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_分卷阅读_29
李曜喝了口汤,也不讲究什么君子的“食不言”,直接问道:“什么叫乱不得?”
憨娃儿吞下这口蒸饼,道:“就是第一式必须连着第二式,第二式必须连着第三式,如果第一式使完,直接连第三式,俺就浑身疼得紧。”
李曜第一次听说有这种异状,不禁奇道:“那是为何?……所谓浑身疼,是哪种疼?”
憨娃儿想了想,道:“就是全身都如针刺,好比每一个毛孔都被针扎了一样。”说着又是一大口蒸饼咬进去。
李曜却放下那灌黍臛,沉吟道:“全身如针刺,肯定是说明这样施展不对,或者就是……你如今还不足以这般施展。”
憨娃儿自己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闻言丝毫不以为意,嘟哝道:“噢,那俺就先不这般施展了便是。”
李曜窒了一窒,摇摇头,也懒得理会他了。这样的情况,必然是有什么问题,而钟离权既然那般说,则表示他相信这个问题李曜有能力解决,但李曜现在自己的武学修为实在不怎么样,他也没有信心和把握拿憨娃儿来做试验,只好决定先放一放。
端起黍臛,李曜按照修行法门,一口分三咽,细细喝完。憨娃儿的蒸饼虽多,但他食量既大,吃得又快,居然比细嚼慢咽的李曜还先吃完。
李曜和憨娃儿吃完早饭之时,李宅东院的花厅里头,李暄也放下了汤罐,早有侍女端上暖水,李暄随意就水洗了洗手,接过另一名侍女递来的干净丝巾擦了擦手,淡然道:“下去吧。”
两名侍女躬身退走,李暄起身站到门边。
阴云漫卷,一阵冷风吹来,虽已时至晚春,竟然也有了些凉意。
房中书案之上,一册书卷被风吹散,纸页呼呼作响。
那声音听到闭着双眼的李暄耳中时,他竟似乎看见了李曜匆匆自铁坊奔回宅邸,气喘吁吁地冲进赵氏房中,而后赵氏如丝如蛇地身子纠缠着他,在他耳边“呼呼”地吹着香气……
李暄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诡异地笑容。
------------------------------
同一时刻,赵颖儿已经将李曜的房间整理妥当,正坐在窗边出神。
天色阴沉,一场春雨似乎已经酝酿了七八成,正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落下。赵颖儿心里担心阿娘的病情,却不敢此时离开。一会儿万一下了大雨,她出去之后就赶不及在午前回来,而中午时分,她要准备郎君中午的吃食,如果下午郎君要读书温习,她也得陪在一旁,因为如果郎君要写字,她须得为郎君研墨——虽然李曜已经多次申明不必她来动手,但她却不愿因为郎君的宠爱而懒了手脚。
便在此时,一个窈窕地身影出现在院门口,远远见到窗边的赵颖儿,立刻招了招手,亲热地唤道:“颖儿妹妹,姐姐来看你了。”
赵颖儿转头看去,便看见一年轻女子笑着走来。
这女子穿着淡紫色交领襦衫,领口开得有些大,诃子(无风注:诃子即抹胸。)几乎露出来一半,两团粉腻即便在这阴沉沉的天气里,也显得有些耀眼。她下身穿的,乃是一袭月色隐花裙,与那襦衫相配,显得淡雅细腻。
她身上的装饰并不算多,但却精致:一支飞燕金步摇,额黄妆点如星,尤其是项中那串玛瑙璎珞圈(无风注:唐时仿佛门装饰的一种,也许是项链的前身。),垂在胸前双峰正中,使人一眼望去,不知该看哪处才好。
赵颖儿看着这女子莲步款款走来,起身相迎,敛袖一礼:“见过赵三娘子。”
赵,是指她的本姓,三娘子,是指她是三郎君的妻妾。唐时主人家郎君的妻妾,家主的女儿都统称娘子——当然对于一般的女子也可以娘子称呼,就如同憨娃儿称呼赵颖儿为赵小娘子,也是这般道理。
赵三娘子笑着虚扶一把,亲热道:“妹妹怎的总是这般多礼?快快免了……今日诸事已然忙尽了么?”
赵颖儿浅浅一笑:“都这般时候了,还不做完,可就成偷懒了……赵三娘子,请坐。”
“妹妹哪须这般忙碌。”赵三娘子拉着赵颖儿一并坐下来,轻笑道:“以妹妹品貌,只须嫁得好郎君,锦衣玉食哪里会缺了?又何必操持这些杂务?”
赵颖儿却不接茬,反道:“赵三娘子每日这般清闲,虽是逍遥,便不觉得闲散慵懒,无所事事么?”
赵三娘子笑容微微一僵,想起李晡平日里根本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夜里也时常不归,白日便是回来,也是往床上一躺便睡得死沉,她不正是闲散慵懒,无所事事,又能是什么?
