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分卷阅读_109
苏俄的东方面军十几万人可不是吃素的。
高尔察克上将指挥的西伯利亚及远东临时政府军队,只得到了北方军归还的一部分赤塔军火库库存,以及原本在海参崴的军火库存,连三分之一的兵力都还装备好,如何对付士气高昂的苏俄东方面军。
陈安还是低估了白俄临时政府的承受力。
已经返回上海的尼森伯姆,充分发扬了犹太人贪婪至上的金钱欲望,直接将价格提高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三倍。高尔察克领导的临时政府咬咬牙,竟然同意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苏俄东方面军在还没有完成整编的情况,依然勇猛地发起决死进攻。弹械已经匮乏的接口军团一溃再溃,如果再不得到军火补给和后方的临时政府军队支援,眼看要退回贝加尔湖一带了。
高尔察克上将有着自己的骄傲,不仅自始至终看不起北方军政府,同样也对日本人非常鄙视。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既然无法及时得到美国人的军火援助,高尔察克宁愿高价从尼森公司那里购买转手的俄式军火,而不愿意全面换装日式军火。至少尼森公司的外壳也是美国人的,虽然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公司实际上为北方军政府销售军火。甚至,陈安在和白俄临时政府的援助协议中,都直接注明军火援助使用尼森公司代理。
无奈中的选择。
补充协议是在上海签订的,军火却是在伊尔库茨克提供的。
大批大批的军火弹药用道奇卡车运到上乌丁斯克,然后用北方军自己掌握的机车沿着西伯利亚铁路送到了伊尔库茨克。而高尔察克带着他的十几万没有任何装备的手下,从海参崴出发,沿途不断增挂车厢,最后是一列列超载极为严重的火车摇摇晃晃地赶到了伊尔库茨克。北方军放开了自己掌控的铁路线。
第一批到达的军火,足够武装十万人的步枪、机枪和子弹,以及三百门76.2毫米火炮和大批炮弹,完全是俄式装备,不差分毫,甚至品质更为精湛。
陈安从几个优等品中选出来的模本,然后一模一样的复制出来,能不优秀吗。
一分钱一分货呀,既然高尔察克同意了三倍价格交易,陈安自然要确保货色优良,不能为了赚黑心钱而砸了自家军火品牌,虽然陈安提供的都是山寨货。
显然是对尼森公司提供的武器品质有些惊讶,使用起来非常顺手,质量又好。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代理人居然很快找到尼森伯姆,连眼都不眨一口气定下了剩下二十万人的军火装备,而且同样使用三倍价格支付。
接到消息的陈安当场就愣住了,还真小觑俄罗斯人的财大气粗了。也是,俄罗斯人能够同时征服欧亚大面积领土,有着足够底蕴了。
猛然想到一个问题,陈安急忙通知发电报给尼森公司,千万不要收他们的卢布呀。俄国人内战连连,这卢布更是变幻莫测,不仅有沙俄版的,还有苏俄版的,白俄版的更是有好几个样本,汇率更是一日十变。
尼森伯姆很快答复,同俄罗斯人的交易都是用北方币计价的,付款选择美元、英镑或者金银等硬通货,临时政府倒是很爽快,直接用黄金支付,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找来的那么多黄金。
黄金支付?真是有实力呀,陈安不由感慨。不过自己刚好缺黄金,越多越好吧。
看来还是趁火打劫卖军火最爽,陈安美滋滋的遐想。仅白俄临时政府第一批订购的十万人军火装备,尼森公司就汇给陈安四千多万北方币纯利润,超过平时利润的数倍。如果三十万人军火装备全部移交完毕,至少可以获得一亿二千多万元北方币利润。
而生产这批额外增加的军火订单,只不过需要四十多天而已。也就是说,只用耗费协约国订单五分之一的时间,生产的军火利润却增加了五成左右。
几乎是没有犹豫,陈安直接暂停了协约国五百万发炮弹的订单生产,全力生产白俄临时政府剩下的二十万人军火装备订单,利润高呀。反正协约国弹药储备足够,生产厂家很多,即使一二个厂子延迟交货对大局毫无影响。
获得了军火弹药的高尔察克,马上将自己的先头部队十余万人派往西伯利亚中部,增援还在溃败的捷克军团。
连续几场遭遇战后,苏俄东方面军部队在叶卡捷琳娜堡附近被击退了,受到了很大损失。
