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4: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_分卷阅读_20
这两颗大板牙让他受尽了嘲笑,多少回他都恨不得敲掉它们。如今缺了一块,更丑了。往后人们再见他,不但第一眼要瞧他的大板牙,第二眼必定要瞅这块缺处。他极少落泪,这时泪水却顿时涌了出来,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他一直都觉得人世艰辛,生而不易。全凭一口气拼力撑着,才能勉强活出些样儿来。这一磕,连这最后一口气也磕破泻尽。他伤心过许多回,但都不及这一回。不知哭了多久,嗓子都哑了,泪水也干了,他才止住。心里空荡荡的,浑身没有一丝气力,更没了丝毫再活的兴头。
他坐倒在石头堆里,望着河水,呆了许久。日头渐渐西斜,将河水映得金亮刺眼,对面房舍顶升起了炊烟。望着那炊烟,他忽然想起自己的娘。娘一个人把我辛苦养大,再不愿活,你也得好生活下去。他长叹了口气,爬了起来。泪水干了后,眼睛脸颊都绷得难受,他从水洼里捞了些水,随意抹了两把。夕阳照得睁不开眼,让他有些晕眩,那颗门牙的缺处仍时时作痛。他却懒得理会,上了岸,继续慢慢往齐家庄行去,心里灰漠漠地想,生而为人,怕就是这般,从不管你情不情愿,一场苦接一场苦,只看你熬得了几时。
到了齐家庄,黄昏中,那村子一片安宁,一缕缕炊烟在半空里飘散。只有几个背箱囊的匠人和扛锄头的农人,身形疲惫,各自默默归家。范大牙慢慢走进村中间的巷子,关起的院门里偶尔传来狗吠声、孩子笑闹声、妇人斥骂声,能闻到柴草烟气、饭菜香气。
幼年时,他和娘便赁住在城郊这样一个村落里,每到这个时分,他都早早坐到那张小木桌边,等着娘煮好饭菜。那张小木桌他记得清清楚楚,粗木制成,极牢实,不知用了多少年,边角早已磨滑,娘总将它擦洗得光光亮亮的。他最爱趴在那桌上嗅那味道。混着木味、油味、菜汤味……还有许多说不清的积年味道。他从没敢告诉娘,不知为何,他心里偷偷觉得,那味道是父亲的味道。有些委屈不好跟娘说时,他就趴在那桌上,偷偷说给那桌子听。那桌子虽从不应声,但说多少它都不厌,始终默默听着。每回说完后,他心里都舒坦无比……旁边一扇院门半掩着,透过门缝,他一眼瞧见那院子中间也摆着一张小木桌,和他幼年时那张有些像,只是瞧着极小,他一个人便能占满一整边。当年那张桌子恐怕也变得这般小,再承不住自己的委屈了。他不由得笑了一下,笑得有些酸楚,却也忽然多了几分气力,发觉自己真的已经长大成人,再不需要父亲。而且,也该拿出儿子的气概来,卖力做事,挣柴米钱,好生养活娘。想到此,牙虽然仍在一阵阵作痛,他心里却舒畅了许多。
他走过去推开那院门,见一个瘦长脸老汉坐在房檐下,盯着地上出神。他走进去一步,问道:“老汉,请问修砧头的老孙住在哪里?”
“哦?我就是。你是……”那老汉惊了一下,慌回过神,第一眼望向范大牙的门牙,第二眼果然盯向左牙那个缺口。
范大牙顿时有些不快,语气也硬起来:“我是开封府衙吏,来查问公事。”
“哦?啥事?”老汉慌忙站起身,又瘦又高。
“田牛可是住在这里?”
“是。他出了啥事?”
“你只答我的话,其他的莫乱问。他人在哪里?”
“我也正在寻,清明那天他出去后,再没回来。”
“他住这里多久了?”
“差半个月满两年了。”
“你们是如何相识的?”
“我头回见田牛是前年开春,也是傍晚时分,我和女儿阿善一起回家。那之前阿善着了场病,身子极弱,她又不肯在家里闲着,出去做活儿又累,那天走到途中忽然昏倒了。我慌忙背她去寻大夫,可我这脚又跛,走了半截路便走不动了,路上又偏生找不见个熟人来帮忙。正急得没法,田牛从那头过来了。我瞧他眇了一只眼,面色又冷,有些怕人。可看看天色就要晚了,实在没法,只得开口求他。他停住脚,没答言,瞅了瞅我,又瞅了瞅我怀里的阿善,略迟疑了一会儿,走过来弯下腰,把阿善背到了背上。我忙给他指路,一路上他都不吭声,走得飞快。我尽力跟着,心里始终有些怕,不住留意他的两只手。他两手一直握着拳头,只用手腕托着阿善的腿。这自然要吃力得多,我先有些纳闷,后来才想明白——他瞧出了我的戒备,出于礼防,怕手指头触到阿善的腿,宁愿吃力,也一直攥着拳头。我贱活了这几十年,常听人说正人君子,可难得见到。那天瞧着田牛那双攥紧的拳头,才算亲眼见了一回。”
范大牙先听得有些不耐烦,听到这里,不由得入了神,走了许久,有些累,便抓过小桌边的一只凳子,坐到了孙老汉对面。
孙老汉也坐了下来,继续讲道:“到了市口那家医铺,田牛把阿善背了进去,我忙过去托住阿善搀了下来。等我把阿善放到椅子上,回头去瞧时,田牛竟已走了。我记挂着女儿,没去追,忙唤大夫来看治。大夫看过后,说是血虚,熬了一碗钩藤汤,灌醒了阿善,又抓了几副逍遥散给我,让回去好生调养……”
“囔饭!”旁边忽然传来一个妇人的粗声。范大牙扭头一看,是个五十来岁胖壮村妇,立着眉,嘟着腮帮,气哼哼端着两碟子菜,牛一般从厨房里撞了出来。啪啪,将菜碟撂到桌上,一碟酱瓜,一碟豆芽。妇人瞅了瞅范大牙,而后恶瞪了一眼孙老汉,转身边走边骂:“碗筷也不拿,只让老娘燎毛狗一般奔里奔外累到死。你倒好,囔饱了,不是念你那个丧门女,就是记挂那个独眼贼。啥时间把老娘往心坎里搁过……”
孙老汉瘦脸一红,忙低声解释:“这是我浑家,阿善的继母。”
“继母?”壮妇猛然又端着两碗粥出来,“你生怕世人不知道我是跟脚进来的,只配吃二道老馊肉?我这继母咬了你女儿的肉,还是嘬她的血了?”