只是这话对着赵颖儿是万万不能说的,别说她现在“身负重任”,便只是为了出嫁女儿家的面子,这话也说不得,否则人家不要说她一点女儿能耐也无,完全拴不住自家夫君的一颗心么?
当下便强笑道:“焉有是理?这人呐,贫贱时有贫贱时的过法,富贵时有富贵时的过法,男子有男子的过法,女子有女子的过法……贫贱时,日日操心劳力的,无非柴米油盐,旁的什么,哪里顾及得到?富贵时,日日悠闲逍遥,摆弄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何等清贵高雅,这般时候,便是……便是夫妻情趣,也多得多矣。至于郎君们,要读书习字,要打点产业;我们女儿家,便须得谨守本分,侍奉夫君,使之不为家中之事烦忧……这话说来容易,要真当做起来,可也不易呢。”
赵颖儿笑了笑:“三娘子说得甚是,只是奴家年纪尚幼,这般事情,倒也还不急了解。”
赵三娘子摇头道:“妹妹这话可就不对了,皇室之中,十三而嫁者莫非少了?前朝不论,便说本朝,太宗朝文德皇后不就是十三岁时嫁与太宗文皇帝?长孙皇后千古贤后,出嫁也不过十三,你今也近此岁,如何不须了解?不是姐姐说你,姐姐毕竟是过来人,这些话可是真心为你着想……女儿家的这些讲究,越早了解越好,若是等过了门才开始学,那便迟了,郎君们白日里在外忙碌,回家还需为后宅操心,那心情如何好得了呀?到时候郎君一旦生气,到头来吃亏的总归是我们女子,妹妹你说是不是?”
赵颖儿苦笑道:“长孙皇后千古贤后,奴家如何敢比?至于其余……或许三娘子说得都对,可奴家眼下哪有那些时间?便如今日,郎君早上曾说,午时要归宅用饭,午后小睡,然后温习功课。如此,奴家便要提前准备菜食,等郎君用过饭,侍候郎君午休……”
“什么?!”赵三娘子大吃一惊:“侍候李……啊,侍候五郎午休?你已经和他同房了?!”
赵颖儿没料到她竟然误会了,羞得满脸绯红,连忙辩道:“三娘子误会了,不……不是侍寝,只是帮郎君铺床叠被,点上些安神的檀香,而后等郎君醒来之时正好烧了沸水,为郎君煮上一壶茶汤罢了。”
赵三娘子“啊”了一声,才知道自己想岔了,放下心来,拍拍胸脯道:“妹妹说话可莫这般唬人,若是……若是……咳!”她本来想说:“若是已然侍寝过李五郎,奴家这事岂不是全黄了?”不过这话说不得,只是一时又没找到别的话来遮掩,只好含糊过去。
赵颖儿却被刚才这番话弄得有些又羞又慌,想起每日帮郎君铺床叠被,那被中的男儿气息,实也让她有些心摇神曳,自己又是郎君的近侍之人,万一郎君哪日真要自己侍寝,却该怎么办好?
人说怕什么来什么,赵颖儿刚想到此节,赵三娘子也恰好忍不住问道:“妹妹,五郎虽然年幼,也已行了冠礼,已是中男,他可曾有要你侍寝之意?”
中男,在唐朝是指十六岁至二十一岁的男子,二十二岁以上为丁男,即成年男子。这一制度在玄宗时略有变动,但整体来说,中男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并未完全成年的“准丁”。
赵颖儿本就有些心摇神曳,忽然听了这么一句,惊得一挺身,忙道:“没有没有,郎君从未有此想法!”
赵三娘子笑道:“瞧你急得,没有便没有呗,姐姐只是好奇而已,妹妹何须如此?”
赵颖儿脸色通红:“这,这有什么好奇的……”
赵三娘子笑得越欢了,道:“妹妹这便不懂了,女儿家年纪小,身子柔嫩,最得男人喜欢,五郎也已到血气之年,便是有那想法,不也寻常得很?他们三兄弟,他虽最小,体格却最结实,每日见你在身边,竟然不动心思,倒才是奇事呢!”
赵颖儿脸色越红,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只是心里却没来由一虚:“郎君实是从未有这等意思,难道是郎君觉得我不好看?”
她慌乱之下,正瞧见赵三娘子那紧裹在诃子里挺拔的两座玉-峰,再低头一看自己,心下不禁一黯:“难怪郎君不喜……”可想归想,却下意识挺直了身子,把胸脯更加挺起来一些。
赵三娘子来此原是别有它意,赵颖儿这般神色她哪里会没有注意到?当下心中暗笑,嘴上却淳淳善诱,道:“妹妹可是忧心自己身子尚未长开,不得郎君喜爱?”