白俄临时政府在鄂木斯克站稳脚跟后,正式对外宣布成立。高尔察克上将成为临时政府军事部长,随后又成为所谓的最高执政官。
高尔察克上将随后向各派反苏俄势力发出函件,要求承认临时政府,并接受临时政府的领导。
协约国很快就承认了白俄临时政府,还派出了代表进驻鄂木斯克,协调协约国干涉军和白俄军队的作战指挥。为了方便联络沟通,协约国出面邀请不是中央政府的北方军派出代表,同样进驻鄂木斯克,北京政府反而没有受到邀请。
北京政府终于受刺激了。
几天之后,为了争一口气的北京政府,总算下定决心,挪用其他费用凑足了军费,派出一个步兵团的陆军,准备进驻海参崴,参加干涉军陆军序列。
对外的名义,自然是护侨了。
历史就是这么无语。
被广东政权整日宣传为腐朽没落、帝国主义势力买办政府的北洋军阀,居然鼓起勇气,不仅派出了破天荒地派出了军舰护侨,甚至还出动了陆军部队。
而号称革命精神永不落的广东政权,从来没有真正想过护侨的事情。孙大炮是仁爱满天下的,自然不屑于做护侨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他们的眼中那是民族大融合而已。
苏俄的宣传机器对北京政府的出兵毫不在意,他们早已宣传中国是“干涉苏俄的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了,所有在苏俄控制地盘的中国人都已经监视居住,甚至被强迫集中劳动了。
出兵海参崴的北洋陆军部队,由陆军第九师三十三团加强炮骑的一个支队组成,支队长宋焕章。陆军第9师的前身是袁世凯委托蒋百里组建的第二期陆军模范团,在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部队人员素质也最高,在当时世界上也可算是一流的精兵。可惜后来,蒋百里被小人徐树铮排挤,无法立足而辞职,模范团终究未能得到推广和扩张。
既然要派出陆军部队,北京政府的大佬们几乎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支精锐而又被弃之一边的尴尬部队。既然陆军兄弟要出动了,海军部队也不含糊,主动加强了已经进驻海参崴的海容号军舰实力,还准备增派舰只进行增援。
在先期到达的海军兄弟接应下,宋焕章的支队分六批陆续到达海参崴。海军和陆军两面五色国旗同时飘扬在海参崴上空。但是这个时候,海参崴的严峻形势已经缓和下来。
主要是因为北方军出人意料地在贝加尔湖地区拦腰截断,将大批滞留俄罗斯境内的华工和侨胞半路上就疏散回国,而且强大的北方军战力也威慑力白俄势力。后来更是因为日军和北方军的擦枪走火,以至于最敌视华人的日本人军队大批抽调到伯力方向,海容号官兵趁势积极下舰帮助华侨撤离,有关华侨危急的局势已经消散。
但这批军队才是真正代表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意志,尤其是林建章和宋焕章功不可没。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中国陆军部队进驻海参崴,和日本人的摩擦又开始加剧起来。随着赤塔方向日军的退缩,很多兵力回到了原来驻地,更是加剧了这种摩擦。
一来二回的,双方都摩擦出了真火。北京政府很快争锋相对,宣布参与干涉军的舰队可以巡防到更北方的庙街一带。庙街是黑龙江入海口,当年被伟大英明的咸丰皇帝割让给沙俄帝国。
第九章 高层叛逃
有些想当然了,北方军参谋本部对北京政府忽然宣布派增援舰队赶赴庙街的行动,直接打上了一个不合格的评价。
当然,陈安的某些决策在参谋本部的评价中也是不合格的。比如大话连篇地说要用坦克装备所有北方军,参谋本部很是利索地给出了否定的建议,丝毫不顾及大老板陈安的白眼。
坦克是那里撕开对方的堑壕战线或是堡垒群工事用的,不是拿来给士兵当坐骑的。坦克能够用来守夜班吗?显然这个时候是做不到的。坦克能够用来护卫吗?好像有些过了,没有了实际意义。坦克能用来清剿零散残敌吗?回答自然是不能的,它又不能爬树钻山洞。
但是熟知陈安脾气的参谋本部,不敢直接将否定建议呈递给老板,而是慎重研究了一番后,提出一个折中意见供老板决策参考,否则谁知道陈安是不是马上会提出用战斗机武装全体北方军的建议。
这个折中意见是,将北方军陆军部队组建成一支全机械化的军队,装甲车辆成为北方军的主力,所有运输和转运都采用汽车方式等等。空军不在其列,因为空军已经实现机械化了。