“唉……有客人在,你稍稍收敛收敛。”孙老汉越发羞窘,忙问范大牙,“小哥也还没吃饭吧?穷门寒户,没啥好菜肴,将就吃一碗粥?”
“我只煮了两个人的饭……”
“我不是来讨嘴的,莫搅扰公事……”范大牙瞪了那壮妇一眼,而后又问,“田牛那天走了,之后你又是如何遇见他的?”
那妇人立时闭住嘴,坐到桌边端起碗,自个儿吃起来。
孙老汉才安心了些,又缓缓讲起来:“那以后,我出去寻活儿时,一直盼着能撞见他。过了一个多月,有天回家,天叫我又碰见了他。我忙上去道谢攀话,一问才知道,他是逃荒来的,想学门手艺,却没人肯带他。我一听忙说,我这修砧头的活计,虽说低贱了些,却并不如何累人,只要手脚勤快,三两口人还是养活得过。”
那壮妇听了,歪着鼻子,狠狠撇了撇嘴。
孙老汉装作没见,继续说:“他听了,心里极愿意,但那脾性却犟拐拐的,不肯说出来。我又问他住哪里,他说和同乡赁了小半间房挤着睡。我忙强拽他来了我家,就让他住那间空屋,跟我学手艺。他却执意要把吃住钱算给我。我说你救了我女儿一条命,住破草檐,吃些清汤糠菜,还要算钱?他不大会说话,只是不肯。我怕他走,只好应允了。直到这个月,他都照月给我一贯钱。我哪里肯用,都替他收着。”
“清明那天,他走时没说什么?”
“只说去会同乡。对了,他同乡里有个叫乌扁担的不是善类,是不是那个乌扁担又做出些歹事,牵连到田牛了?”
“这是公事,暂时不能透露。”
范大牙见他毫不知情,看看天要晚了,而且一说话嘴唇便会碰到门牙缺口,疼个不住。他便起身告辞,孙老汉送他到了院门外,眼里满是担忧。范大牙却只能装作不见,他实在没有多的心气去照管这些。
暮色渐浓,他忍着牙痛,沿着蔡河快步往回赶,心里不知怎么,又暗闷起来。
第五章 彩画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苏轼
典如磋请来了开宝寺僧人设坛做斋、诵经礼忏。
大嫂胡氏和使女阿青扶着于燕燕避回到后头。其实于燕燕哪里需要扶,大嫂和阿青也只是做做样子,进了西院,两人便撒开了手。大嫂盯着她问:“燕燕,你莫不是惊坏了?哭也不哭,一滴泪也没有。莫说公公直瞅着你,极不乐意,那上百徒子徒孙,也都瞧着呢。”
“大嫂,我倦得很,你让我歇歇。”于燕燕涩涩一笑,连说话的气力都没了。
“那你歇着吧。”大嫂似乎有些着恼,丢下她,转身和阿青一起出去了。
于燕燕怔望着这个小院落,顿时觉着这里黯如灰梦,哪里再有丝毫家的亲熟?丈夫典如琢画室的房门开着,里头一片幽寂,连房子都死了一般。她不愿再瞧,慢慢走进了卧房。里头也昏昏暗暗,透着幽冷。只有窗边那张桌子映着亮光,她走过去坐到了绣墩上。桌子上摆着娘家陪嫁的铜镜、螺钿首饰盒、唇脂牙筒、铅粉盒、画眉墨盒。唇脂和铅粉上个月快用完时,她让丈夫替她买些回来。走之前她反复叮嘱只买染院桥香粉顾家的三品脂粉。傍晚丈夫回来,买的竟是一品的。她心里虽喜欢,却嫌贵了。丈夫却随口说了句“你该用一品的”。说这话时,他背转了身,瞧不见神情,语气也似往日一般平淡。但那是成亲以来,丈夫头一回赞她。她当时好不甜喜,特地洗了脸,细细涂抹了那唇脂和铅粉,让丈夫瞧。丈夫却只略看了一眼,淡笑着说了声“好”。那天她格外欢喜,缠住丈夫问:“究竟是脂粉好,还是人好?”丈夫却避着她,只应了句“都好”。
这时回想起来,她仍不知丈夫当时是真赞,还是应付。在家里时,她二哥和四哥都嫌妻子不合意,平日夫妻说话时,难得正着瞧一眼,话也能短则短,能不说最好。为此,她常护着两个嫂嫂,和两个哥哥理论。她反复回想丈夫那语态笑容,似乎和两个哥哥有些像,却又有些不像,她辨不清。
她忽然很伤心,人要婚姻做什么?两个全无相干的人,忽而就住进一间屋、睡在一张床。你不知我心,我不知你心。像是背靠背被捆在一处一般,谁也看不清谁的真面目,恐怕到死都是一对陌生人。
她伸手挪过铜镜,望向镜里的自己。她原本生了一对笑眼,眼睑微弯,眸子清亮,时时瞧着都满面娇甜欣悦。可这时,镜里那个女子似乎忽然间长了几岁、瘦了几分。眼角眉梢的甜悦全然不见,神色间透出一些苦寂。她顿时怔住,自己不但不认得丈夫,如今连自身也认不得了。遍体一寒,一阵酸辛委屈顿时涌了上来,又夹着些惊惧。她忙移开眼睛,站起了身。
这时,院子里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一听到那脚步声,她的泪水顿时涌了出来,是三哥,最疼她的三哥。
她忙奔了出去,果真是三哥于仙笛,穿了一身素服,身材清瘦,面容端朴,颔下一缕短须。她全然忘了避忌,也顾不得旁边还跟着那个仆妇阿黎,如同幼时一般,奔到三哥面前,扑进他怀里大声哭起来。三哥先还有些顾忌,但随即伸出双手揽住她,如同当年一般轻轻拍抚。
许久,她才止住了哭,和三哥一起走进正房,在那张黑漆梨花木雕花方桌边坐下。阿黎来时手里提着只青瓷茶壶,她从桌上茶盘中取过两只定窑白瓷莲花盏,给两人各斟了一杯,而后轻轻放下茶壶,转身出去了。
于燕燕等阿黎出了院子,忙急急说:“三哥,你得帮我!你得帮我去查查,昨天他去了哪里?会过什么人?为何回来就自尽了?”