赵颖儿正黯然神伤,一时不察,下意识顺口回答:“是啊……”话一出口忽然醒悟,忙遮掩道:“啊,不是不是,我……奴家只是,只是在想午间该准备些什么菜食。”
赵三娘子娇笑起来,亲热地坐近赵颖儿身边,道:“妹妹不必遮掩,女儿家为自己倾心的男子,什么事做不得?此乃人之常情,有何害羞之理?妹妹,你瞧姐姐身段如何?”她说着,故意把身子微微一扭,那傲人的双峰顿时更见挺拔,令赵颖儿自惭不已。
赵颖儿腰背一软,小脸垮塌了下来:“三娘子身段极好,何须人说?”
赵三娘子轻笑道:“妹妹以为姐姐天生便是这般好身段么?”
赵颖儿奇道:“三娘子这话却是何意,这身段不是天生,难道还是自己……自己弄成的么?”
赵三娘子悄声道:“妹妹,奴家与你投缘,这话才肯告诉你,可是若要奴家教你,你却不可泄露出去,如何?”
赵颖儿看了看赵三娘子的胸脯,又看看自己的,不禁想道:“我的面容不比三娘子稍逊,可郎君却从未有半点……那种意思,莫非真是这里的原因?这三娘子虽然别有它意,可我假意敷衍,却只学到这一手段,却也无妨,谁叫那李晡总打坏主意?”
赵颖儿这般一想,当下忍羞点了点头。
赵三娘子笑起来:“这便是了,女为悦己者容,乃是天下至理,有甚害羞的?瞧妹妹这面容,若是身子长成了,便是姐姐我呀,也只有艳羡的份了,还怕哪位郎君见了,会挪得开眼去?”
赵颖儿面色涨红,却不敢再听她这般肆无忌惮地打趣,忸怩道:“那,那法子是……?”
赵三娘子笑道:“这般要紧的法子,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再说,那法子还需要一些旁的手段配合,才能起到最佳效用,妹妹这里是五郎的房间,自然没有那些东西。来,妹妹随姐姐去姐姐房里,那些东西都在呢,姐姐一样一样教你!”
赵颖儿一听要去她那儿,不禁迟疑起来。赵三娘子却不由分说,将她拉将起来,兴致勃勃道:“姐姐那儿不光有这丰胸之物,还有其他玩意儿,都是有用得很的呢!妹妹快走,不耽误你为五郎准备菜食的……”
赵颖儿一听到最后这句,心中抗拒已然被好奇和期待掩盖,只要不耽误正事,去看看……似乎也未尝不可呀!
半推半就之下,赵颖儿便被赵三娘子拉出了李曜的偏院。
------------------------------
诸位读者朋友,无风这本书,说真的,是写得格外慢。比如这一章里写赵三娘子的形象,光查唐朝服饰,就花了近一小时,包括唐朝的抹胸叫做什么,有哪些款式这样的东西,无风都查了。只是有很多东西,查了不一定就用,得与剧情、环境相吻合,这其中花的心血就更多。大家看到这里的,想必也看得出,无风至少从主观上来说,真不是打算写小白文的,这样严谨的考证,不过是为了把这末世大唐写得更真实一些。
诸君若知我心,还请以收藏、红票支持,无风在此拜谢!
第040章 怒闯香闺
李曜觉得如今这日子过得倒也惬意,前些天被钟离权那句“金火天杀之相”勾起的一点儿心思早就淡了下去。
如今早上练练灵宝毕法和青龙剑法,上午处理一下铁坊的事务,中午回家有素手调羹,下午和晚上可以读读书、练练字,更有红袖添香,伴读君侧,真是愈见逍遥。
李曜当年在任供销处长之前,还曾历任车间主任、生产科科长,对于区区一个小铁坊的管理,实是不在话下。而且铁坊现在是按照他之前给出的流程制度来做事,平时已然没他多少事了,早上练武吃饭之后,问了一下徐文溥,见无甚要事,便知会赵三平一声,自己溜达出去,准备回去看书。
本来按照计划,李曜三兄弟今年就要去长安参加贡举,但不料今番长安和晋阳兵戎相见,李家又摊上了一个接一个的麻烦事,终于不能成行。不过,按照李衎的要求,明年开春的贡举,三兄弟是都必须前去的,因此今年要注意学业。
李曜对贡举不报多大希望,不过他倒是想见识见识唐朝的科举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这种事参加一回,对于他一个穿越者来说也算难得的经历。当然,话又说回来,要真是能考上,又能通过吏部的面试,最后混个小官当当,他也不介意去长安看看这座世界第一都城究竟有何等之雄伟壮丽。
三兄弟之中,只有长兄李暄曾去长安赶过一次考,考的进士科,未能及第。不过,未能及第不代表无才,尤其是进士科。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李暄不愿考明经而考进士,本身也算是一种自信了。只是唐时贡举不比后世明清,取士极其严格,确实不那么容易考中。
自古而今,官员考核,不外由谁来考核及用什么标准考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员的考核,当然是皇帝说了算,皇帝的喜怒哀乐,直接决定大臣的升黜。
然而,即使在中国古代,君主专政,但面对庞大的官员群体,由皇帝来决定升黜的仅仅是极少数高级官员,绝大多数中下层官员的考核,就还是有专门的机构与一定之标准的。就说唐朝,比如在唐太宗时,就由“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无风注:《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其依据的是“唐考法”:
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阕,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习,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鞠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殖,蕃息滋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清肃,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
那么,何为“善”,又何为“最”呢?所谓“四善”,就是四种美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德行、清廉、公平与勤政;而二十七“最”,涉及二十七个行业,能够胜任你所在行业的管理职能者,就具备一最,“最”者,才能是也。可见,在唐代,官员的考核,是把德行与才能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事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凡定考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同上)
也就说共分上中下三级,每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等,合计三级九等。从第一级来看,德才兼备者为上上;有才而德行缺一者为上中;有才而德行缺二者为上下。而第二级中,才能一般德行不错者为中上;才能一般具有一种德行者为中中;才能一般德行也一般者为中下。最下层的则是德才均缺,但据其程度的轻重又可分为三级:
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不失为下上;背公向私,职事废阙则为下中;最差的则是居官谄诈,贪浊有状。
由此考核办法可看出,唐人认为:德才兼备者为最好,有德少才者次之,无德无才却假公济私、谄媚上司、欺诈百姓、贪污腐化者为最差!只要主事的官员以一颗公平之心严格按照此标准来考核的话,则全天下大小官员之优劣,一目了然!