反正能不能实现,是老板的事情,不是参谋本部的关系了。参谋本部只要充分使用好现有装备,打好每一场战斗就是了。
陈安当初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参谋本部当真了,现在轮到他自己头疼了。
没资金不说,产能也达不到呀,无语的陈安只好打起了其他主意。
情报署的人员很快找上了在上海的尼森伯姆。
美国的犹太人组织有很多,各种援助性的基金会更多,既有专门扶持各类亲犹势力政客的,也有专门帮助贫困犹太人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中,都是一个比较团结的民族,虽然现在他们连母国都没有。
因为苏俄的大肃反政策,俄罗斯的有产阶级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痛清洗。犹太人精明的生意头脑在这个时候,却派不上用场了。很多移民俄罗斯的犹太人,非常幸运亦或是不幸地成为了俄罗斯有产阶级中的一员。
针对俄罗斯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美国的犹太组织马上行动起来,全力救助自己的民族同胞,就有不少新的基金会成立。其中一个就是尼森伯姆基金会组织。尼森伯姆基金虽然在众多财大气粗的美国犹太人基金会组织中名不彰显,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北方军政府辖区却有着较好的影响力。
谁叫这个基金会的主要支助人是尼森伯姆来着,而且他还怂恿了北方集团高层的昔日邻居科瓦尔参加,这就无形中提升了它的影响力。
情报署的人员找到尼森伯姆可不是要信息去的,只是直截了当的递给了尼森伯姆一张纸条,上面是陈安的亲笔短信。真的很短,只有几句话。营救出一个犹太人,或是一户犹太人,尼森伯姆愿意支付多少辛苦费?就这么简单。
尼森伯姆一看短信,就差点晕了。大老板脸皮真是厚的可以了,开口闭口就是要钱。
愁眉苦脸的尼森伯姆考虑几天后,勉强拿出了一个方案,营救出一个俄罗斯犹太人,愿意支付一百元北方币的辛苦费。
这回是被陈安鄙视了。
情报署的人员再一次找到尼森伯姆,反正就是同一块地皮的前后两幢楼而已。出示的是一张电报译稿,“当年营救徐永昌可是花了一百万银元。”徐永昌不知道自己又被老板给卖了一次。
看到那几个字,尼森伯姆拿着电报就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当年还是他去接徐永昌的呀。
尼森伯姆骂骂咧咧地爬起来,对着情报署人员说,“老板真是比我们犹太人还要吸血的厉害。”情报署的人员眨眨眼,直接无视了。
最后,有些欲哭无泪感觉的尼森伯姆咬牙答应了五百元北方币的辛苦费价码。实在是不敢再高了,万一陈安看到高价头脑发热,派出部队从俄罗斯腹地直接抢出数十万犹太人,那就是卖了尼森伯姆也赔不起呀。
这是秘密协议,五百元的价格中包括了一路上的救助费用,按照尼森伯姆的要求,人要送到上海才算完成护送任务。
搞定了经费来源,情报署马上来了兴趣,派出大量人手混进了俄罗斯腹地,准备借着俄罗斯内战的机会,利用西伯利亚铁路将这些蒙难的俄罗斯犹太人救出来,至于非犹太籍的俄罗斯人,高尔察克的临时政府会自己负责,丝毫不理会北方军政府的试探。
鬼使神差的,混入喀山的情报署密探,居然非常意外地和苏俄东方面军指挥官穆拉维约夫接上了头。
搞什么呀,无间道吗?陈安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就懵了。
随后紧急赶回来的密探将穆拉维约夫没有署名的亲笔信交给了北部军团总部情报官员,然后第一时间发回了大本营。
真是悲催的穆拉维约夫。
叶卡捷琳娜堡一役后,弹尽援绝的捷克军团死里逃生,被紧急赶来的高尔察克白俄军救了下来,并且成功地发起了反击,将人手并不是很充足的苏俄东方面军一举赶出了叶卡捷琳娜堡地域。
莫斯科并不关心东方面军的实力是不是足够,只关心为什么没有打败可恶的敌人。于是直接从莫斯科发来的训斥电报,甚至派来了更高级别的契卡军官。
刚刚撤退到喀山的东方面军马上再次陷入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第一批被枪毙的,是原本在东方面军督战的契卡军官。他们被莫斯科后来派出的契卡军官,直接逮捕处决,罪名是未能很好督战。契卡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永远都是残酷的。