张用骑在驴子上,一阵一阵地笑。
阿念追上来不住问:“张姑爷,你笑啥?是不是见了那个何扫雪,乐得心尖痒颤?她样貌瞧着虽然比我家小娘子稍稍强半厘,可她的嘴唇也太薄了些,刀削的一般,哪里及得上我家小娘子那小嘴儿?人都爱拿樱桃比美人的嘴,我也见识过许多美人的嘴,除了我家小娘子的,哪个真像樱桃了?不是挤扁的荔枝,就是水泡的杨梅。那个何扫雪的嘴,更是了不得,薄得那样,涂了胭脂的扁豆一般……”
张用却听而未听,心里一直在琢磨何扫雪设的那个谜。
何扫雪说彩画行当头几家,每一家都会有人自杀。何扫雪是个极清冷的人,便是达官显宦去访她,她也只是浅笑礼待,从来不会像其他同行一般施尽媚术。至于那些豪富大商,她更懒于应付。因此,那些人也大多丧了兴致。汴京“念奴十二娇”中,素兮馆生意最清淡,何扫雪却似乎毫不介意。她这样的女子,自然不会轻易顽笑,更不会跟张用戏耍,她说的应该不假。但那彩画行几家一起自杀?张用忍不住又笑出来。
“张姑爷,你又笑!”阿念有些恼,“我家小娘子至今寻不见,你却去瞧妓女,瞧完了还笑个不住!”
“阿念莫急!咱们这就去碾玉典家,去见典如磋;典如磋和李子树最好,见了他,便能打问到李子树的下落;找见了李子树,便能知道那个银器章和宣主簿的下落;知道了这两人的下落,便能寻见你家小娘子了!”
“不是我家,是你家未婚妻子!”
“好好好!”张用随口应着,心里却继续琢磨何扫雪设的那谜。
他虽爱各样工艺,却对彩画并无多少兴致。彩画是给房屋楼阁绘饰彩图纹样,像是给屋宇穿上彩装一般。张用从来懒得花半点心思在衣饰上,避寒还好说,遮羞他则只觉得可笑,有时夜里兴起,他索性脱光了出门,在月下长街上畅走。因此,哪里会对彩画经心?
不过,好友李度醉心于楼阁营造,于彩画极讲究,他也跟着听闻了许多。最初,古人只是用丹朱矿料或黑漆桐油涂于梁柱上,是为防腐防蠹。这一条张用倒没有异议。及至春秋时,各诸侯国渐兴奢华之风,有了丹楹刻桷、雕梁画栋之雕镂彩饰。从这里起,张用便有些厌了。
不过直至隋末唐初,彩画主用红白二色,所谓“朱柱白壁”,只在斗拱、天井等处绘饰云纹、龙纹、锦纹,倒也还算文质相成、繁简得宜。中唐以后,彩画渐趋繁丽,兴起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纹饰,并且遍满枋柱,称为“遍地华”。张用当时听了,随口便叫它“遍地华不住”。
在张用瞧来,这世间万事,只要奢心一起,便再难停住。他曾细观过对街一个妇人。那妇人生得倒也不丑,只是嫁的这户人家以修幞头帽子、补角冠为生,衣食营生只粗粗过得。前二三十年,文士雅客们纷纷效仿苏东坡所戴乌角巾,中间一个黑漆纱罗高方筒,外围左右各附一层矮壁,戴时一棱向前,露出筒角,叫作“东坡巾”。这十来年,世风渐奢,民间稍有家底的男子也开始兴仿。那妇人的丈夫趁机仿制这东坡巾,赚了些银钱。那妇人起先朴朴淡淡,从不描眉涂脂,家计稍稍宽裕后,先开始抹些唇脂;脸上只两片嘴唇艳红,太豁眼,便又学人描眉;黑眉红唇底下却是一张粗面皮,极不衬,便又开始涂面脂;脸鲜靓了,得些钗环头饰配着才相宜;头美了,便要些好衫裙来映衬……几个月后,这朴淡妇人变作了一个美艳女子。原先做活儿时,身手爽爽利利的,这时却变得娇娇款款的。她丈夫的脸却一天黑似一天,常听他背地里咒骂苏东坡。
彩画到了大宋,因世风大变,一改唐代宏壮奢丽,渐次养成精雅鲜丽之风。用色以青、绿、朱三色为主,辅以黑白,间用金黄褐紫。绘饰也日益精细,仅纹样便有一百多种。又依照品级演化出彩画七门,分为五装二刷:五彩遍装、碾玉装、杂间装、青绿装、解绿装及丹粉刷和黄土刷。
按品级,五彩遍装最高,只有皇宫才能绘饰。但论技法高妙,当今又属碾玉装典家最高。尤其是典家长子典如磋,自幼习画,技艺精妙。他原本立志要进御画苑做画待诏,可惜机缘不到,屡试不中,只得回到祖传本行。碾玉装以青绿为主,善用深浅叠染色晕,又以白色衬边。远望去,如同白玉青碧一般。典如磋以画艺绘梁栋,自然远比一般匠人高妙许多。经他所绘之屋宇殿阁,莹润鲜明,清丽雅逸。尤其那些写生花枝纹样,鲜活如生,因而名列汴京“天工十八巧”。何扫雪的素兮馆翻新彩画时,便是请了典如磋亲自绘饰。
李度最器重典如磋画艺,自己所造楼宇,多半都是由典如磋来绘饰,两人是多年挚友。只是典如磋自负画艺,为人有些清高,脚踏尘土,眼望青云,从来瞧不上同行。张用笑他是啄木鸟叮旗杆,认错林子选错树,为此,典如磋曾大大恼怒过他。若说自杀,他那性情,倒也不意外。
张用好奇的是,犄角儿和阿念去银器章邻居那里打问到,典如磋起先也为《百工谱》,去章家按期赴会,上个月十一以后便再没去过,不知道其间有何原委。
典家在西外城汴河金梁桥边,不一时便到了。典家世代以彩画为业,甚有根基,宅院虽比不上高官富商,却也院宇宽敞,厅堂齐整,在一般民居中,算上等之家了。到了那宅院门前,张用跳下驴子上前拍门。半晌,一个胖仆妇开了门,以前见过。这胖妇往常爱穿些花花缭缭的衣裙,今天却一身白布素装,神色瞧着也不似往日那般和气。张用心里暗诧。
“胖嫂嫂,典大可在?”