李曜是穿越之后才知道唐朝对于人才的选拔竟然按级分类得如此明白,后世人民公仆见了,不知道会不会有所惭愧?
但如此严格的制度,也使得李曜几乎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能通过贡举,因为即便“笔试”过了,还有吏部的“面试”,面试过了,还要查你品性德行,不是一般的麻烦。再说,制度再好,中国人惯会绕道后门,如今那么多功勋故吏之子还在巴望着朝廷取其为士,李曜这等出身,只怕一查是商人之后,被取的希望就去了一大半,何必在这上头费心?
贡举可以不抱希望,但书则还是要读的。哪怕为了在这个时代与人交往之时不至于犯出些常识错误,这书也不能不读。
李曜骑着马边走边想,因为钟离权的话而升起的一点改变历史的冲动就这么全然没了,不知不觉间,已然到家。
把马交给门子,李曜便自回了自己的偏院。院中安安静静,全无人影。不过他这院子本就僻静,这倒也并不奇怪,只是走进房中,却未看见赵颖儿,却有些让李曜意外。
习惯了赵颖儿在身边陪读,现在她不在,李曜一时有些兴味阑珊,想起昨天跟阿娘的话还没谈完,便起身出了院子,打算去后院给阿娘请安。
刚出院子,便看见两个侍女在一处回廊角落里窃窃私语,这两个侍女都是背对李曜,李曜也不认识是谁。
根据李曜前世的经验,女人在一起聊天,一般只有三个话题:男人、打扮、攀比,所以此时他也不关心这二女在谈些什么,就打算从她们身边不远处走过。
但两个侍女的声音却渐渐大了一些,其中一个穿红衣的侍女道:“赵家小娘不是一直对三郎君不假辞色的吗?怎么今日竟然去了三郎君那院儿里?”
李曜闻言一怔,静静停下脚步。
另一名穿绿衣的侍女则道:“是赵三娘子来找她的嘛,兴许……赵三娘子巧舌如簧,说动赵家小娘了呗!”
红衣侍女奇道:“三郎君不是三番五次去找赵家小娘,都吃了闭门羹吗?他亲自去都不成,怎的赵三娘子去,反而成了?”
绿衣侍女嘻嘻一笑:“这些事,男子怎会说话?赵家小娘年纪尚小,面皮薄,三郎君亲自去找,她岂好答应?赵三娘子则不同,都是女子,说起话来才方便不是?”
红衣侍女仍是不信:“可五郎君对赵家小娘那般爱护,赵家小娘这样做,如何说得过去?”
绿衣侍女嗤笑一声,摇头道:“你呀,还是太实诚了。五郎君对赵家小娘再好,又能如何?五郎君只是庶子,而三郎君,那才是嫡子!嫡庶之别,你总不需要旁人解释吧?”
红衣侍女点点头:“这个奴家也知道,只是五郎君就算是庶子,可眼下却也深得阿郎信任,执掌着铁坊那么大的产业,赵家小娘的耶耶可就在铁坊里做事呢!”
绿衣侍女不屑道:“那便如何?要是赵家小娘果然能嫁给三郎君,还怕五郎君敢对赵家小娘的耶耶如何?那可是三郎君的丈人了!这还只是往近了说,还有往远了说的……三郎君是大郎君的亲兄弟,而五郎君却不然,那么一旦今后阿郎老了或者去了,大郎君掌了家,你说那时候三郎君和五郎君之间的地位,还有半分可比之处么?”