很快,大批的中高级指挥官被腾出手来的契卡军官调查,甚至不少中级军官只是怀疑撤退过早就被直接处决了。
调查的范围隐隐约约都指向了穆拉维约夫的所谓指挥不力。
面对无中生有的罪名和死亡的威胁,穆拉维约夫终于有些恐惧了。
同样遭受残酷调查和处决的还有一支黄面孔的部队,中国团。因为莫斯科开始执行监视和甄别中国人的政策,跟着东方面军吃了败仗的中国团立马成为了契卡调查的重灾区,尤其是当年还有一起叛逃事件。
情报署密探在喀山意外见到了中国团的惨况,一名密探冒着生命危险闯入中国团驻地,和那些惊恐不安的华工士兵接触,试探可否帮助逃离喀山。
中国团的华工士兵根本不敢有所异动,因为所有的指挥官都被契卡逮捕了,剩下的只是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的弟兄被一个一个枪决。
甚至密探接触的三个华工士兵,转身就将密探的情况向临时被派来掌控中国团的东方面军军官进行告密。
随后就发生了嘀笑皆非的事情了,东方面军的军官不动声色地处理了三个告密的华工士兵,替情报署的密探抹干净了尾部,然后自己又和密探接上了头。
北方军政府驻鄂木斯克的临时代表第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白俄临时政府的指挥部内,英法美日代表和高尔察克等人,面色古怪地听取了整个情况的介绍。
半响都没有人吭声,太玄乎了,对手的指挥官居然要投敌,但是手下的部队却根本不能掌握,这算什么事情。
穆拉维约夫明确表示,苏俄控制士兵的那一套是非常厉害的,除了自己原本的嫡系部队,他根本不能招呼手下其他部队叛变投靠。
一天之后,一个临时草就的方案通过这条沟通渠道送给了穆拉维约夫。既然不能带领部队投降,那就故意乱指挥引发混乱好了。高尔察克指挥部队直扑喀山,协约国希望穆拉维约夫刻意制造混乱,让苏俄东方面军再次大败一场好了。
但是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得到实施。
协约国和北方军都低估了契卡的能耐,高尔察克也高估了自己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
东方面军指挥官穆拉维约夫的异常举动,竟然被契卡察觉了。也许契卡早就安排监视了,只是穆拉维约夫一直没有发现而已。
刚向穆拉维约夫手下送完情报的情报署密探,胆战心惊的发现自己后头出现了尾巴。一定是契卡,情报署密探很干脆地向后头扔出了一枚特殊手雷,轰然炸出一团弥散的烟雾,自己趁机窜入秘密接应点逃之夭夭。
契卡的人手大意了,完全没有想到前面被跟踪的人手采取非情报工作的方式逃离现场,结果等避开了爆炸再回到街区,已经找不到对方的踪影。
穆拉维约夫的手下更是利索,一看契卡的人手围了上来,直接就引爆了身上早就绑着的炸药,连带着密信一并烟飞灰灭。
但是两次连续的爆炸,已经足够提醒所有各方势力了。
穆拉维约夫马上就猜到事情已经泄露,虽然不知道契卡知道多少,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再等待了。当天晚上,穆拉维约夫借着视察城防的名义,忽然来到自己嫡系部队防区,然后带着亲信直接纵马离去。
契卡则慢了一步,他们需要请示莫斯科,是不是马上逮捕穆拉维约夫。毕竟逮捕一个方面军司令官,契卡还从来没有做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权限。
等莫斯科总部发来立即逮捕的命令已经是下半夜。这个时候,在喀山的契卡完全用不着这个命令了,紧急出发追击叛逃的穆拉维约夫的人手已经出发。
第十章 喀山金库
苏俄东方面军司令官穆拉维约夫的叛逃震惊了莫斯科,也在协约国中造成了轰动。只是高尔察克上将无法将这个短暂的有利时机牢牢抓住。他的部队迟迟不能出发进攻还处在混乱当中的东方面军,不仅是新兵实在太多了。
整个白俄临时政府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兵力有将近三十万,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新扩编的,根本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原本驻守该地的老兵,不是当初混战中损失较大,就是被后来突袭的北方军歼灭了大半。