“出门去了。”
“哦,没死?他去哪里了?”
“不知道。”
“典二呢?”
“殁了。”
“殁了?何时?”
“上个月。”
“因何?”
“不知道。”
“自杀?”
“嗯……”
“原来应在典二身上了……”
牛慕睡在书房的那张小竹床上,被母亲大声唤醒。
“蠢儿,快起来!你媳妇不见啦!”
“她去哪里了?”牛慕许久没有醉过,头疼欲裂,勉强睁开了眼。
“你问我?你灌饱了尿水儿,便该在外头躲一晚,偏生要回来。回来又说出那些割心拔舌的话来。莫说是她,便是个猫儿狗儿,挨了这般歹话,也要挣跳得远远的。你赶紧起来寻去。”
“那是她该骂,我忍了许久了。”牛慕想起昨夜,心里后怕,却不愿服软。
“该骂?你个忘恩负心货!我们母子身上一丝一线,肚里一米一菜,哪样不是她挣来的?你爹在时,我们穿过哪样、吃过哪样?你瞧这两个月京城物价涨上了天,邻居们个个都在叫苦,咱们却照旧该吃肉吃肉,该穿绸穿绸,哪里短缺过一些儿?”
牛慕再对不出话来,背过身,闭起眼,缩在被子里。这床褥、被子、枕头,连同这间书房里其他物件书籍,也都是宁孔雀成亲后给他新置办的。布置完后,宁孔雀唤他进来瞧,笑着跟他说:“其他的,你都莫分心,只安心读书就好。便是考不中也不怕,我听人说‘天地君亲师’,这师也是至紧要、至尊贵的。若考不中,你就招些小学童,在这里教他们读书,能教出几个进士来,也是件大功业。”
宁孔雀不识字,连她绣过许多回的《心经》,也只知字形,不知其意。她曾央牛慕给他读解过,也只听了个囫囵。她却喜欢瞧他写字,听他读书。又怕搅扰他,每当他读书时,她便将绣架支在书房窗外,边听边绣。还说,听着他读书,绣的花纹都似乎多了些雅气……想起宁孔雀那语态神情,牛慕心里如同群蚁在咬一般,慌乱如麻。他娘仍在床边叨骂,催他去寻。他不由得一恼,翻身坐了起来:“成成成!我这就去寻!”
“饭已经给你煮好了,你赶紧洗脸漱口,吃饱了就去。我寻思她一定是回娘家去了,你便是跪烂了膝盖,也把她接回来。”
他听了越发焦躁,趿了鞋子愤愤离开书房,一瞧院子里,少了个人,四处竟顿时变得静悄悄、空落落。他转头走进自己和宁孔雀的卧房,里头也幽暗冷清,像是许久没住过人一般。他忙走到柜子边,打开里头那只钱箱,见里头三锭银铤、三贯多铜钱——宁孔雀只拿走了一小半。家用的钱日常都放在这里头,他若用钱,便从这里头取。他娘那里,宁孔雀按月另给一些零用花销。剩余的钱,宁孔雀都锁在床底下一只铁箱里,每凑够一百贯,便拿去解铺里放债生利。牛慕并不清楚宁孔雀绣那孔雀缎能挣多少钱,只听宁孔雀说过,生的钱息已足够每个月的用度。他忙转身趴到床边,低头去瞧那只铁箱,箱子锁着。他伸手推了推,有些沉,宁孔雀并没有拿走这里头的钱。他顿时瘫坐到地上,定定望着那只铁箱,心也瘫作泥一般。
其实,他早已知道自己百无一用,他也想自振自救,但就如他拼死了力也提不动一桶水,而这命远比一桶水更重。败过无数回后,他再无心力,每天只能装出读书的样儿,做给宁孔雀看,其实早已一个字都入不了心。唯独孔子骂弟子宰予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只要读到,他都异常刺心,便将那行字用墨涂去。可一行黑墨越发刺眼,真如发黑的朽木粪土一般。他索性将那一整页都撕净。然而,每读到那里,心里仍然一紧,像是杀了人埋在必经之路上。后来他连《论语》也不敢碰了,偷偷丢到了水沟里。
他怔了许久,他娘又在外头催他。他闷应了一声,想爬起来,一眼瞧见铁箱边摆着一双绣鞋,牛皮底子,绿锦面,尖翘玲珑,鞋面上绣着一朵牡丹,是宁孔雀自家绣的。那牡丹娇丽鲜妍,就如宁孔雀一般。
他眼里顿时涌出泪来,自己全然配不上这样一位好女子,她早就该走。只可惜,成亲三年,自己半分用处都没有。好歹也该替她做成一件事,帮她把姐姐宁妆花寻回来,也算是临别谢礼吧。
他用袖子抹去泪水,站了起来,转身朝外走去。
第六章 大板牙
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
——《棋经》
程门板好不容易才拖住那只焦船,没让它沉下去。
可船舱里已经积满了水,那五具尸首也全都浸泡在水中。只要一松手,河水便会涌进船中,他两脚踩在河泥里,扳住焦黑船舷,小心往下按,想把船里的水排出来些。正在忙乱,岸上忽然传来一个声音:“程介史!”