红衣侍女这才恍然大悟,点头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样看来,这赵家小娘年纪虽小,心思可深得很呐!”
憨娃儿吞下这口蒸饼,道:“就是第一式必须连着第二式,第二式必须连着第三式,如果第一式使完,直接连第三式,俺就浑身疼得紧。”
李曜第一次听说有这种异状,不禁奇道:“那是为何?……所谓浑身疼,是哪种疼?”
憨娃儿想了想,道:“就是全身都如针刺,好比每一个毛孔都被针扎了一样。”说着又是一大口蒸饼咬进去。
李曜却放下那灌黍臛,沉吟道:“全身如针刺,肯定是说明这样施展不对,或者就是……你如今还不足以这般施展。”
憨娃儿自己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闻言丝毫不以为意,嘟哝道:“噢,那俺就先不这般施展了便是。”
李曜窒了一窒,摇摇头,也懒得理会他了。这样的情况,必然是有什么问题,而钟离权既然那般说,则表示他相信这个问题李曜有能力解决,但李曜现在自己的武学修为实在不怎么样,他也没有信心和把握拿憨娃儿来做试验,只好决定先放一放。
端起黍臛,李曜按照修行法门,一口分三咽,细细喝完。憨娃儿的蒸饼虽多,但他食量既大,吃得又快,居然比细嚼慢咽的李曜还先吃完。
李曜和憨娃儿吃完早饭之时,李宅东院的花厅里头,李暄也放下了汤罐,早有侍女端上暖水,李暄随意就水洗了洗手,接过另一名侍女递来的干净丝巾擦了擦手,淡然道:“下去吧。”
两名侍女躬身退走,李暄起身站到门边。
阴云漫卷,一阵冷风吹来,虽已时至晚春,竟然也有了些凉意。
房中书案之上,一册书卷被风吹散,纸页呼呼作响。
那声音听到闭着双眼的李暄耳中时,他竟似乎看见了李曜匆匆自铁坊奔回宅邸,气喘吁吁地冲进赵氏房中,而后赵氏如丝如蛇地身子纠缠着他,在他耳边“呼呼”地吹着香气……
李暄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诡异地笑容。
------------------------------
同一时刻,赵颖儿已经将李曜的房间整理妥当,正坐在窗边出神。
天色阴沉,一场春雨似乎已经酝酿了七八成,正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落下。赵颖儿心里担心阿娘的病情,却不敢此时离开。一会儿万一下了大雨,她出去之后就赶不及在午前回来,而中午时分,她要准备郎君中午的吃食,如果下午郎君要读书温习,她也得陪在一旁,因为如果郎君要写字,她须得为郎君研墨——虽然李曜已经多次申明不必她来动手,但她却不愿因为郎君的宠爱而懒了手脚。
便在此时,一个窈窕地身影出现在院门口,远远见到窗边的赵颖儿,立刻招了招手,亲热地唤道:“颖儿妹妹,姐姐来看你了。”
赵颖儿转头看去,便看见一年轻女子笑着走来。
这女子穿着淡紫色交领襦衫,领口开得有些大,诃子(无风注:诃子即抹胸。)几乎露出来一半,两团粉腻即便在这阴沉沉的天气里,也显得有些耀眼。她下身穿的,乃是一袭月色隐花裙,与那襦衫相配,显得淡雅细腻。
她身上的装饰并不算多,但却精致:一支飞燕金步摇,额黄妆点如星,尤其是项中那串玛瑙璎珞圈(无风注:唐时仿佛门装饰的一种,也许是项链的前身。),垂在胸前双峰正中,使人一眼望去,不知该看哪处才好。
赵颖儿看着这女子莲步款款走来,起身相迎,敛袖一礼:“见过赵三娘子。”
赵,是指她的本姓,三娘子,是指她是三郎君的妻妾。唐时主人家郎君的妻妾,家主的女儿都统称娘子——当然对于一般的女子也可以娘子称呼,就如同憨娃儿称呼赵颖儿为赵小娘子,也是这般道理。
赵三娘子笑着虚扶一把,亲热道:“妹妹怎的总是这般多礼?快快免了……今日诸事已然忙尽了么?”
赵颖儿浅浅一笑:“都这般时候了,还不做完,可就成偷懒了……赵三娘子,请坐。”
“妹妹哪须这般忙碌。”赵三娘子拉着赵颖儿一并坐下来,轻笑道:“以妹妹品貌,只须嫁得好郎君,锦衣玉食哪里会缺了?又何必操持这些杂务?”
赵颖儿却不接茬,反道:“赵三娘子每日这般清闲,虽是逍遥,便不觉得闲散慵懒,无所事事么?”
赵三娘子笑容微微一僵,想起李晡平日里根本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夜里也时常不归,白日便是回来,也是往床上一躺便睡得死沉,她不正是闲散慵懒,无所事事,又能是什么?