高尔察克上将指挥的西伯利亚及远东临时政府军队,只得到了北方军归还的一部分赤塔军火库库存,以及原本在海参崴的军火库存,连三分之一的兵力都还装备好,如何对付士气高昂的苏俄东方面军。
陈安还是低估了白俄临时政府的承受力。
已经返回上海的尼森伯姆,充分发扬了犹太人贪婪至上的金钱欲望,直接将价格提高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三倍。高尔察克领导的临时政府咬咬牙,竟然同意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苏俄东方面军在还没有完成整编的情况,依然勇猛地发起决死进攻。弹械已经匮乏的接口军团一溃再溃,如果再不得到军火补给和后方的临时政府军队支援,眼看要退回贝加尔湖一带了。
高尔察克上将有着自己的骄傲,不仅自始至终看不起北方军政府,同样也对日本人非常鄙视。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既然无法及时得到美国人的军火援助,高尔察克宁愿高价从尼森公司那里购买转手的俄式军火,而不愿意全面换装日式军火。至少尼森公司的外壳也是美国人的,虽然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公司实际上为北方军政府销售军火。甚至,陈安在和白俄临时政府的援助协议中,都直接注明军火援助使用尼森公司代理。
无奈中的选择。
补充协议是在上海签订的,军火却是在伊尔库茨克提供的。
大批大批的军火弹药用道奇卡车运到上乌丁斯克,然后用北方军自己掌握的机车沿着西伯利亚铁路送到了伊尔库茨克。而高尔察克带着他的十几万没有任何装备的手下,从海参崴出发,沿途不断增挂车厢,最后是一列列超载极为严重的火车摇摇晃晃地赶到了伊尔库茨克。北方军放开了自己掌控的铁路线。
第一批到达的军火,足够武装十万人的步枪、机枪和子弹,以及三百门76.2毫米火炮和大批炮弹,完全是俄式装备,不差分毫,甚至品质更为精湛。
陈安从几个优等品中选出来的模本,然后一模一样的复制出来,能不优秀吗。
一分钱一分货呀,既然高尔察克同意了三倍价格交易,陈安自然要确保货色优良,不能为了赚黑心钱而砸了自家军火品牌,虽然陈安提供的都是山寨货。
显然是对尼森公司提供的武器品质有些惊讶,使用起来非常顺手,质量又好。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代理人居然很快找到尼森伯姆,连眼都不眨一口气定下了剩下二十万人的军火装备,而且同样使用三倍价格支付。
接到消息的陈安当场就愣住了,还真小觑俄罗斯人的财大气粗了。也是,俄罗斯人能够同时征服欧亚大面积领土,有着足够底蕴了。
猛然想到一个问题,陈安急忙通知发电报给尼森公司,千万不要收他们的卢布呀。俄国人内战连连,这卢布更是变幻莫测,不仅有沙俄版的,还有苏俄版的,白俄版的更是有好几个样本,汇率更是一日十变。
尼森伯姆很快答复,同俄罗斯人的交易都是用北方币计价的,付款选择美元、英镑或者金银等硬通货,临时政府倒是很爽快,直接用黄金支付,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找来的那么多黄金。
黄金支付?真是有实力呀,陈安不由感慨。不过自己刚好缺黄金,越多越好吧。
看来还是趁火打劫卖军火最爽,陈安美滋滋的遐想。仅白俄临时政府第一批订购的十万人军火装备,尼森公司就汇给陈安四千多万北方币纯利润,超过平时利润的数倍。如果三十万人军火装备全部移交完毕,至少可以获得一亿二千多万元北方币利润。
而生产这批额外增加的军火订单,只不过需要四十多天而已。也就是说,只用耗费协约国订单五分之一的时间,生产的军火利润却增加了五成左右。
几乎是没有犹豫,陈安直接暂停了协约国五百万发炮弹的订单生产,全力生产白俄临时政府剩下的二十万人军火装备订单,利润高呀。反正协约国弹药储备足够,生产厂家很多,即使一二个厂子延迟交货对大局毫无影响。
获得了军火弹药的高尔察克,马上将自己的先头部队十余万人派往西伯利亚中部,增援还在溃败的捷克军团。
连续几场遭遇战后,苏俄东方面军部队在叶卡捷琳娜堡附近被击退了,受到了很大损失。
白俄临时政府在鄂木斯克站稳脚跟后,正式对外宣布成立。高尔察克上将成为临时政府军事部长,随后又成为所谓的最高执政官。