他扭头一看,是将才跟着坊正的那个小厮,身边还有个中年汉子。程门板脸顿时涨红,自己这么些年尽力防着在人前丢丑,却偏生被人瞅见这狼狈相。但这焦船物证比颜面更要紧,他忙喝叫:“快来帮忙!”那两人应声奔下岸来,顾不得泥水,一起把住船舷,将船身扳倾斜,放出里头的积水,船重新浮了起来。程门板又让那两人一起用力,将焦船半拖上岸,放稳后,这才放了心。
他一直都觉得人世艰辛,生而不易。全凭一口气拼力撑着,才能勉强活出些样儿来。这一磕,连这最后一口气也磕破泻尽。他伤心过许多回,但都不及这一回。不知哭了多久,嗓子都哑了,泪水也干了,他才止住。心里空荡荡的,浑身没有一丝气力,更没了丝毫再活的兴头。
他坐倒在石头堆里,望着河水,呆了许久。日头渐渐西斜,将河水映得金亮刺眼,对面房舍顶升起了炊烟。望着那炊烟,他忽然想起自己的娘。娘一个人把我辛苦养大,再不愿活,你也得好生活下去。他长叹了口气,爬了起来。泪水干了后,眼睛脸颊都绷得难受,他从水洼里捞了些水,随意抹了两把。夕阳照得睁不开眼,让他有些晕眩,那颗门牙的缺处仍时时作痛。他却懒得理会,上了岸,继续慢慢往齐家庄行去,心里灰漠漠地想,生而为人,怕就是这般,从不管你情不情愿,一场苦接一场苦,只看你熬得了几时。
到了齐家庄,黄昏中,那村子一片安宁,一缕缕炊烟在半空里飘散。只有几个背箱囊的匠人和扛锄头的农人,身形疲惫,各自默默归家。范大牙慢慢走进村中间的巷子,关起的院门里偶尔传来狗吠声、孩子笑闹声、妇人斥骂声,能闻到柴草烟气、饭菜香气。
幼年时,他和娘便赁住在城郊这样一个村落里,每到这个时分,他都早早坐到那张小木桌边,等着娘煮好饭菜。那张小木桌他记得清清楚楚,粗木制成,极牢实,不知用了多少年,边角早已磨滑,娘总将它擦洗得光光亮亮的。他最爱趴在那桌上嗅那味道。混着木味、油味、菜汤味……还有许多说不清的积年味道。他从没敢告诉娘,不知为何,他心里偷偷觉得,那味道是父亲的味道。有些委屈不好跟娘说时,他就趴在那桌上,偷偷说给那桌子听。那桌子虽从不应声,但说多少它都不厌,始终默默听着。每回说完后,他心里都舒坦无比……旁边一扇院门半掩着,透过门缝,他一眼瞧见那院子中间也摆着一张小木桌,和他幼年时那张有些像,只是瞧着极小,他一个人便能占满一整边。当年那张桌子恐怕也变得这般小,再承不住自己的委屈了。他不由得笑了一下,笑得有些酸楚,却也忽然多了几分气力,发觉自己真的已经长大成人,再不需要父亲。而且,也该拿出儿子的气概来,卖力做事,挣柴米钱,好生养活娘。想到此,牙虽然仍在一阵阵作痛,他心里却舒畅了许多。
他走过去推开那院门,见一个瘦长脸老汉坐在房檐下,盯着地上出神。他走进去一步,问道:“老汉,请问修砧头的老孙住在哪里?”
“哦?我就是。你是……”那老汉惊了一下,慌回过神,第一眼望向范大牙的门牙,第二眼果然盯向左牙那个缺口。
范大牙顿时有些不快,语气也硬起来:“我是开封府衙吏,来查问公事。”
“哦?啥事?”老汉慌忙站起身,又瘦又高。
“田牛可是住在这里?”
“是。他出了啥事?”
“你只答我的话,其他的莫乱问。他人在哪里?”
“我也正在寻,清明那天他出去后,再没回来。”
“他住这里多久了?”
“差半个月满两年了。”
“你们是如何相识的?”
“我头回见田牛是前年开春,也是傍晚时分,我和女儿阿善一起回家。那之前阿善着了场病,身子极弱,她又不肯在家里闲着,出去做活儿又累,那天走到途中忽然昏倒了。我慌忙背她去寻大夫,可我这脚又跛,走了半截路便走不动了,路上又偏生找不见个熟人来帮忙。正急得没法,田牛从那头过来了。我瞧他眇了一只眼,面色又冷,有些怕人。可看看天色就要晚了,实在没法,只得开口求他。他停住脚,没答言,瞅了瞅我,又瞅了瞅我怀里的阿善,略迟疑了一会儿,走过来弯下腰,把阿善背到了背上。我忙给他指路,一路上他都不吭声,走得飞快。我尽力跟着,心里始终有些怕,不住留意他的两只手。他两手一直握着拳头,只用手腕托着阿善的腿。这自然要吃力得多,我先有些纳闷,后来才想明白——他瞧出了我的戒备,出于礼防,怕手指头触到阿善的腿,宁愿吃力,也一直攥着拳头。我贱活了这几十年,常听人说正人君子,可难得见到。那天瞧着田牛那双攥紧的拳头,才算亲眼见了一回。”
范大牙先听得有些不耐烦,听到这里,不由得入了神,走了许久,有些累,便抓过小桌边的一只凳子,坐到了孙老汉对面。
孙老汉也坐了下来,继续讲道:“到了市口那家医铺,田牛把阿善背了进去,我忙过去托住阿善搀了下来。等我把阿善放到椅子上,回头去瞧时,田牛竟已走了。我记挂着女儿,没去追,忙唤大夫来看治。大夫看过后,说是血虚,熬了一碗钩藤汤,灌醒了阿善,又抓了几副逍遥散给我,让回去好生调养……”
“囔饭!”旁边忽然传来一个妇人的粗声。范大牙扭头一看,是个五十来岁胖壮村妇,立着眉,嘟着腮帮,气哼哼端着两碟子菜,牛一般从厨房里撞了出来。啪啪,将菜碟撂到桌上,一碟酱瓜,一碟豆芽。妇人瞅了瞅范大牙,而后恶瞪了一眼孙老汉,转身边走边骂:“碗筷也不拿,只让老娘燎毛狗一般奔里奔外累到死。你倒好,囔饱了,不是念你那个丧门女,就是记挂那个独眼贼。啥时间把老娘往心坎里搁过……”
孙老汉瘦脸一红,忙低声解释:“这是我浑家,阿善的继母。”
“继母?”壮妇猛然又端着两碗粥出来,“你生怕世人不知道我是跟脚进来的,只配吃二道老馊肉?我这继母咬了你女儿的肉,还是嘬她的血了?”