只是这话对着赵颖儿是万万不能说的,别说她现在“身负重任”,便只是为了出嫁女儿家的面子,这话也说不得,否则人家不要说她一点女儿能耐也无,完全拴不住自家夫君的一颗心么?
当下便强笑道:“焉有是理?这人呐,贫贱时有贫贱时的过法,富贵时有富贵时的过法,男子有男子的过法,女子有女子的过法……贫贱时,日日操心劳力的,无非柴米油盐,旁的什么,哪里顾及得到?富贵时,日日悠闲逍遥,摆弄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何等清贵高雅,这般时候,便是……便是夫妻情趣,也多得多矣。至于郎君们,要读书习字,要打点产业;我们女儿家,便须得谨守本分,侍奉夫君,使之不为家中之事烦忧……这话说来容易,要真当做起来,可也不易呢。”
赵颖儿笑了笑:“三娘子说得甚是,只是奴家年纪尚幼,这般事情,倒也还不急了解。”
赵三娘子摇头道:“妹妹这话可就不对了,皇室之中,十三而嫁者莫非少了?前朝不论,便说本朝,太宗朝文德皇后不就是十三岁时嫁与太宗文皇帝?长孙皇后千古贤后,出嫁也不过十三,你今也近此岁,如何不须了解?不是姐姐说你,姐姐毕竟是过来人,这些话可是真心为你着想……女儿家的这些讲究,越早了解越好,若是等过了门才开始学,那便迟了,郎君们白日里在外忙碌,回家还需为后宅操心,那心情如何好得了呀?到时候郎君一旦生气,到头来吃亏的总归是我们女子,妹妹你说是不是?”
赵颖儿苦笑道:“长孙皇后千古贤后,奴家如何敢比?至于其余……或许三娘子说得都对,可奴家眼下哪有那些时间?便如今日,郎君早上曾说,午时要归宅用饭,午后小睡,然后温习功课。如此,奴家便要提前准备菜食,等郎君用过饭,侍候郎君午休……”
“什么?!”赵三娘子大吃一惊:“侍候李……啊,侍候五郎午休?你已经和他同房了?!”
赵颖儿没料到她竟然误会了,羞得满脸绯红,连忙辩道:“三娘子误会了,不……不是侍寝,只是帮郎君铺床叠被,点上些安神的檀香,而后等郎君醒来之时正好烧了沸水,为郎君煮上一壶茶汤罢了。”
赵三娘子“啊”了一声,才知道自己想岔了,放下心来,拍拍胸脯道:“妹妹说话可莫这般唬人,若是……若是……咳!”她本来想说:“若是已然侍寝过李五郎,奴家这事岂不是全黄了?”不过这话说不得,只是一时又没找到别的话来遮掩,只好含糊过去。
赵颖儿却被刚才这番话弄得有些又羞又慌,想起每日帮郎君铺床叠被,那被中的男儿气息,实也让她有些心摇神曳,自己又是郎君的近侍之人,万一郎君哪日真要自己侍寝,却该怎么办好?
人说怕什么来什么,赵颖儿刚想到此节,赵三娘子也恰好忍不住问道:“妹妹,五郎虽然年幼,也已行了冠礼,已是中男,他可曾有要你侍寝之意?”
中男,在唐朝是指十六岁至二十一岁的男子,二十二岁以上为丁男,即成年男子。这一制度在玄宗时略有变动,但整体来说,中男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并未完全成年的“准丁”。
赵颖儿本就有些心摇神曳,忽然听了这么一句,惊得一挺身,忙道:“没有没有,郎君从未有此想法!”
赵三娘子笑道:“瞧你急得,没有便没有呗,姐姐只是好奇而已,妹妹何须如此?”
赵颖儿脸色通红:“这,这有什么好奇的……”
赵三娘子笑得越欢了,道:“妹妹这便不懂了,女儿家年纪小,身子柔嫩,最得男人喜欢,五郎也已到血气之年,便是有那想法,不也寻常得很?他们三兄弟,他虽最小,体格却最结实,每日见你在身边,竟然不动心思,倒才是奇事呢!”
赵颖儿脸色越红,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只是心里却没来由一虚:“郎君实是从未有这等意思,难道是郎君觉得我不好看?”
她慌乱之下,正瞧见赵三娘子那紧裹在诃子里挺拔的两座玉-峰,再低头一看自己,心下不禁一黯:“难怪郎君不喜……”可想归想,却下意识挺直了身子,把胸脯更加挺起来一些。
赵三娘子来此原是别有它意,赵颖儿这般神色她哪里会没有注意到?当下心中暗笑,嘴上却淳淳善诱,道:“妹妹可是忧心自己身子尚未长开,不得郎君喜爱?”