高尔察克上将随后向各派反苏俄势力发出函件,要求承认临时政府,并接受临时政府的领导。
协约国很快就承认了白俄临时政府,还派出了代表进驻鄂木斯克,协调协约国干涉军和白俄军队的作战指挥。为了方便联络沟通,协约国出面邀请不是中央政府的北方军派出代表,同样进驻鄂木斯克,北京政府反而没有受到邀请。
北京政府终于受刺激了。
几天之后,为了争一口气的北京政府,总算下定决心,挪用其他费用凑足了军费,派出一个步兵团的陆军,准备进驻海参崴,参加干涉军陆军序列。
对外的名义,自然是护侨了。
历史就是这么无语。
被广东政权整日宣传为腐朽没落、帝国主义势力买办政府的北洋军阀,居然鼓起勇气,不仅派出了破天荒地派出了军舰护侨,甚至还出动了陆军部队。
而号称革命精神永不落的广东政权,从来没有真正想过护侨的事情。孙大炮是仁爱满天下的,自然不屑于做护侨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他们的眼中那是民族大融合而已。
苏俄的宣传机器对北京政府的出兵毫不在意,他们早已宣传中国是“干涉苏俄的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了,所有在苏俄控制地盘的中国人都已经监视居住,甚至被强迫集中劳动了。
出兵海参崴的北洋陆军部队,由陆军第九师三十三团加强炮骑的一个支队组成,支队长宋焕章。陆军第9师的前身是袁世凯委托蒋百里组建的第二期陆军模范团,在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部队人员素质也最高,在当时世界上也可算是一流的精兵。可惜后来,蒋百里被小人徐树铮排挤,无法立足而辞职,模范团终究未能得到推广和扩张。
既然要派出陆军部队,北京政府的大佬们几乎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支精锐而又被弃之一边的尴尬部队。既然陆军兄弟要出动了,海军部队也不含糊,主动加强了已经进驻海参崴的海容号军舰实力,还准备增派舰只进行增援。
在先期到达的海军兄弟接应下,宋焕章的支队分六批陆续到达海参崴。海军和陆军两面五色国旗同时飘扬在海参崴上空。但是这个时候,海参崴的严峻形势已经缓和下来。
主要是因为北方军出人意料地在贝加尔湖地区拦腰截断,将大批滞留俄罗斯境内的华工和侨胞半路上就疏散回国,而且强大的北方军战力也威慑力白俄势力。后来更是因为日军和北方军的擦枪走火,以至于最敌视华人的日本人军队大批抽调到伯力方向,海容号官兵趁势积极下舰帮助华侨撤离,有关华侨危急的局势已经消散。
但这批军队才是真正代表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意志,尤其是林建章和宋焕章功不可没。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中国陆军部队进驻海参崴,和日本人的摩擦又开始加剧起来。随着赤塔方向日军的退缩,很多兵力回到了原来驻地,更是加剧了这种摩擦。
一来二回的,双方都摩擦出了真火。北京政府很快争锋相对,宣布参与干涉军的舰队可以巡防到更北方的庙街一带。庙街是黑龙江入海口,当年被伟大英明的咸丰皇帝割让给沙俄帝国。
第九章 高层叛逃
有些想当然了,北方军参谋本部对北京政府忽然宣布派增援舰队赶赴庙街的行动,直接打上了一个不合格的评价。
当然,陈安的某些决策在参谋本部的评价中也是不合格的。比如大话连篇地说要用坦克装备所有北方军,参谋本部很是利索地给出了否定的建议,丝毫不顾及大老板陈安的白眼。
坦克是那里撕开对方的堑壕战线或是堡垒群工事用的,不是拿来给士兵当坐骑的。坦克能够用来守夜班吗?显然这个时候是做不到的。坦克能够用来护卫吗?好像有些过了,没有了实际意义。坦克能用来清剿零散残敌吗?回答自然是不能的,它又不能爬树钻山洞。
但是熟知陈安脾气的参谋本部,不敢直接将否定建议呈递给老板,而是慎重研究了一番后,提出一个折中意见供老板决策参考,否则谁知道陈安是不是马上会提出用战斗机武装全体北方军的建议。
这个折中意见是,将北方军陆军部队组建成一支全机械化的军队,装甲车辆成为北方军的主力,所有运输和转运都采用汽车方式等等。空军不在其列,因为空军已经实现机械化了。
反正能不能实现,是老板的事情,不是参谋本部的关系了。参谋本部只要充分使用好现有装备,打好每一场战斗就是了。