“唉……有客人在,你稍稍收敛收敛。”孙老汉越发羞窘,忙问范大牙,“小哥也还没吃饭吧?穷门寒户,没啥好菜肴,将就吃一碗粥?”
“我只煮了两个人的饭……”
“我不是来讨嘴的,莫搅扰公事……”范大牙瞪了那壮妇一眼,而后又问,“田牛那天走了,之后你又是如何遇见他的?”
那妇人立时闭住嘴,坐到桌边端起碗,自个儿吃起来。
孙老汉才安心了些,又缓缓讲起来:“那以后,我出去寻活儿时,一直盼着能撞见他。过了一个多月,有天回家,天叫我又碰见了他。我忙上去道谢攀话,一问才知道,他是逃荒来的,想学门手艺,却没人肯带他。我一听忙说,我这修砧头的活计,虽说低贱了些,却并不如何累人,只要手脚勤快,三两口人还是养活得过。”
那壮妇听了,歪着鼻子,狠狠撇了撇嘴。
孙老汉装作没见,继续说:“他听了,心里极愿意,但那脾性却犟拐拐的,不肯说出来。我又问他住哪里,他说和同乡赁了小半间房挤着睡。我忙强拽他来了我家,就让他住那间空屋,跟我学手艺。他却执意要把吃住钱算给我。我说你救了我女儿一条命,住破草檐,吃些清汤糠菜,还要算钱?他不大会说话,只是不肯。我怕他走,只好应允了。直到这个月,他都照月给我一贯钱。我哪里肯用,都替他收着。”
“清明那天,他走时没说什么?”
“只说去会同乡。对了,他同乡里有个叫乌扁担的不是善类,是不是那个乌扁担又做出些歹事,牵连到田牛了?”
“这是公事,暂时不能透露。”
范大牙见他毫不知情,看看天要晚了,而且一说话嘴唇便会碰到门牙缺口,疼个不住。他便起身告辞,孙老汉送他到了院门外,眼里满是担忧。范大牙却只能装作不见,他实在没有多的心气去照管这些。
暮色渐浓,他忍着牙痛,沿着蔡河快步往回赶,心里不知怎么,又暗闷起来。
第五章 彩画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苏轼
典如磋请来了开宝寺僧人设坛做斋、诵经礼忏。
大嫂胡氏和使女阿青扶着于燕燕避回到后头。其实于燕燕哪里需要扶,大嫂和阿青也只是做做样子,进了西院,两人便撒开了手。大嫂盯着她问:“燕燕,你莫不是惊坏了?哭也不哭,一滴泪也没有。莫说公公直瞅着你,极不乐意,那上百徒子徒孙,也都瞧着呢。”
“大嫂,我倦得很,你让我歇歇。”于燕燕涩涩一笑,连说话的气力都没了。
“那你歇着吧。”大嫂似乎有些着恼,丢下她,转身和阿青一起出去了。
于燕燕怔望着这个小院落,顿时觉着这里黯如灰梦,哪里再有丝毫家的亲熟?丈夫典如琢画室的房门开着,里头一片幽寂,连房子都死了一般。她不愿再瞧,慢慢走进了卧房。里头也昏昏暗暗,透着幽冷。只有窗边那张桌子映着亮光,她走过去坐到了绣墩上。桌子上摆着娘家陪嫁的铜镜、螺钿首饰盒、唇脂牙筒、铅粉盒、画眉墨盒。唇脂和铅粉上个月快用完时,她让丈夫替她买些回来。走之前她反复叮嘱只买染院桥香粉顾家的三品脂粉。傍晚丈夫回来,买的竟是一品的。她心里虽喜欢,却嫌贵了。丈夫却随口说了句“你该用一品的”。说这话时,他背转了身,瞧不见神情,语气也似往日一般平淡。但那是成亲以来,丈夫头一回赞她。她当时好不甜喜,特地洗了脸,细细涂抹了那唇脂和铅粉,让丈夫瞧。丈夫却只略看了一眼,淡笑着说了声“好”。那天她格外欢喜,缠住丈夫问:“究竟是脂粉好,还是人好?”丈夫却避着她,只应了句“都好”。
这时回想起来,她仍不知丈夫当时是真赞,还是应付。在家里时,她二哥和四哥都嫌妻子不合意,平日夫妻说话时,难得正着瞧一眼,话也能短则短,能不说最好。为此,她常护着两个嫂嫂,和两个哥哥理论。她反复回想丈夫那语态笑容,似乎和两个哥哥有些像,却又有些不像,她辨不清。
她忽然很伤心,人要婚姻做什么?两个全无相干的人,忽而就住进一间屋、睡在一张床。你不知我心,我不知你心。像是背靠背被捆在一处一般,谁也看不清谁的真面目,恐怕到死都是一对陌生人。
她伸手挪过铜镜,望向镜里的自己。她原本生了一对笑眼,眼睑微弯,眸子清亮,时时瞧着都满面娇甜欣悦。可这时,镜里那个女子似乎忽然间长了几岁、瘦了几分。眼角眉梢的甜悦全然不见,神色间透出一些苦寂。她顿时怔住,自己不但不认得丈夫,如今连自身也认不得了。遍体一寒,一阵酸辛委屈顿时涌了上来,又夹着些惊惧。她忙移开眼睛,站起了身。
这时,院子里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一听到那脚步声,她的泪水顿时涌了出来,是三哥,最疼她的三哥。
她忙奔了出去,果真是三哥于仙笛,穿了一身素服,身材清瘦,面容端朴,颔下一缕短须。她全然忘了避忌,也顾不得旁边还跟着那个仆妇阿黎,如同幼时一般,奔到三哥面前,扑进他怀里大声哭起来。三哥先还有些顾忌,但随即伸出双手揽住她,如同当年一般轻轻拍抚。
许久,她才止住了哭,和三哥一起走进正房,在那张黑漆梨花木雕花方桌边坐下。阿黎来时手里提着只青瓷茶壶,她从桌上茶盘中取过两只定窑白瓷莲花盏,给两人各斟了一杯,而后轻轻放下茶壶,转身出去了。
于燕燕等阿黎出了院子,忙急急说:“三哥,你得帮我!你得帮我去查查,昨天他去了哪里?会过什么人?为何回来就自尽了?”
