有人非得要置我于死地,虽然还不确定是谁,但我们必须要在天亮之前来到泉鸠里,我在那里有个朋友,只有藏在他家才是安全的。”
刘据口中的朋友姓王,叫做王涉,家境贫寒,只得靠编织草鞋带到县城贩卖才能供应太子几人的生活。张和不知道太子是怎么认识这么一位穷朋友的,但太子及冠时皇帝就给他设立博望苑,据说里面多以异端进,因此认识几个藏匿在民间的穷人想来也不奇怪。
王涉虽然穷,但气度不凡,见多识广,张和呆着无聊的时候,经常与他攀谈。也正是从王涉的交谈中,张和最后下定决心,暂时不要离开太子身旁。
虽然他穿越过来的时候自带能听懂上古汉语的技能,但听懂归听懂,很多文言文的意思对他这个现代人来说太过艰深,他一个人出去恐怕很快就会暴露出自己的无知来。而且西汉出行需要路引,这东西要去官府打证书,张和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逃匿的太子-党,去官府就是马上被捉拿归案的节奏,他当然不敢轻举妄动。
没有路引,文言文学得又不好,还没有在古代生存的技能,张和觉得自己出去单独行为绝对是死路一条,因此只好和太子一起过起了家里蹲的生活。
王涉每天都会带上他和张和、刘据编的草鞋去县城卖,顺便打听从京城来的消息。京城带来的坏消息数不胜数,王涉只敢挑着好的说。但是随着天气转凉,能卖出去的草鞋越来越少了,家里过上了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王涉害怕太子挨饿,自己几乎滴米不沾,靠吃草根野菜度日,脸上渐渐凹陷下去,终于被太子发现。
“你不能为了我每日挨饿。”刘据说道,“我有一位富有的旧相识,就住在湖县的县城里,你替我前去寻找,问他借些钱财接济。”
“万万不可!”王涉和张和几乎同时开口说。
刘据一脸疑问地看着他俩,王涉抢先说:“人心叵测,谁知道太子殿下您富贵时的朋友,现在还是不是一如既往?仆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刘据又看向张和:“子珩又是为何反对?”
那当然是因为史书记载你托人找这位富裕的朋友,结果败露行迹,于八月辛亥日被地方官兵围捕,两个皇孙遇害,太子自缢而亡,主人为了保护太子遗体免受刀兵伤害,格斗而亡。张和心里这么想着,但他又不能直接这么说出来,太子非觉得自己疯了不可。
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式,委婉提醒道:“据我所知,陛下并没有赦免太子的罪名,地方官吏还在搜捕,如果王涉在找殿下那位朋友借钱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行踪,那不光太子,这里所有人都会处在危险之中,殿下还请三思。”
“你们说得有理。”刘据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他听完两人的意见之后,放弃了找朋友借钱的打算。
然而历史发展的车轮似乎并不以一个穿越者小小的改动而停止前行,就在张和松了口气觉得可以平安等待刘彻公开宣布太子无辜那一日重返长安的时候,一个叫做张富昌的兵卒敲开了王涉家的大门。
“这位军爷有何吩咐?”王涉故意堆起讨好的笑脸,对张富昌说。
那张富昌进了院子,先嫌弃地看了一眼倚靠在墙根的农具和铺满半个院子的草鞋,高声问道:“湖县泉鸠里人士王涉,你的户籍上是独门独户对吧?”
“正是,请问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我听说你最近在县城买炊饼,总是一次买五个饼,这么多你一个人吃得下吗?”
“不瞒您说,鄙人劳作后特别能吃,这些都是我一个人吃的。”
张富昌斜了一眼他凹陷的脸颊,哼道:“不像,你每天吃五个饼都不至于瘦成现在这样,而且我听说你上个月还是只买一个饼带回家,短短时间里食量增加又日渐消瘦,这里面一定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