陈安当初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参谋本部当真了,现在轮到他自己头疼了。
没资金不说,产能也达不到呀,无语的陈安只好打起了其他主意。
情报署的人员很快找上了在上海的尼森伯姆。
美国的犹太人组织有很多,各种援助性的基金会更多,既有专门扶持各类亲犹势力政客的,也有专门帮助贫困犹太人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中,都是一个比较团结的民族,虽然现在他们连母国都没有。
因为苏俄的大肃反政策,俄罗斯的有产阶级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痛清洗。犹太人精明的生意头脑在这个时候,却派不上用场了。很多移民俄罗斯的犹太人,非常幸运亦或是不幸地成为了俄罗斯有产阶级中的一员。
针对俄罗斯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美国的犹太组织马上行动起来,全力救助自己的民族同胞,就有不少新的基金会成立。其中一个就是尼森伯姆基金会组织。尼森伯姆基金虽然在众多财大气粗的美国犹太人基金会组织中名不彰显,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北方军政府辖区却有着较好的影响力。
谁叫这个基金会的主要支助人是尼森伯姆来着,而且他还怂恿了北方集团高层的昔日邻居科瓦尔参加,这就无形中提升了它的影响力。
情报署的人员找到尼森伯姆可不是要信息去的,只是直截了当的递给了尼森伯姆一张纸条,上面是陈安的亲笔短信。真的很短,只有几句话。营救出一个犹太人,或是一户犹太人,尼森伯姆愿意支付多少辛苦费?就这么简单。
尼森伯姆一看短信,就差点晕了。大老板脸皮真是厚的可以了,开口闭口就是要钱。
愁眉苦脸的尼森伯姆考虑几天后,勉强拿出了一个方案,营救出一个俄罗斯犹太人,愿意支付一百元北方币的辛苦费。
这回是被陈安鄙视了。
情报署的人员再一次找到尼森伯姆,反正就是同一块地皮的前后两幢楼而已。出示的是一张电报译稿,“当年营救徐永昌可是花了一百万银元。”徐永昌不知道自己又被老板给卖了一次。
看到那几个字,尼森伯姆拿着电报就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当年还是他去接徐永昌的呀。
尼森伯姆骂骂咧咧地爬起来,对着情报署人员说,“老板真是比我们犹太人还要吸血的厉害。”情报署的人员眨眨眼,直接无视了。
最后,有些欲哭无泪感觉的尼森伯姆咬牙答应了五百元北方币的辛苦费价码。实在是不敢再高了,万一陈安看到高价头脑发热,派出部队从俄罗斯腹地直接抢出数十万犹太人,那就是卖了尼森伯姆也赔不起呀。
这是秘密协议,五百元的价格中包括了一路上的救助费用,按照尼森伯姆的要求,人要送到上海才算完成护送任务。
搞定了经费来源,情报署马上来了兴趣,派出大量人手混进了俄罗斯腹地,准备借着俄罗斯内战的机会,利用西伯利亚铁路将这些蒙难的俄罗斯犹太人救出来,至于非犹太籍的俄罗斯人,高尔察克的临时政府会自己负责,丝毫不理会北方军政府的试探。
鬼使神差的,混入喀山的情报署密探,居然非常意外地和苏俄东方面军指挥官穆拉维约夫接上了头。
搞什么呀,无间道吗?陈安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就懵了。
随后紧急赶回来的密探将穆拉维约夫没有署名的亲笔信交给了北部军团总部情报官员,然后第一时间发回了大本营。
真是悲催的穆拉维约夫。
叶卡捷琳娜堡一役后,弹尽援绝的捷克军团死里逃生,被紧急赶来的高尔察克白俄军救了下来,并且成功地发起了反击,将人手并不是很充足的苏俄东方面军一举赶出了叶卡捷琳娜堡地域。
莫斯科并不关心东方面军的实力是不是足够,只关心为什么没有打败可恶的敌人。于是直接从莫斯科发来的训斥电报,甚至派来了更高级别的契卡军官。
刚刚撤退到喀山的东方面军马上再次陷入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第一批被枪毙的,是原本在东方面军督战的契卡军官。他们被莫斯科后来派出的契卡军官,直接逮捕处决,罪名是未能很好督战。契卡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永远都是残酷的。