赵颖儿正黯然神伤,一时不察,下意识顺口回答:“是啊……”话一出口忽然醒悟,忙遮掩道:“啊,不是不是,我……奴家只是,只是在想午间该准备些什么菜食。”
赵三娘子娇笑起来,亲热地坐近赵颖儿身边,道:“妹妹不必遮掩,女儿家为自己倾心的男子,什么事做不得?此乃人之常情,有何害羞之理?妹妹,你瞧姐姐身段如何?”她说着,故意把身子微微一扭,那傲人的双峰顿时更见挺拔,令赵颖儿自惭不已。
赵颖儿腰背一软,小脸垮塌了下来:“三娘子身段极好,何须人说?”
赵三娘子轻笑道:“妹妹以为姐姐天生便是这般好身段么?”
赵颖儿奇道:“三娘子这话却是何意,这身段不是天生,难道还是自己……自己弄成的么?”
赵三娘子悄声道:“妹妹,奴家与你投缘,这话才肯告诉你,可是若要奴家教你,你却不可泄露出去,如何?”
赵颖儿看了看赵三娘子的胸脯,又看看自己的,不禁想道:“我的面容不比三娘子稍逊,可郎君却从未有半点……那种意思,莫非真是这里的原因?这三娘子虽然别有它意,可我假意敷衍,却只学到这一手段,却也无妨,谁叫那李晡总打坏主意?”
赵颖儿这般一想,当下忍羞点了点头。
赵三娘子笑起来:“这便是了,女为悦己者容,乃是天下至理,有甚害羞的?瞧妹妹这面容,若是身子长成了,便是姐姐我呀,也只有艳羡的份了,还怕哪位郎君见了,会挪得开眼去?”
赵颖儿面色涨红,却不敢再听她这般肆无忌惮地打趣,忸怩道:“那,那法子是……?”
赵三娘子笑道:“这般要紧的法子,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再说,那法子还需要一些旁的手段配合,才能起到最佳效用,妹妹这里是五郎的房间,自然没有那些东西。来,妹妹随姐姐去姐姐房里,那些东西都在呢,姐姐一样一样教你!”
赵颖儿一听要去她那儿,不禁迟疑起来。赵三娘子却不由分说,将她拉将起来,兴致勃勃道:“姐姐那儿不光有这丰胸之物,还有其他玩意儿,都是有用得很的呢!妹妹快走,不耽误你为五郎准备菜食的……”
赵颖儿一听到最后这句,心中抗拒已然被好奇和期待掩盖,只要不耽误正事,去看看……似乎也未尝不可呀!
半推半就之下,赵颖儿便被赵三娘子拉出了李曜的偏院。
------------------------------
诸位读者朋友,无风这本书,说真的,是写得格外慢。比如这一章里写赵三娘子的形象,光查唐朝服饰,就花了近一小时,包括唐朝的抹胸叫做什么,有哪些款式这样的东西,无风都查了。只是有很多东西,查了不一定就用,得与剧情、环境相吻合,这其中花的心血就更多。大家看到这里的,想必也看得出,无风至少从主观上来说,真不是打算写小白文的,这样严谨的考证,不过是为了把这末世大唐写得更真实一些。
诸君若知我心,还请以收藏、红票支持,无风在此拜谢!
第040章 怒闯香闺
李曜觉得如今这日子过得倒也惬意,前些天被钟离权那句“金火天杀之相”勾起的一点儿心思早就淡了下去。
如今早上练练灵宝毕法和青龙剑法,上午处理一下铁坊的事务,中午回家有素手调羹,下午和晚上可以读读书、练练字,更有红袖添香,伴读君侧,真是愈见逍遥。
李曜当年在任供销处长之前,还曾历任车间主任、生产科科长,对于区区一个小铁坊的管理,实是不在话下。而且铁坊现在是按照他之前给出的流程制度来做事,平时已然没他多少事了,早上练武吃饭之后,问了一下徐文溥,见无甚要事,便知会赵三平一声,自己溜达出去,准备回去看书。
本来按照计划,李曜三兄弟今年就要去长安参加贡举,但不料今番长安和晋阳兵戎相见,李家又摊上了一个接一个的麻烦事,终于不能成行。不过,按照李衎的要求,明年开春的贡举,三兄弟是都必须前去的,因此今年要注意学业。
李曜对贡举不报多大希望,不过他倒是想见识见识唐朝的科举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这种事参加一回,对于他一个穿越者来说也算难得的经历。当然,话又说回来,要真是能考上,又能通过吏部的面试,最后混个小官当当,他也不介意去长安看看这座世界第一都城究竟有何等之雄伟壮丽。
三兄弟之中,只有长兄李暄曾去长安赶过一次考,考的进士科,未能及第。不过,未能及第不代表无才,尤其是进士科。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李暄不愿考明经而考进士,本身也算是一种自信了。只是唐时贡举不比后世明清,取士极其严格,确实不那么容易考中。
自古而今,官员考核,不外由谁来考核及用什么标准考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员的考核,当然是皇帝说了算,皇帝的喜怒哀乐,直接决定大臣的升黜。
然而,即使在中国古代,君主专政,但面对庞大的官员群体,由皇帝来决定升黜的仅仅是极少数高级官员,绝大多数中下层官员的考核,就还是有专门的机构与一定之标准的。就说唐朝,比如在唐太宗时,就由“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无风注:《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其依据的是“唐考法”:
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阕,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习,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鞠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殖,蕃息滋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清肃,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
那么,何为“善”,又何为“最”呢?所谓“四善”,就是四种美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德行、清廉、公平与勤政;而二十七“最”,涉及二十七个行业,能够胜任你所在行业的管理职能者,就具备一最,“最”者,才能是也。可见,在唐代,官员的考核,是把德行与才能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事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凡定考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同上)
也就说共分上中下三级,每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等,合计三级九等。从第一级来看,德才兼备者为上上;有才而德行缺一者为上中;有才而德行缺二者为上下。而第二级中,才能一般德行不错者为中上;才能一般具有一种德行者为中中;才能一般德行也一般者为中下。最下层的则是德才均缺,但据其程度的轻重又可分为三级:
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不失为下上;背公向私,职事废阙则为下中;最差的则是居官谄诈,贪浊有状。
由此考核办法可看出,唐人认为:德才兼备者为最好,有德少才者次之,无德无才却假公济私、谄媚上司、欺诈百姓、贪污腐化者为最差!只要主事的官员以一颗公平之心严格按照此标准来考核的话,则全天下大小官员之优劣,一目了然!