张用骑在驴子上,一阵一阵地笑。
阿念追上来不住问:“张姑爷,你笑啥?是不是见了那个何扫雪,乐得心尖痒颤?她样貌瞧着虽然比我家小娘子稍稍强半厘,可她的嘴唇也太薄了些,刀削的一般,哪里及得上我家小娘子那小嘴儿?人都爱拿樱桃比美人的嘴,我也见识过许多美人的嘴,除了我家小娘子的,哪个真像樱桃了?不是挤扁的荔枝,就是水泡的杨梅。那个何扫雪的嘴,更是了不得,薄得那样,涂了胭脂的扁豆一般……”
张用却听而未听,心里一直在琢磨何扫雪设的那个谜。
何扫雪说彩画行当头几家,每一家都会有人自杀。何扫雪是个极清冷的人,便是达官显宦去访她,她也只是浅笑礼待,从来不会像其他同行一般施尽媚术。至于那些豪富大商,她更懒于应付。因此,那些人也大多丧了兴致。汴京“念奴十二娇”中,素兮馆生意最清淡,何扫雪却似乎毫不介意。她这样的女子,自然不会轻易顽笑,更不会跟张用戏耍,她说的应该不假。但那彩画行几家一起自杀?张用忍不住又笑出来。
“张姑爷,你又笑!”阿念有些恼,“我家小娘子至今寻不见,你却去瞧妓女,瞧完了还笑个不住!”
“阿念莫急!咱们这就去碾玉典家,去见典如磋;典如磋和李子树最好,见了他,便能打问到李子树的下落;找见了李子树,便能知道那个银器章和宣主簿的下落;知道了这两人的下落,便能寻见你家小娘子了!”
“不是我家,是你家未婚妻子!”
“好好好!”张用随口应着,心里却继续琢磨何扫雪设的那谜。
他虽爱各样工艺,却对彩画并无多少兴致。彩画是给房屋楼阁绘饰彩图纹样,像是给屋宇穿上彩装一般。张用从来懒得花半点心思在衣饰上,避寒还好说,遮羞他则只觉得可笑,有时夜里兴起,他索性脱光了出门,在月下长街上畅走。因此,哪里会对彩画经心?
不过,好友李度醉心于楼阁营造,于彩画极讲究,他也跟着听闻了许多。最初,古人只是用丹朱矿料或黑漆桐油涂于梁柱上,是为防腐防蠹。这一条张用倒没有异议。及至春秋时,各诸侯国渐兴奢华之风,有了丹楹刻桷、雕梁画栋之雕镂彩饰。从这里起,张用便有些厌了。
不过直至隋末唐初,彩画主用红白二色,所谓“朱柱白壁”,只在斗拱、天井等处绘饰云纹、龙纹、锦纹,倒也还算文质相成、繁简得宜。中唐以后,彩画渐趋繁丽,兴起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纹饰,并且遍满枋柱,称为“遍地华”。张用当时听了,随口便叫它“遍地华不住”。
在张用瞧来,这世间万事,只要奢心一起,便再难停住。他曾细观过对街一个妇人。那妇人生得倒也不丑,只是嫁的这户人家以修幞头帽子、补角冠为生,衣食营生只粗粗过得。前二三十年,文士雅客们纷纷效仿苏东坡所戴乌角巾,中间一个黑漆纱罗高方筒,外围左右各附一层矮壁,戴时一棱向前,露出筒角,叫作“东坡巾”。这十来年,世风渐奢,民间稍有家底的男子也开始兴仿。那妇人的丈夫趁机仿制这东坡巾,赚了些银钱。那妇人起先朴朴淡淡,从不描眉涂脂,家计稍稍宽裕后,先开始抹些唇脂;脸上只两片嘴唇艳红,太豁眼,便又学人描眉;黑眉红唇底下却是一张粗面皮,极不衬,便又开始涂面脂;脸鲜靓了,得些钗环头饰配着才相宜;头美了,便要些好衫裙来映衬……几个月后,这朴淡妇人变作了一个美艳女子。原先做活儿时,身手爽爽利利的,这时却变得娇娇款款的。她丈夫的脸却一天黑似一天,常听他背地里咒骂苏东坡。
彩画到了大宋,因世风大变,一改唐代宏壮奢丽,渐次养成精雅鲜丽之风。用色以青、绿、朱三色为主,辅以黑白,间用金黄褐紫。绘饰也日益精细,仅纹样便有一百多种。又依照品级演化出彩画七门,分为五装二刷:五彩遍装、碾玉装、杂间装、青绿装、解绿装及丹粉刷和黄土刷。
按品级,五彩遍装最高,只有皇宫才能绘饰。但论技法高妙,当今又属碾玉装典家最高。尤其是典家长子典如磋,自幼习画,技艺精妙。他原本立志要进御画苑做画待诏,可惜机缘不到,屡试不中,只得回到祖传本行。碾玉装以青绿为主,善用深浅叠染色晕,又以白色衬边。远望去,如同白玉青碧一般。典如磋以画艺绘梁栋,自然远比一般匠人高妙许多。经他所绘之屋宇殿阁,莹润鲜明,清丽雅逸。尤其那些写生花枝纹样,鲜活如生,因而名列汴京“天工十八巧”。何扫雪的素兮馆翻新彩画时,便是请了典如磋亲自绘饰。
李度最器重典如磋画艺,自己所造楼宇,多半都是由典如磋来绘饰,两人是多年挚友。只是典如磋自负画艺,为人有些清高,脚踏尘土,眼望青云,从来瞧不上同行。张用笑他是啄木鸟叮旗杆,认错林子选错树,为此,典如磋曾大大恼怒过他。若说自杀,他那性情,倒也不意外。
张用好奇的是,犄角儿和阿念去银器章邻居那里打问到,典如磋起先也为《百工谱》,去章家按期赴会,上个月十一以后便再没去过,不知道其间有何原委。
典家在西外城汴河金梁桥边,不一时便到了。典家世代以彩画为业,甚有根基,宅院虽比不上高官富商,却也院宇宽敞,厅堂齐整,在一般民居中,算上等之家了。到了那宅院门前,张用跳下驴子上前拍门。半晌,一个胖仆妇开了门,以前见过。这胖妇往常爱穿些花花缭缭的衣裙,今天却一身白布素装,神色瞧着也不似往日那般和气。张用心里暗诧。
“胖嫂嫂,典大可在?”