很快,大批的中高级指挥官被腾出手来的契卡军官调查,甚至不少中级军官只是怀疑撤退过早就被直接处决了。
调查的范围隐隐约约都指向了穆拉维约夫的所谓指挥不力。
面对无中生有的罪名和死亡的威胁,穆拉维约夫终于有些恐惧了。
同样遭受残酷调查和处决的还有一支黄面孔的部队,中国团。因为莫斯科开始执行监视和甄别中国人的政策,跟着东方面军吃了败仗的中国团立马成为了契卡调查的重灾区,尤其是当年还有一起叛逃事件。
情报署密探在喀山意外见到了中国团的惨况,一名密探冒着生命危险闯入中国团驻地,和那些惊恐不安的华工士兵接触,试探可否帮助逃离喀山。
中国团的华工士兵根本不敢有所异动,因为所有的指挥官都被契卡逮捕了,剩下的只是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的弟兄被一个一个枪决。
甚至密探接触的三个华工士兵,转身就将密探的情况向临时被派来掌控中国团的东方面军军官进行告密。
随后就发生了嘀笑皆非的事情了,东方面军的军官不动声色地处理了三个告密的华工士兵,替情报署的密探抹干净了尾部,然后自己又和密探接上了头。
北方军政府驻鄂木斯克的临时代表第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白俄临时政府的指挥部内,英法美日代表和高尔察克等人,面色古怪地听取了整个情况的介绍。
半响都没有人吭声,太玄乎了,对手的指挥官居然要投敌,但是手下的部队却根本不能掌握,这算什么事情。
穆拉维约夫明确表示,苏俄控制士兵的那一套是非常厉害的,除了自己原本的嫡系部队,他根本不能招呼手下其他部队叛变投靠。
一天之后,一个临时草就的方案通过这条沟通渠道送给了穆拉维约夫。既然不能带领部队投降,那就故意乱指挥引发混乱好了。高尔察克指挥部队直扑喀山,协约国希望穆拉维约夫刻意制造混乱,让苏俄东方面军再次大败一场好了。
但是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得到实施。
协约国和北方军都低估了契卡的能耐,高尔察克也高估了自己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
东方面军指挥官穆拉维约夫的异常举动,竟然被契卡察觉了。也许契卡早就安排监视了,只是穆拉维约夫一直没有发现而已。
刚向穆拉维约夫手下送完情报的情报署密探,胆战心惊的发现自己后头出现了尾巴。一定是契卡,情报署密探很干脆地向后头扔出了一枚特殊手雷,轰然炸出一团弥散的烟雾,自己趁机窜入秘密接应点逃之夭夭。
契卡的人手大意了,完全没有想到前面被跟踪的人手采取非情报工作的方式逃离现场,结果等避开了爆炸再回到街区,已经找不到对方的踪影。
穆拉维约夫的手下更是利索,一看契卡的人手围了上来,直接就引爆了身上早就绑着的炸药,连带着密信一并烟飞灰灭。
但是两次连续的爆炸,已经足够提醒所有各方势力了。
穆拉维约夫马上就猜到事情已经泄露,虽然不知道契卡知道多少,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再等待了。当天晚上,穆拉维约夫借着视察城防的名义,忽然来到自己嫡系部队防区,然后带着亲信直接纵马离去。
契卡则慢了一步,他们需要请示莫斯科,是不是马上逮捕穆拉维约夫。毕竟逮捕一个方面军司令官,契卡还从来没有做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权限。
等莫斯科总部发来立即逮捕的命令已经是下半夜。这个时候,在喀山的契卡完全用不着这个命令了,紧急出发追击叛逃的穆拉维约夫的人手已经出发。
第十章 喀山金库
苏俄东方面军司令官穆拉维约夫的叛逃震惊了莫斯科,也在协约国中造成了轰动。只是高尔察克上将无法将这个短暂的有利时机牢牢抓住。他的部队迟迟不能出发进攻还处在混乱当中的东方面军,不仅是新兵实在太多了。
整个白俄临时政府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兵力有将近三十万,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新扩编的,根本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原本驻守该地的老兵,不是当初混战中损失较大,就是被后来突袭的北方军歼灭了大半。