李曜是穿越之后才知道唐朝对于人才的选拔竟然按级分类得如此明白,后世人民公仆见了,不知道会不会有所惭愧?
但如此严格的制度,也使得李曜几乎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能通过贡举,因为即便“笔试”过了,还有吏部的“面试”,面试过了,还要查你品性德行,不是一般的麻烦。再说,制度再好,中国人惯会绕道后门,如今那么多功勋故吏之子还在巴望着朝廷取其为士,李曜这等出身,只怕一查是商人之后,被取的希望就去了一大半,何必在这上头费心?
贡举可以不抱希望,但书则还是要读的。哪怕为了在这个时代与人交往之时不至于犯出些常识错误,这书也不能不读。
李曜骑着马边走边想,因为钟离权的话而升起的一点改变历史的冲动就这么全然没了,不知不觉间,已然到家。
把马交给门子,李曜便自回了自己的偏院。院中安安静静,全无人影。不过他这院子本就僻静,这倒也并不奇怪,只是走进房中,却未看见赵颖儿,却有些让李曜意外。
习惯了赵颖儿在身边陪读,现在她不在,李曜一时有些兴味阑珊,想起昨天跟阿娘的话还没谈完,便起身出了院子,打算去后院给阿娘请安。
刚出院子,便看见两个侍女在一处回廊角落里窃窃私语,这两个侍女都是背对李曜,李曜也不认识是谁。
根据李曜前世的经验,女人在一起聊天,一般只有三个话题:男人、打扮、攀比,所以此时他也不关心这二女在谈些什么,就打算从她们身边不远处走过。
但两个侍女的声音却渐渐大了一些,其中一个穿红衣的侍女道:“赵家小娘不是一直对三郎君不假辞色的吗?怎么今日竟然去了三郎君那院儿里?”
李曜闻言一怔,静静停下脚步。
另一名穿绿衣的侍女则道:“是赵三娘子来找她的嘛,兴许……赵三娘子巧舌如簧,说动赵家小娘了呗!”
红衣侍女奇道:“三郎君不是三番五次去找赵家小娘,都吃了闭门羹吗?他亲自去都不成,怎的赵三娘子去,反而成了?”
绿衣侍女嘻嘻一笑:“这些事,男子怎会说话?赵家小娘年纪尚小,面皮薄,三郎君亲自去找,她岂好答应?赵三娘子则不同,都是女子,说起话来才方便不是?”
红衣侍女仍是不信:“可五郎君对赵家小娘那般爱护,赵家小娘这样做,如何说得过去?”
绿衣侍女嗤笑一声,摇头道:“你呀,还是太实诚了。五郎君对赵家小娘再好,又能如何?五郎君只是庶子,而三郎君,那才是嫡子!嫡庶之别,你总不需要旁人解释吧?”
红衣侍女点点头:“这个奴家也知道,只是五郎君就算是庶子,可眼下却也深得阿郎信任,执掌着铁坊那么大的产业,赵家小娘的耶耶可就在铁坊里做事呢!”
绿衣侍女不屑道:“那便如何?要是赵家小娘果然能嫁给三郎君,还怕五郎君敢对赵家小娘的耶耶如何?那可是三郎君的丈人了!这还只是往近了说,还有往远了说的……三郎君是大郎君的亲兄弟,而五郎君却不然,那么一旦今后阿郎老了或者去了,大郎君掌了家,你说那时候三郎君和五郎君之间的地位,还有半分可比之处么?”
红衣侍女这才恍然大悟,点头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样看来,这赵家小娘年纪虽小,心思可深得很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