“出门去了。”
“哦,没死?他去哪里了?”
“不知道。”
“典二呢?”
“殁了。”
“殁了?何时?”
“上个月。”
“因何?”
“不知道。”
“自杀?”
“嗯……”
“原来应在典二身上了……”
牛慕睡在书房的那张小竹床上,被母亲大声唤醒。
“蠢儿,快起来!你媳妇不见啦!”
“她去哪里了?”牛慕许久没有醉过,头疼欲裂,勉强睁开了眼。
“你问我?你灌饱了尿水儿,便该在外头躲一晚,偏生要回来。回来又说出那些割心拔舌的话来。莫说是她,便是个猫儿狗儿,挨了这般歹话,也要挣跳得远远的。你赶紧起来寻去。”
“那是她该骂,我忍了许久了。”牛慕想起昨夜,心里后怕,却不愿服软。
“该骂?你个忘恩负心货!我们母子身上一丝一线,肚里一米一菜,哪样不是她挣来的?你爹在时,我们穿过哪样、吃过哪样?你瞧这两个月京城物价涨上了天,邻居们个个都在叫苦,咱们却照旧该吃肉吃肉,该穿绸穿绸,哪里短缺过一些儿?”
牛慕再对不出话来,背过身,闭起眼,缩在被子里。这床褥、被子、枕头,连同这间书房里其他物件书籍,也都是宁孔雀成亲后给他新置办的。布置完后,宁孔雀唤他进来瞧,笑着跟他说:“其他的,你都莫分心,只安心读书就好。便是考不中也不怕,我听人说‘天地君亲师’,这师也是至紧要、至尊贵的。若考不中,你就招些小学童,在这里教他们读书,能教出几个进士来,也是件大功业。”
宁孔雀不识字,连她绣过许多回的《心经》,也只知字形,不知其意。她曾央牛慕给他读解过,也只听了个囫囵。她却喜欢瞧他写字,听他读书。又怕搅扰他,每当他读书时,她便将绣架支在书房窗外,边听边绣。还说,听着他读书,绣的花纹都似乎多了些雅气……想起宁孔雀那语态神情,牛慕心里如同群蚁在咬一般,慌乱如麻。他娘仍在床边叨骂,催他去寻。他不由得一恼,翻身坐了起来:“成成成!我这就去寻!”
“饭已经给你煮好了,你赶紧洗脸漱口,吃饱了就去。我寻思她一定是回娘家去了,你便是跪烂了膝盖,也把她接回来。”
他听了越发焦躁,趿了鞋子愤愤离开书房,一瞧院子里,少了个人,四处竟顿时变得静悄悄、空落落。他转头走进自己和宁孔雀的卧房,里头也幽暗冷清,像是许久没住过人一般。他忙走到柜子边,打开里头那只钱箱,见里头三锭银铤、三贯多铜钱——宁孔雀只拿走了一小半。家用的钱日常都放在这里头,他若用钱,便从这里头取。他娘那里,宁孔雀按月另给一些零用花销。剩余的钱,宁孔雀都锁在床底下一只铁箱里,每凑够一百贯,便拿去解铺里放债生利。牛慕并不清楚宁孔雀绣那孔雀缎能挣多少钱,只听宁孔雀说过,生的钱息已足够每个月的用度。他忙转身趴到床边,低头去瞧那只铁箱,箱子锁着。他伸手推了推,有些沉,宁孔雀并没有拿走这里头的钱。他顿时瘫坐到地上,定定望着那只铁箱,心也瘫作泥一般。
其实,他早已知道自己百无一用,他也想自振自救,但就如他拼死了力也提不动一桶水,而这命远比一桶水更重。败过无数回后,他再无心力,每天只能装出读书的样儿,做给宁孔雀看,其实早已一个字都入不了心。唯独孔子骂弟子宰予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只要读到,他都异常刺心,便将那行字用墨涂去。可一行黑墨越发刺眼,真如发黑的朽木粪土一般。他索性将那一整页都撕净。然而,每读到那里,心里仍然一紧,像是杀了人埋在必经之路上。后来他连《论语》也不敢碰了,偷偷丢到了水沟里。
他怔了许久,他娘又在外头催他。他闷应了一声,想爬起来,一眼瞧见铁箱边摆着一双绣鞋,牛皮底子,绿锦面,尖翘玲珑,鞋面上绣着一朵牡丹,是宁孔雀自家绣的。那牡丹娇丽鲜妍,就如宁孔雀一般。
他眼里顿时涌出泪来,自己全然配不上这样一位好女子,她早就该走。只可惜,成亲三年,自己半分用处都没有。好歹也该替她做成一件事,帮她把姐姐宁妆花寻回来,也算是临别谢礼吧。
他用袖子抹去泪水,站了起来,转身朝外走去。
第六章 大板牙
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
——《棋经》
程门板好不容易才拖住那只焦船,没让它沉下去。
可船舱里已经积满了水,那五具尸首也全都浸泡在水中。只要一松手,河水便会涌进船中,他两脚踩在河泥里,扳住焦黑船舷,小心往下按,想把船里的水排出来些。正在忙乱,岸上忽然传来一个声音:“程介史!”
他扭头一看,是将才跟着坊正的那个小厮,身边还有个中年汉子。程门板脸顿时涨红,自己这么些年尽力防着在人前丢丑,却偏生被人瞅见这狼狈相。但这焦船物证比颜面更要紧,他忙喝叫:“快来帮忙!”那两人应声奔下岸来,顾不得泥水,一起把住船舷,将船身扳倾斜,放出里头的积水,船重新浮了起来。程门板又让那两人一起用力,将焦船半拖上岸,放稳后,这才放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